旅行 释放压力
▎学霸名片姓名:王晓阳毕业学校:东莞中学高考分数:文科全省前20名录取院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长爱好:听音乐座右铭: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学霸故事王晓阳:人生就是
▎学霸名片
姓名:王晓阳
毕业学校:东莞中学
高考分数:文科全省前20名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特长爱好:听音乐
座右铭: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
▎学霸故事
王晓阳:人生就是折腾
高考结束后不久,一封由王晓阳制作的招聘文章通过网络在学生之间传开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封“应聘信”陆续发往了王晓阳的邮箱。“就在不久前,我们这个团队正式‘出道’了。”团队,指的是王晓阳计划在暑假成立的广告团队。七月初,这个外表高高瘦瘦、在别人眼里“高冷”的大男孩大声宣布了这一好消息,脸上不自觉地扬起了微笑。
一如他常说的,不希望若干年后的自己成为终日在公园遛鸟的老大爷。这个来自东莞中学的“学霸”骨子里爱折腾,不甘贫乏无味的生活,热切寻觅着自己人生的意义。
成长经:我的人生我做主!
高考完后,高三学子都将迎来自己“求学史”最长的一次暑假,要如何安排近三个月的假期生活?来一次毕业旅行,趁暑假学车考取驾照,还是做人生的第一份兼职或家教?这是许多学生的选择,却不是王晓阳想象中的高三假期。
试着寻找一些“有趣的事”,高考结束后一个大胆的想法钻进了王晓阳的脑子里--组织一个广告团队,为一家经营模式传统的小商家做网络宣传推广。店家原本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开通运营后一年内却只发了一篇推文,“可以说是烂尾的网络宣传工程,打算先重新运营起来。”王晓阳这样打算着。
介绍中得知,与他一同“出道”的是来自东莞四所不同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五人各有分工:两人为文字编辑,两人为美术编辑,王晓阳则负责全盘统筹。对于自己亲手选拔的队员素质,王晓阳整体是满意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商业意识稍显缺乏。比如,刚刚经过高考的同学们,写的文字是很漂亮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花哨,但却常常忘记了做广告宣传的要求。”对此,王晓阳并不惊讶,甚至拿出自己三年攒下的奖学金,为这个可能并没有盈利能力的团队支付薪酬。
“我也想过去打工,但即使高考成绩特别高,作为一个劳动者来说,我们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罢了。”选择去经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假期,王晓阳说这是因为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简单地贩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中考后也曾经做过一阵子家教,感觉意义也不太大。”
正如在高三暑假的安排一般,许多事上王晓阳都特别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就比如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上,道听途说的方法都会被他‘屏蔽’。”姐姐王晓琪眼里,他凡事求证后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而高三班主任老师陈楚云看来,王晓阳对学习规划清楚、有条理,是个不叫人操心的学生。
许许多多的想法里,还有一条还曾经引起了王晓阳和父母间的意见分歧。“我一直想要考到外省去,但父母却始终希望我在省内读书。他们时常会告诉我说,中大不错,这儿那儿都挺好的,我的成绩也合适。”王晓阳说自己是痛苦的,既不想忤逆父母的意见,也不想抛弃自己内心中的真实愿望,思想斗争中有过煎熬。如何才能做到不必强求也不需妥协?王晓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考出一个“上中大都觉得可惜”的分数。高中学习中这个念头就成为了他给自己的一个暗示,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不断努力。
如今顺利考上北大的他心愿已成。本科期间王晓阳选择了他认为更具实用性的社科类的专业。谈到未来的北大生活,谦逊的他用了“害怕”一词来形容。“考上北大也挺不可思议的,一想到这就做好了一种‘爆肝’学习的准备,简单的来说觉得自己还配不上北大。”
学习经: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感
在外人眼里,高分学霸似乎总有着不同寻常的过人之处。“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想能考清华北大的人,大概四五岁就已经开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了。而我活到十八岁了还跟别人是差不多的,所以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机会。特别是成绩出来以后,我会想这样的人怎么也能考得上。”说着,王晓阳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十分困惑。
王晓阳的同学里也不乏有人显露出些“天才范式”,比如做题特别快,学校发了高考六科习题册,王晓阳都只做到一半时,别人已经做完6本,又买了6本。“我说没有问题,这就是学霸应该展露出来的。”
容易上课走神,晚自修也会发呆,做题速度慢……在王晓阳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身上也存在有很多的不足。没有所谓‘天才范式’的自己,为何脱颖而出成为高分考生?这个问题同样苦恼着他,得皱起眉头思考好一阵。
“如果非得说什么,大概是性格决定的吧。”王晓阳把学习秘籍总结为两点,一是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二是直面自己的不足。
