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公务员集体旅行

01
我所在的城市,最近在部分机关单位中开展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试点。在填写财务室下发的新卡申领表时,我忽然想起什么,自言自语嘀咕了一句“咦,我原来的社保卡哪儿去了?”在

01

我所在的城市,最近在部分机关单位中开展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试点。在填写财务室下发的新卡申领表时,我忽然想起什么,自言自语嘀咕了一句“咦,我原来的社保卡哪儿去了?”在新卡下发之前,旧的总得留着以防万一啊。

翻遍整张办公桌,当天晚上又把家里的书柜、书桌翻了个底朝天,仍然不见踪影。最后,还是小妞在她的毛绒鲨鱼玩具的大嘴巴里找到了。

我笑得差点喷饭,这逻辑乱得呀!笑过之后,心头又涌上一丝窃喜:我这是多久没去医院看病了,才会把医保卡这么不走心地乱丢?掐指一算,两年多了!哇噻,这卡里的余额该有好几千了吧。

第二天,我拿着社保卡去医保定点药店买了几盒老妈常用的活血止痛药膏,顺便查下余额,没错,真有近4000元。

借着换发新版社保卡的由头,同事间兴起一轮社保与就医话题的小高潮。我把旧卡遍寻不着的经历随口一说,没想到竟应者云集。

“对啊对啊,我去年年初到现在没动过社保卡呢!”“我的旧卡也找不到了,至少三年没进医院了吧!”“我参加工作十年,卡里的余额从来没用完过!”……

此起彼伏、铿锵有力的声音,俨然成了一场“不进医院不看病”的牛人大擂台。

难道,是我们真的都拥有一副金刚不坏的国防身体?

02

近日,公号上有一篇微小说《单位里那些拼死拼活的人》在公务员小伙伴中热传。故事的主人公苏战,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办公室主任,每日千头万绪的工作和时不时突袭的紧急任务,使他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熬夜加班成为常态,严重透支了身体,终于有一天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岗位上。所幸抢救及时,转危为安,文中有一句话让人瞬间泪目“平日刚强如铁的他,终于用这场病换来了几天难得的休息”。

我自己也有过和苏战类似的经历。

十年前,我30岁那年的春天,正值单位筹办一项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又在创建一项全国业界的先进,给本就非常饱满忙碌的日常工作又增添了巨大的压力,我和同事们连续两个多月熬夜加班。就在大型文化活动开幕式圆满举行的当天下午,我忽然感到一阵快速、紊乱的心跳袭来,大气喘不上来一口,浑身直冒冷汗,软得像团棉花,最后连坐也坐不住了。

同事吓坏了,赶紧开车把我送到医院。在等待医生处置的时间里,我那羸弱的小心脏慌乱地狂跳,脑海里像电影快进般闪现出很多很多的片断。

生我养我、爱我如命的父母,我还来不及回报;那些我倾注了全部激情和心血的工作项目,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单位选派我参加的出国培训,不久后就要成行;我的入党申请,还在上级党委的审批程序中;和闺蜜们约定的30大寿集体生日旅行,刚刚做好了攻略……

我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太多的风景没有看到,我真的不甘心,就这样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啊!

还好,我的病情算是有惊无险。陆续做了心肌酶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等一些检查后,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对于我这突发的状况,医生也给不出很好的解释,只说是劳累和高压力状态导致的功能性心脏问题,服用些药物、注意休息和调养应无大碍。

病假的那两天里,我捋了一遍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主旋律概括为一个字:

是的,传说中“清闲舒适”的机关工作,从我入职第一天起就颠覆了想象。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又是行业内先进样板单位的一群公职人员,大家都卯足了劲,以最高标准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5+2”、“白加黑”甚至成为一些部门和同志的常态。

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仗着年轻,加班熬夜每每冲锋在前,即使身体不适,也是能忍则忍,要不就自己买点药吃。去医院看病?除了发高烧或者上吐下泻这种急症,基本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知道,这一次,是身体全面拉响了警报。三十岁,确实也是身体素质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03

