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皇家公主旅行日记

编者按热爱出门的人越来越多,记录地方风物的书也/越来越多,它们拓展着写作的边界,拓展着阅读的眼界,也拓展着出门旅游的心界。已入伏天,读几本这样的书,或可做盛夏出游的“药引”,

编者按

热爱出门的人越来越多,记录地方风物的书也/越来越多,它们拓展着写作的边界,拓展着阅读的眼界,也拓展着出门旅游的心界。已入伏天,读几本这样的书,或可做盛夏出游的“药引”,方向所指,拆借希区柯克一部电影的名字:西北、偏北。

西出阳关有故事

——读《西域简史》

作者:李晋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这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域是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其实,在这片区域,历史上先后有过数十个国家,这些国家不仅有灿烂的文明,而且不少还和中原王朝有过交往,展读这本《西域简史》,会感到“西出阳关有故事”。

《西域简史》,萧绰著,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8月出版

《西域简史》作者萧绰为定居新疆的四川人,在新疆各地行走的过程中,对西域历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了解。为写作本书,他几乎跑遍了新疆各地,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汇聚成书后,希望把心中的资料和有相同爱好的人共享。

远古时期的西域历史,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萧绰没有回避这段历史,而是以代代口述的传说,结合考古来推测,他从西域的西王母国传说起笔,描述了周穆王西游昆仑,和西王母见面的场景,认为西王母的故事是西域文明的源头。传说不一定真实,但却给历史带来了一丝浪漫的温情。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域归属汉朝管辖,初有三十六国,《西域简史》第二章《三十六国本传》就讲述了这三十六个国家的兴盛衰亡。翻阅浏览,会发现所有国家规模有限,有的甚至小得出奇,乃至只有几百人,比如只有333人的车师都尉国,其规模相当于一个村。这些国家不断发生着吞并、分裂,或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消失在历史红尘中,留下一个个未解之谜。

汉时的西域各国,往往是汉朝和匈奴争取的对象。楼兰,这个相对较大的西域王国,在汉朝势力未到之前,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该国充当匈奴耳目,派兵阻拦、劫持汉使,汉武帝派兵攻下楼兰,极大地震慑了西域各国。武力征讨是一方面,但汉朝及之后的朝廷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把皇室公主远嫁给西域国王,有力推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于阗国就因与中原联姻,而有了蚕桑,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艾德莱丝绸被视为丝绸艺术的精品,已是今天很多到和田旅游的游客必买之物。

在最后一章《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风云录》中,可以看到傅介子、常惠、郑吉、段会宗、班超、粱慬等出使西域的先行者的事迹,他们为维持西域的稳定与和平,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见诸史册,更被人们争相传颂。

西域历史也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沧海桑田之后,今日阳关以外,亦有国土。借助这本《西域简史》,赏读作者通俗生动的文笔,仿佛心灵和那段历史之间有了零距离对话。

丝绸之路上的人间美食

——读《丝绸之路上的味道》

作者:龙玉纯

丝绸之路因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变成了现今的“网红”。古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是一条横亘欧亚大陆的文化交通之路,也是一条传播友谊之路,还是一条让人神往的美食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味道》,巴陵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丝绸之路上的味道》即是美食散文作家巴陵选取丝绸之路沿途重要城镇的代表性美食作为主要对象写作,并对他多年积累下来的丝路旅行美食日记进行整理,形成的一本十七万字的书,全书总共分八辑,分别选取洛阳、长安、宝鸡、天水、兰州、凉州、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格尔木、吐鲁番、喀什、阿克苏等地的代表性美食来写作,描述并表达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丰富味道。

巴陵的美食散文不是那种菜谱加体验的套路化写作,他的美食散文不但注重美食的味觉体验,而且还喜欢对美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让人既有物质感受也有精神收获。这本书的创作手法也不例外,在书中,巴陵走到哪、吃到哪、问到哪、查到哪、买到哪,对他感兴趣的美食无不引经据典,进行全方位追本溯源。比如《魏征长安城里吃醋芹》《宝鸡社火与饮食》《沙漠明珠敦煌面食》《不可一日无烤馕》等文章。有时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丰富古奥,如果没有词典帮忙,估计一般读者会常常被“绊住”——不过这样也挺好,边读书边查词典边领悟美食的文化味道,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读《晋九》,品乡愁

作者:庞玉生

何谓晋九?梳理一下目录:晋人、晋地、晋事、晋文、晋宝、晋商、晋俗、晋乐、晋食,一共九辑,自然就是《晋九》了,简简单单,毫不夸饰,却把晋省山西几千年历史全景扫描了一遍。

《晋九:山西文化随笔》,介子平著,三晋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在山西,介子平不以小说名世,却以他的文史随笔驰名八方,常年在国内十几家报刊开辟专栏,赢得了不少拥趸。

这本山西文化随笔里,有山西的人,山西的事,山西的景,更有山西的美食和民间游戏,上下几千年,统统在列。文字简而不淡,雅而不腻,看起来舒服,读起来香美。

山西在上世纪早期,是一个相当出彩的省份,印度的大文豪泰戈尔来到中国,也要挤出点时间到山西看一看。他想看什么呢?当然是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彼时名噪华夏的晋省建设成就。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山西的区域位置及文化历史,仍举足轻重。

介子平笔下的山西人事物景以及商乐俗食,有一层纤细的情怀在里面,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逝去的事,一经他点化,好像就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时光之美,总能让人品味出一些忧伤和惊喜。看来,有些人有些事,不是不能忘,是实在忘记不了。

对那些土著居民来说,老房子不仅是居住栖身的地方,也是承载他们岁月与生命的摇篮。如果把这些老旧房子从他们记忆里去除,他们的生命年轮可能就不会完整。面对这些老房子老街巷,介子平当然不会漠视,比如《老白包子铺》《国营建南饭店》《王蒙笔下的海子边面食馆》诸文,就是对逐渐消失的老太原味道的挽留。

让人欣慰的是,太原变得越来越立体了,晋祠的水,也越来越清冽,作为太原标志性的文化景点,晋祠皇家园林气场,历千年风雨依旧风采犹存。

读《晋九》,看山西,品乡愁,追随着介子平的足迹,一本书足矣。

聆听丰盈敏感的诗心

——读庞洁的诗

作者:吴嘉

诗是刹那的灵感,稍纵即逝,是将说出口,或者说出口却难尽意的分行的语词。

想去判断一个诗人,可以从非文本的角度推求,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可知其是否知行合一,及其三观指向。然而,想去判断一首诗,判断作品诞生的背景,诗人的意绪,还有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带着某种未名的期许,一首一首地读完西安诗人庞洁的诗集《从某一个词语开始》,诗与诗人,都慢慢清晰和明亮了起来。

《从某一个词语开始》,庞洁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庞洁的语言无疑也是才华和个性的。在她笔下,那些铺排分行的字词,仿佛听从她指令的雁行,有着靓丽高远的姿态,也有着内蕴执拗的鸣音。

譬如《将饮茶》中:

相比瞬息流变的万物

我们的正襟危坐多么

不值一提……

譬如《在大理》中:

活着是个漫长的过程

不提往昔的时候

每个人都觉得来日方长

不必举更多作品,读着这些诗句,似乎就能听到诗人读诵的声音,听到诗人的阅世积淀,听到诗人丰盈敏感的诗心。

对一颗诗心来讲,生活就是一场幻觉。庞洁的诗句所营造的场景和情感,都像一场场幻觉,在不动声色中叙述了她对天地人的思索,遣词用句真挚,坦荡,富有力量,让人对她所工作生活的那片地域产生文化畅想。

2018年7月21日《河南日报》第7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