“比如有道题大家都做错了,我们一起去看了答案,一些同学会说‘这道题明显出得不严谨、没有水平’,然后决定不理它;而我一定会去看答案怎么解析,告诉自己下一次不能再错。”王晓阳将自己的这份敬畏感归功于一位詹姓老师,“老师对中国古代文学很有研究,自己已经如此博识,却始终认为应该保持对所有文章作者所表原义的尊重,这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同学间交流常有这样一种情况:随意挑选一个词语中两个字拼起来连读即称为简称,这套说法在王晓阳这里却行不通。“虽然这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我始终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些随便,不够严谨。”
除了对严谨对待知识,保有一颗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王晓阳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
曾有这么一段时间,当东莞中学每天中午11:40的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同学们纷纷开始离开教室,王晓阳却“赖着不走”,给自己的学习加时到12:25。然而一段时间后,王晓阳心里却出现了一些抗拒情绪,难以坚持继续。“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一下课就去吃饭,午休后继续学习。给自己找一点新鲜感,找一点刺激,其实最终的也达到了学习目的,殊途同归。”
主流观念中,不论是意志力不够坚定或者喜欢寻求新鲜感、刺激感,都是不够好的品质。但王晓阳认为,人的身上总是有一些难以克服劣根性,需要清醒地认识并且敢于承认、直面它,甚至学会利用它。“学妹问我,学习过程中有时候会很烦,怎么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仅仅依靠意志力的作用吗?这是圣人的境界,我达不到,那我就换一种方式学习。”
高三(12)班的教室里,面向讲台从左往右第五列,末排的位置是属于王晓阳的。进入夏季后,火烧云时常在黄昏时光顾东莞的天空。数不清有多少个傍晚王晓阳从窗子向外呆望着,被这一副自然写意的晚霞景色吸引。他说那是自己的一点“小资情调”,看到美丽景色就会忘记了作业,忘记了高考,忘记了压力。
面对压力山大的高考,听歌、跑步、放声大喊……历届考生想出了各出奇招以释放压力。偶尔的走神,看上去似乎是王晓阳独特的“减压方法”。“或许这起到了减压的作用,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为了减压,因为我认为分散注意力只是在逃避,当你再次直面问题时压力还会卷土重来。”
“我认为,压力是释放不了的,唯一解脱的办法就是把手头上的事解决了。”王晓阳说,自己并没有所谓的“减压秘籍”。如果非要做一个总结,那么就是两个字,务实。在招聘广告团队的过程中,为了选拔合适的队员,王晓阳要拟定考核标准进行人员筛选。“但是我一直有点拖延,越临近填报志愿的时间,越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可以说是‘寝食难安’了。那能怎么办?就干活呗!”
教子经: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教育是老师的强项,我自知不如。”王晓阳的父亲王国新说,作为父母自己从不怀疑学校的方式方法,总是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爸爸也会动动脑筋,想方设法引导儿子爱上学习,例如,让孩子感受自己“广式普通话”带来的笑料,用“学渣”的英文发音制造滑稽的对话等等。“读书不只是为考试。我觉得,孩子都希望见到自己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这样学习才有源动力。为此,我要不经意地制造这些‘成’和‘用’。”
王国新还会常常结合日常遇到的一些状况,向王晓阳发出紧急“求救”。“比如,问他为什么我老记不住中国的朝代顺序,求方法,顺便听下各朝各代有什么‘网红’;又比如,问他往文章里多搁些成语、典故、古诗辞,是不是就得高分;还比如,问他为什么我写的环循语句一上机,电脑就会死机。”王国新认为,只要能聊起来,无论问题是否无厘头,也不管孩子答对与否,都会给孩子留下一种感受--知识随时都用得上的,再多再广也不为过。这样也就达到了自己的最初的目的。“我们家很少有激励措施。考得好,一起吃个麦当当雪糕庆祝一下;考得不好,也一起吃个麦当当雪糕,吹吹水就过去了。”
课堂外的教育上,王国新说自己最关心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干啥都先注意安全,爱好随意。”担心孩子怕自己啰啰嗦嗦地说教,王国新就在平时不经意地讲些安全方面的事情或知识。初中时,虽然学校不允许带手机,但父母还是悄悄地让王晓阳带上,为的就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孩子可以马上联系家人。“有一次学校宿舍受雷击,电表箱冒起浓烟。晓阳他担心电视新闻可能会报道,怕我不明就里的,猜我一定会赶去学校。当时他就发短信回家说明情况,还叫我们不用担心。”
王晓阳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但主见有时也可以与“犟”画上等号。一些事件中双方产生过意见的分歧,面对文理分科、大学抉择也有过不同的考虑。面对孩子的个性,王国新说沟通时会特别注意心平气和、实事求是,不啰嗦,不强求。“人无完人,有时明知他有些观点和做法不尽人意,有些观念过于理想化,我们也要坚持慢慢疏导。”王国新认为,人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长起来的,只要不出大错,趁年轻多磕碰也可以多受益。
“谁都想孩子身怀十八般武艺,琴棋书画语数英,还有德智体美。量力而为,投其所好就算了。”对王晓阳的未来,爸爸的期待很朴实,说只希望他“念书时,把书念好,工作时把活干好。”
教育经:摸清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他非常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是高三班主任陈楚云对王晓阳评价的第一句话,在交谈过程中她也一再提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桌面干净整洁,书箱、柜子整齐,陈楚云平日里反复叮嘱学生的事项,在王晓阳那里都无需提醒。在陈楚云老师眼里,王晓阳是一个文静的孩子,在学习上,自己很有计划、有条理,心态也非常好。如果非要说上一点缺点,就是“不爱主动和老师交流”。
作为班主任,陈楚云的带班经验很丰富,会去主动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对于晓阳来说,不需要唠唠叨叨,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提点就可以。如果他这段时间很愿意跟你聊,说明他需要缓解。”