按照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我们的社保卡每年大约进账一千多元钱。当年和历年的余额都用完之后,自费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

以现在的医疗成本来说,这点钱实在是不经花的,看个感冒咳嗽、打几天点滴就轻易的好几百没了。所以,如果一个在职人员的医保卡余额从未用完过,说明他就医的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看病少,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确实倍儿棒,不仅没什么磨人的慢性病,连个感冒发烧都很少有;另一种就是有病硬扛着,没时间、也不想去看病。处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状态下的中青年职业人群哪种情况占了更多,不言自明。

下面是这些年和我一起战斗的小伙伴们的一些故事。

娜娜,年近不惑、雷厉风行的美女中层。她前几年因为尿路感染治疗不彻底、又没休息好,引发了肾炎,肌酐、尿蛋白等指标一直不好。医生向她推荐了专病门诊,可以得到专业水准更高、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她弱弱地问了句“这门诊周末有吗,我平时实在没时间……”医生白了她一眼:“专病门诊哪有周末开的?”“呃……那算了,我还是就这么维持着吧”。她说。“我可警告你,你这个病要是不积极治疗的话,发展成尿毒症都有可能,工作是做不完的,身体可是你自己的。”

走出医院,娜娜有刹那间的惶恐,但很快便复归平静。道理谁都懂,实际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平日走开一两个小时都有可能被电话微信轰炸得应接不暇,这要是隔三差五跑医院,活还要不要干了?于是,她很快便把医生的警告抛到脑后,该加的班、该出的差一天不少。

有时看到她脸色黯淡、腿脚浮肿的病容,真的非常心疼,但大家都知道,谁也说服不了她去看专病门诊。

何姐,兄弟单位的一位处级女干部,我和她接触不多,但总是被她爽朗的性格和惊人的工作效率深深感染。

任何时候,送给她审阅的文件第二天准有反馈,1万多字的工作总结,她熬两个夜就能漂亮地完成。印象中何姐的身体一直很好,全年几乎有300天是工作在线状态。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年初,噩耗毫无征兆地传来——在一次出差返程途中,她忽然腹部剧痛难忍,飞机落地就被直接送进了医院。

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肝癌晚期,多处转移!

一切治疗手段都失去了意义,三个月后,她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了47岁。

事后,从何姐身边同志含泪的回忆里,才知道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早在一年多前,她就不时地出现肝区疼痛、恶心、腹胀的症状,但因为过一阵也就缓过来了,没有太厉害,都被她忽略了,一直没有去医院检查。

听说,何姐临终前最后一次神志清醒的时候还是笑着的,她拉着丈夫和女儿的手,告诉他们不要太过悲伤,她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快乐的,对事业和家庭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如今在人生的盛年提前谢幕,虽有遗憾,但是并不后悔。

小董,只要走进中心机房便两眼放光的90后IT才俊,因为家族遗传加上工作压力大,小小年纪便患有高血压。

医生叮嘱他要定期复诊,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但是他几乎从未按医嘱去做,就连日常的服药、自测血压这些事,也是一忙起来就忘到九霄云外。

有段时间,单位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升级,他没日没夜地加了两星期的班,忽然眼前发黑、头痛欲裂,到医院一查,高血压急进型发作,高压飙到了170!

医生翻着他病历册上少得可怜的几页历史记录指责道:“这么严重的高血压,平时不注意规范用药,又没好好跟踪监测,这是作死的节奏!”小董点头如捣蒜,“知道了知道了,以后一定注意”,可是挂完点滴,照样赶回单位。

榛子,是我相知二十年的闺蜜,在机关从事宣传工作。因为长期加班甚至通宵赶稿子,饮食极不规律,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发作起来几天几夜痛得睡不着觉。

加之她的家族里有两位长辈因胃癌去世,作为高危人群,她怎能不深知自己体内埋着个不定时炸弹。

但是,走上了这条快车道,绝无可能三天两头请假跑专家门诊的可能性,今天下班前布置的任务明天早上就要稿子是常有的事,作为单位“第一支笔”的她,除了和着稀粥吞下一把胃药坚持战斗,没有别的选择。

