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北京黄金假日旅行网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休闲与美好生活: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休闲与美好生活: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建议,2030年实现“做四休三”。

在我国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的四天(36小时)工作制。

届时,国家就可以取消每年通过前挪后借形成的黄金周或小长假制度。

员工可根据自身需要与单位进行协商,灵活安排自己的假期。

国人休闲时间严重不足

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的休息时间严重不足!

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较三年前(2.55小时)有所减少;其中,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闲时间更少,分别是1.94、2.04、2.14和2.25小时。

相比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约为5小时,为中国人的两倍。

除了休闲时间不充分之外,由于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实,我国居民休闲时间也不均衡、不自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全国2552名在业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4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带薪年休假”,

4.1%“有带薪年休假,但不能休”,

18.8%“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

而“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仅占31.3%。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于2017年进行的国家休假制度改革调查数据发现,北京市居民休闲需求越发旺盛,但能全部享受休假天数的群体仅占34.2%,带薪休假落实率也仅达62.9%,居民迫切需要更多的休闲时间。

从日常周休情况看,周休状况与有业者所属的行业有关:

75.2%的有业群体可以享受周末双休,这一比例高于2011年的72.5%;

16.1%的群体只能享受周休一天,

其余8.8%的群体日常周休天数则更少。

2013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国民享有11天法定节假日。数据显示,仅有59.2%的有业群体能完全享受11天法定节假日。

调查显示,有业群体没有带薪休假的原因:

主要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休,这一比例达到45.6%。

其次是单位无带薪休假制度,比例为20.0%。

竞争压力太大,担心失业也是另一个原因,占到12.8%。

担心上司批评(2.6%),

加班费丰厚,主动放弃休假(4.2%)。

在回答有无带薪休假单位所给的补偿时,36.2%的群体表示没有补偿。

一周工作4天?有网友却说……

但是,也有网友表示:算了吧……

有网友表示,能保证双休就不错了!

4天工作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多上班族的工作状态却紧紧围绕着两个字——加班,加班正日益成为职场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状态。

据中国之声报道,某些公司变相鼓励加班,诱导员工自愿加班,也就逐渐形成了不得不加班的公司氛围,或者是提倡以加班为荣、自愿加班的公司文化。为了自己和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为了理想,你不努力就会被落下、被替代……想到这,你还敢不加班吗?如果不加班的话,绩效指标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研究员估计,中国在职员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2200个小时,这一数字远高于美国(每年1790小时)、荷兰(1419小时)、德国(1371小时),甚至日本(1719小时)。

去年十一期间,由蚂蜂窝旅行网与领英中国联合发布的《中国上班族旅行方式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上班族不仅休假难,还有超过八成的人已经休假了仍然要工作;即使玩得非常开心,特别想发朋友圈,近半数人会出于人际关系考虑,选择保持低调

数据显示:

仅有12%的人会在旅途中屏蔽所有工作上的信息,来一场全身心放松的旅行;

近九成上班族都需要在旅行中处理工作;

64%的人需要通过手机处理工作,回复工作上的邮件和信息,甚至要来几场电话会议;

41%的上班族甚至会携带电脑去旅游,还会在旅途中随时抽时间办公,尽管这并不是一次商务旅行。

别说节假日加班了,有人可能要说了,我连年假都没休完。《中国上班族旅行方式研究报告》还指出,35%的上班族表示,不休假的原因是没有其他同事能接手自己的工作。

长时间工作不等于劳动生产率高

长时间工作就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吗?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斯坦福大学曾经研究发现,工作时间过长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从绿皮书总结的各国工作时间与劳动效率对比来看,工作时长与劳动效率也的确不成正比。

当前,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的不仅是经济产出占比,还有劳动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而或许能逐渐改变整个社会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一味地延长工作时长而不讲求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劳逸搭配,不能实现劳动价值的增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