高三的第一个学期,陈楚云发现这个瘦弱的男生开始有些上课打瞌睡的迹象,本来肤色就白的他看上去脸色更加苍白。“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熬夜看书学习,那么很可能是身体上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所以有些担心,不知道他身体上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从那时起,陈楚云有意识地告诉他要锻炼身体,也和他的家人保持沟通联络。每天课后,王晓阳都会出现在学校400米的跑道上跑上两三圈。配合医生开的中药进行身体调理,王晓阳的瞌睡的现象慢慢有了好转。
出于关心学生的个体情况,陈楚云会经常与班上的学生谈心。但陈楚云认为,聊天谈心要适可而止,聊太久学生反而会敏感,也会感觉到厌烦。要解决什么问题,传达出老师的关心,几分钟即可。“不必啰嗦,也不一定要聊出什么问题来。有时候你觉得一个同学有什么问题也不要刻意找他来聊问题,这样他们会很紧张。”陈楚云说。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陈楚云希望他们“现阶段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除了日常教学,陈楚云在培养学生上也想了很多法子,比如她的班上班干部由学生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得到锻炼。“晓阳在这方面表现就不错,会学习也能做事。”
不爱说闲话,只管闷头干事,不熟悉王晓阳的人总认为这是个高冷的男孩。但班主任陈老师知道,他只是性格内敛,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毕业典礼上,王晓阳专门为陈老师准备了一束鲜花,打电话说“楚楚老师你在哪里,怎么整天找不到你”。王妈妈鼓励他拥抱一下班主任致谢,害羞的他又忙说“不用了不用了”。“对他的希望,就是今后多参与交际,多展示自己内心丰富而热情的一面。”陈楚云说。
▎学霸秘笈:
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文/王晓阳
经过高考前后这么些天,我没有大喜大悲的起落,更没有大彻大悟的感慨。回望过去,倒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触油然而生。但正如苏子吟啸徐行也难免被雨点沾湿衣襟,十二年磨一剑的寒窗苦读总要为生命打下烙印。学习带给我的心得体会,最重要的,当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机制的形成。
问题是一个通俗的词语,有问题没问题,更多的表达着一种生活状态是否接近人的心理预期。对于求学道路上的学生们问题可能是诸如“学不好”、“不想学”一类的心理阻力,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其答案组成过于朦胧浩大而难以捉摸。可以说,觉察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存在是对问题的一种发现,而将其拆分解构为可着手解决的问题,则是一种对问题的再发现。唯有发现问题,我们才能为前进留有足够的空间与余地。
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并值得被解决。一个问题是否需要解决,需要通过分析个人主体和问题主体相互影响程度来判断。若一个问题没有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又何必执意解决?若一个问题我们无力解决,又何必庸人自扰?不如顺其自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次序,按照其紧迫程度和重要程度,理清次序,分清主次,方能事半功倍。
如果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最后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表现。既然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拆分和解构,整个学习生活的压力被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习题,那么其解决方法也就变得显而易见。沿着正确的道路,做出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于外,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合理借助外部的力量;于内,投入时间与精力,集结突破险阻的勇气,涵养向前进取的生命能量,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实现对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条条大路通罗马,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用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问题更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但万变不离其宗,与其分享一些过于个性化的具体方法,不如分享探索学习方法的原则。在应试教育的特殊阶段中,学生面临的问题被成绩、题目可视化,这一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机制,显得尤为关键且有效。而这一机制的形成,更赋予十二年的学习生活超越一纸录取通知书的意义--人独立面对未来的起点和奠基点。
即使高考结束,这种应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仍然在学习以外的生活中发挥着效用。也许是凭借十二年学习经历,便妄言生活哲理过于荒唐,明白这一应对问题的机制远不能消释人生中所有的无奈。穷尽一生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固然有缺憾,但如果忘记了发现问题的存在,沉湎于歌舞升平中,这样的人,终生演绎的只能是圆满的悲剧吧。
【策划】戎明昌
【统筹】陈枫 吴少敏 王慧 黎咏芝
【采写】毛敏(署名除外)
【摄影】李玲
【作者】 毛敏 李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东莞市~教育莞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