……

他们,只是我身边无数带病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生命不息、发光不止的公务员小伙伴中的沧海一粟。

04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1若没有了,后面再多的0也无法附丽”,这并不深奥、现实中也已经有太多惨痛教训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我们真的做不到,一旦感觉身体有恙就往医院跑,“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看病是个耗时费劲的事。即使看个最普通的感冒发烧,并且在不需要挂针、口服药物就能搞定的情况下,挂号、等候、化验、开药,一套流程走下来最少也要半天。要是这检查结果不是立等可取,比如拍胸片之类,要等两小时才能出报告,再去诊室排队,那就一整天搭进去了。

要是遇上点疑难杂症,看病更成了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个胃肠镜、CT、核磁共振之类,至少跑三趟,一趟预约、一趟去做、一趟拿着报告去看医生。如果是复杂的有创检查,如冠脉造影、骨髓穿刺之类,那几乎等同于一次手术,要住院好几天。一些治疗周期较长的慢性病,如果谨遵医嘱,每周跑一次专家门诊是必需的。

如今的医疗环境和效率已有显著的进步,每家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周末门诊,方便了忙碌的上班族。但是,这些基本还停留在应急和简易层面,大部分专家门诊、专病门诊,以及稍微复杂的检查项目,都只有工作日才开设。何况有不少公务员因为所在地区和单位工作节奏快、领导要求高、突发情况多,忙得“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连周末门诊也看不上。

体制外的人们可能还存有不少想当然的疑问:不是说公务员福利待遇好、保障齐全么?请点假看病算什么,就算长期病休也不会卷铺盖走人的。不是说体制内管理人性化么,又不用看老板脸色,不舒服了去看病天经地义啊,怕什么!

没错,公务员有较为齐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关单位的人文关怀整体来说也确实比体制外做得更好。

但是讲真,我们不去看病,不是因为怕。

——是出于那份灵魂深处焕发出来的热爱和执着。一个人若是内心深处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深深的热爱和认同,他就会有充分的尊荣感和使命感去投身于它,会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焕发出超乎想象的巨大潜能。相比体制外的职业,公务员职业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属性,具有更加宏大的意境,更加普世的服务价值。

我坚定地相信,走进体制内的小伙伴们,有追求稳定保障的现实考量成分,但更多的,是心存一份家国情怀,真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脚下这片土地做些什么,能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干出一番事业。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高等级机关还是基层乡村,公务员的工作特点和所在机关文化有万千种风景,但是主旋律是一样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尽我们所能,不负组织的信任、人民的托付,不负自己手捧《宪法》、面向党旗许下的誓言。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的时候,当看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有所发展进步、收获幸福安康,我们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会亢奋起来,不想让一丢丢的暂停来打扰。所以,身体的不适,只要还在能够忍受的阈值内,我们就习惯性地选择了忽略。

——是出于那种驶上了轨道就停不下来的惯性。如果现在还有人认为公务员只是缺少能力、追求安稳的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就实在太OUT了。

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下的机关工作考验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文化底蕴、专业技术、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抗压能力……,都是我们手中需要握有的利器。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有新的内容推出,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服务对象的新期待新诉求不断涌现,我们有太多的新知识要学习、太多新挑战要应对了,“本领恐慌”、“时间恐慌”就象时不时抽打在马背上的鞭子,无言地命令着我们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是出于那种从入职伊始就被植入脑海的“先大局、后小我”的意识形态。作为体制内的一员,我们个人的进退荣辱,是与集体、与组织、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兴衰成败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也都是不能离开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配合、上下左右的协同运转而单打独斗的。从进入体制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懂得了排好事情的优先级,先大家、后小家,先大局、后小我。

当组织需要我们的时候,“好的”、“保证完成任务”、“我会克服困难”这些回答是那么自然地从嘴里流出。所以,我们会在咳嗽咳到眼冒金星的时候仍然穿梭在重要会议现场,会在打点滴的时候用空着的另一只手翻看资料、批阅文件。

