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什么值得买
到一个新地方旅游时,我们总喜欢买点什么纪念品带回去。对很多习惯于在欧美、东瀛和香港一掷千金,连眼睛都不眨的国人来说,说起去俄国买点什么时,总显得不知所措。莫斯科既没有马
到一个新地方旅游时,我们总喜欢买点什么纪念品带回去。
对很多习惯于在欧美、东瀛和香港一掷千金,连眼睛都不眨的国人来说,说起去俄国买点什么时,总显得不知所措。
莫斯科既没有马约门和香榭丽舍大街的珠光宝气,也没有乔治五世大街和蒙田大街的名牌荟萃,也没有东京的台场、新宿和涩谷,也没有铜锣湾和旺角。
俄罗斯给这个世界的纪念品,不仅与它漫长的农耕和游牧文化相关,更与俄罗斯千年受洗,全民皈依东正教这一历史事件不可分割,所以,一般游客若不了解这点,便对俄罗斯的礼品、手工艺品兴趣索然。若空手而归,无异于白跑一趟。
其实,莫斯科的主要观光景点,如老阿尔巴特大街、市中心的地铁站、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克里姆林宫、红场等,每时每刻都在向游客展示着工艺品,既有艺术陶瓷、纺织品、编织品、刺绣、木雕、石雕、铸件、铸塑和金属浮雕,亦有彩绘餐具、编织餐布、木质菜板、绣花毛巾和羊毛披肩等,它们都是自古以来俄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但对于习惯了奢华的我们,谁还会去追求这样返璞归真呢?
最近听说国内琥珀(蜜蜡)升值,买者趋之若鹜。但由于国内琥珀资源有限,所以很多人开始打探俄国琥珀的商情,不仅有人直接购买市面上的工艺琥珀,而且有商家与原产地的业主合作开采,利益驱动之下可谓神速。在俄国民间,琥珀历来象征幸福、健康和爱情,经常被用来制作为护身符。
俄罗斯的琥珀,确实值得一买,只是建议列位在购买的同时也提升一下精神附加值。俄罗斯的琥珀产地在最西端的波罗的海,长期以来,人们沿海岸采集琥珀早已成为传统,那儿居然还真有一个名叫“琥珀”的村子,是著名的琥珀采集场。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俄罗斯琥珀的储备资源已经面临枯竭。
俄国琥珀通常用作节日和盛典的装饰物,著名的叶卡捷琳娜皇宫,就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琥珀厅,通体装饰着蜂蜜色的琥珀。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德军偷偷运走了琥珀厅,它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女皇的琥珀厅,是照原样复制的。因此,别看晶莹剔透的琥珀不过是一汪石化了的树汁,却也承载着俄罗斯人的爱恨情仇。
若你游览莫斯科金环,绝不能错过美丽的古城罗斯托夫,它距莫斯科280千米,那里出产俄罗斯最著名的工艺品——传奇的罗斯托夫珐琅。它是一种被涂上不同颜色的玻璃晶体,经过摄氏800度的炼炉烘烤后,艺术家在加工好的底板上绘画,之后再度烘烤,循环往复,需要多次才能完成作品。
俄罗斯工匠巧妙地将珐琅与镀银铜器、银器和金器结合,制成珐琅茶具、餐具、钟表和各种首饰等。俄罗斯工匠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融人珐琅的设计,如脍炙人口的青蛙公主的故事等。早在15到16世纪,俄罗斯美女就喜爱用珐琅做装饰品,每逢节日盛典,她们华丽的头饰上永远少不了玫瑰红珐琅,那是她们的最爱。因此她们个个雍容高贵如女王。
还有两种被称为木雕彩绘的俄罗斯工艺品,对观光客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一种是霍赫洛玛装饰画,另外一种叫巴列赫彩绘。
先说霍赫洛玛装饰画,这种民间艺术出自东正教圣像画家那古老而神秘的画室。那些古老的画家,原是旧礼仪派的教徒,他们首创的这种工艺和彩绘,后来被移植到餐具的制作上,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莫斯科街头所看到的黑色、红色和金色相间的工艺品。工匠们多采用山杨树、桦树和椴树为原料,然后在其上创作彩绘。
先用过了水的黏士打一层底色,晾干后再用亚麻籽油擦拭,之后涂抹银粉和橄榄油,再将它们放置到炉中烧制。橄榄油受热变黄,餐具半成品便呈现出蜂蜜黄色。霍赫洛玛漆画的品种早已定型,基本上是餐具、杯子、盘子、餐橱具、小木桶、木碗等。
再说巴列赫彩绘。它是工匠用从大自然中提取的速干颜料在纸上绘制而成的。俄国绝大多数的工艺首饰盒、装饰板、烟灰缸和其他日常生活的小饰物,都用的是这种古老的工艺,它发源于俄罗斯远古的穷乡僻壤,也是东正教圣像学校画者的首创。遗憾的是,巴列赫彩绘发祥的准确记录已经失传,我们只知道,巴列赫圣像最早可追溯到16到17世纪的俄罗斯。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这个事件改写了巴列赫彩绘的命运。巴列赫圣像被禁,绘制技艺此后多年无人问津,直至濒临失传。可怜的巴列赫圣像画家只得另辟蹊径,不再表现宗教主题,改而绘制世俗产品。俄国工艺美术专家说,巴列赫彩绘最终有一个组装、涂漆和打磨的过程,这些竟然都是由女性手工完成的。问起为什么的时候,专家的答案很具感情:只有温暖的女性手掌,才会为这些彩绘锦盒平添美的奇光异彩和深邃之爱。
说到俄罗斯工艺品,就不能不提到一种叫玛特廖什卡的玩偶,就是被中国人称之为套娃的彩绘木制玩具。这种玩具很奇特,很多前往俄罗斯观光的中国人都会买来收藏。
“玛特廖什卡”一词来自拉丁语的“母亲”。“十月革命”前夕、这个词在俄罗斯是个很流行的女性名字。可见玛特廖什卡是女人,也是位母亲。再看俄罗斯传统套娃,最大的那只,酷似居家过日子的俄罗斯胖大嫂,身穿传统的宽大连衣裙,头裹花花绿绿的毛织头巾,在她里面,套装同样类型的小尺寸玩偶,数量从三个到多个,甚至数十数百个不等。
玛特廖什卡状如木蛋,象征着俄罗斯家庭追求多子多福的兴旺生活。不过,俄罗斯民间传统工艺品专家另有考证,说俄罗斯套娃最早是从日本不倒翁那里获得的灵感,而日本不倒翁的发明人,却是从印度6世纪传道者菩提达摩那里得到的真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匠发扬光大了套娃艺术,他们不仅将民间故事、文学名著的人物和情节融入玛特廖什卡的制作,还将俄苏国家历史进程演化为玩偶题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