——是出于那份已融入骨髓血脉的责任感。虽然说地球离开了谁都照样转,但现在的党政机关,人手紧、任务重成为常态,“一个萝卜一个坑”,平时正常运转的时候没感觉,一旦忽然缺少了某个零部件,工作进度和质量受影响是必然的,这“地球”会在一段时间内转得不那么利索是必然的。

每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公务员,特别是那些身处重要关键岗位、承担着大量急难重任务和创新开拓性任务的骨干人才,都不可能不在请假离岗的时候牵挂着工作,对帮自己分担工作的同志心怀一份歉疚,并且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请假。

看上去像大道理也好,觉得矫情也好,颠覆想象也好,这一切,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公务员真实生活的写照,如假包换。

05

有段时间,我和榛子都加班加到神志不清、站着都能睡着的程度。我在末班地铁上睡过了站,到了终点站被清场的工作人员叫醒,才发现手机不知什么时候被小毛贼顺走了;榛子在午夜的出租车上倒头便睡,到了家门口推都推不醒,司机还以为她出事了,吓得差点打了120。

我们约定,忙过这阵出来好好吃一顿玩一天,释放下压力。

然而,才刚刚小半杯拿铁下肚,一个心脏连发早搏,一个直叫唤胃痛,不得不转战茶室。

在淡淡茉莉花茶的清香中,我们迫不及待地分享着各自工作和生活圈里有意思的事,以茶代酒,疲惫而满足地笑着碰杯。

榛子忽然问我,你说咱俩这么豁出老命了干,连病都没时间生,万一哪天真有个好歹,瞬间就见马克思去了,怎么办?我不后悔,但我爹妈和孩子咋办呀?

我装作一本正经地用手掌去挡她的嘴,哎哎哎,不许乱说,马克思他老人家看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好,考核不合格,不收我们的呢。

“哈哈哈哈……”两个中年体制女瞬间疯笑作一团。

既然改变不了“忙”这个总基调,既然不可能背离一贯的坚守,那就惟有尽最大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尽力延长能吃能睡能动的“自主生命长度”。

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健康是一种责任》,深以为然。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服从大局、担当有为,心怀理想和敬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国家和人民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是公务员职业精神中最为华彩的精髓。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无比坚信,躬身践行。

然而,这件事本身也必须依靠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来实现。

健康是一种责任,无论对家人、对组织、对社会来说,都是。

我和榛子开始试着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碎片里,挤出点滴留给健康。比如,

每天早晨的一杯温开水、一份蔬果;每周三四次、每次40分钟的暴走;连续坐在电脑前两小时,记得站起来活动一下,几分钟也好;认真吃饭,不再边吃边看资料、不再点重油高脂的外卖;必须挤占睡眠时间加班时,把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改为早晨四五点起床,尽量避开身体大部分器官休整排毒的时段……

这两年,单位里开始兴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养生党”——中老年暴走党、青年羽毛球党、女性瑜伽党、绅士太极拳党。

作为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都距离尚远的体制内一族,我们尽其所能,在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职责间隙,用朴素的方式给身体这架机器做些微润滑和保养。

我们真的特别希望,能把这段医保卡余额不用完的日子,尽可能地延长一点。

“带病工作”这件事,听起来特别崇高、感人,但讲真不太值得提倡。适度的压力催人奋进、治庸治懒,但超过身心承受阈值的透支,好比拼命使用一台机器却从来不做保养,导致它提前报废,是一种性价比不高的短期行为。

作为个人,应当提高健康管理意识,努力维持身心平衡稳定状态;作为组织,加强人文关怀、优化工作运行机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我们国家加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马不停蹄、只争朝夕是无可抗拒的主旋律。作为奋斗在国计民生第一线的公务员,我们会责无旁贷、毫无保留地献出我们的青春、智慧和能量。

同时也祈愿,尽可能地延长这段活蹦乱跳的“有效生命时间”,好为组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能够亲历更多“美好生活”梦想成真的时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