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屏南华侨旅行

潺潺溪水,静静流淌。宿丽水人家,看日出日落;听万千虫鸟,婉转齐唱……夏日炎炎,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杭州人来到丽水,尽享丽水清凉,收获一份好心情。凭借优良的自然禀赋,丽水用绿水青山

潺潺溪水,静静流淌。宿丽水人家,看日出日落;听万千虫鸟,婉转齐唱……夏日炎炎,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杭州人来到丽水,尽享丽水清凉,收获一份好心情。

凭借优良的自然禀赋,丽水用绿水青山激活 “避暑经济”,80.79%、全国第二的森林覆盖率,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消暑的目的地放在了这里。

近年来,丽水充分发挥全市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全力做好“生态+”文章,大力发展“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在全国各地的高温预警中,丽水借势营销,打造“中国避暑名城”,推进全域景区化、经济生态化,提升休闲旅游,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日益火爆的避暑经济启示我们: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财富,做足、做好山水文章,就能为绿色发展打开空间。

“去年8月,赶在避暑经济最火热的时候,我们村集体‘孝德堂’民宿客栈投入试运行。一个夏天下来,生意异常火爆。今年我们早早就正式营业了,总共46个床位天天爆满。”龙泉市龙南乡大庄村村支书叶士文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民宿客栈订单都已经排到9月下旬了,大家都在为接待力有限而发愁。现在村民们办民宿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村里也正在做新的规划,要继续带动村民致富。

“我们村有普通民宿75间,高端民宿11间。从5月份开始,最贵1880元一晚的高端客房几乎天天客满。”缙云壶镇镇岩下村村委主任朱连根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继续发展中高端民宿,今年要实现全村无蚊,明年要创成4A级景区,给外地游客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面环山,满目绿色,晚上还要盖被子呢。”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特地带着家人来到庆元百山祖:“来到这,就像是从城市‘火炉’穿越到了凉爽的避暑山庄,舒坦!”

“眼前,萦回小路轻雾缭绕;头顶,雾蒙蒙的天空一望无际;身后,万亩生态林绵延相拥,倾泻瀑布错落其中。行走在百山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与世隔绝的清爽世界,连空气中都沁着一层冰凉的水雾,打在肌肤上有说不出的舒爽。”上海游客@小诗妹在自己的微博留言。

“一到夏天,就想奔去龙泉山!每年七八月处于高温之时,龙泉山旅游区山林茂密,凉风拂面,龙泉山里平均温度仅为20℃,绿植覆盖率高达95%,空气澄澈,是不折不扣的避暑胜地!”杭州游客张女士这次全家出动,又来丽水避暑度假。

“我是第一次到这里避暑,是亲戚推荐的,来到这里后感觉很好,关键是气温适中,连空调都不用开。”温州游客王先生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特别注重养生。

“丽水风景特别美,而且在一些细节上做得很好。好多景区厕所都让我眼前一亮。比如缙云笕川花海的‘进净等花开’,布置应花海之景,又有诗意名字;比如东西岩景区入口处的‘花样公厕’,黑瓦白墙,仿古门窗,绿树红枫围绕。曾听到游客说这里不仅是‘轻松’之地,也成了一处观赏的景点。”市民张雪雪欣喜地说。

“丽水的民宿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越来越有味道了。我已经连续3年暑假都带小孩过来,让他不要待在空调房里,多亲近自然。”杭州游客杜女士对丽水之行很满意。

本报记者 丁罡

天赐“凉”机 70%以上的山区无高温

7月17日,为期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正式开启。但是在丽水,从山涧小溪的潺潺流水,到绿意盎然的原始森林;从生机勃勃的诗画田园,到纯粹古朴的乡间村落,无一不透露着清凉与闲适的气息。当你推开丽水众多乡村民宿的窗户,你会发现丽水的给予,慷慨而又恰到好处——在丽水的乡间民宿,有音乐、啤酒,更有难得的清凉,它有城市生活该有的一切,却又能让生活激情不必为霸道气温让路。

丽水年平均气温为17.8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8.3摄氏度。其中百山祖景区,7月份平均气温只有22摄氏度,与庐山不相上下(庐山7月平均气温20~26摄氏度);缙云大洋镇,夏季平均气温24摄氏度,对比上海、杭州、金华、福州等大中城市,丽水的避暑优势非常突出。由于这些“凉”机,2014年12月,在“美丽中国·第二届全国特色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论坛”上,庆元从国内220多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中国避暑胜地”称号。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如果按每升高100米下降0.6摄氏度计算,对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近5年的观测结果进行估算表明,丽水约70%以上的山区并无夏季高温。

乐不思“暑” 八方游客到丽水

7月14日晚,在“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级景区,韩国游客畲乡游首发团启动仪式暨中国畲乡“洗井泼水节”活动正式启动,300多位中外游客参与清爽狂欢,体验丽水的清凉一夏。

同一天,龙泉竹垟畲族乡“泼水欢乐季”也火热启动,从市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齐聚横溪,参加了这场泼水盛宴。蓝天与碧水相映,呐喊与音乐齐欢,身着畲族服饰的畲家姑娘与游客跟随动感的音乐与水共舞,相互泼洒溪水,以传达诚挚的祝福。傍晚,水中嬉戏的余温还未散去,横溪两岸早已人潮涌动,啤酒、烧烤、龙虾等美味阵阵飘来。

这只是丽水“避暑经济”火热的一个缩影。在丽水17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到处都是避暑游客的身影。

进入酷暑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进入“烧烤模式”,而在庆元县百山祖“避暑乐氧”小镇,每天都迎来数千人的“避暑游大军”。游客们到深山里纳凉住民宿,体验“盛夏吃火锅,夜盖六斤被”的别样生活。

“凉资源”还带来了“热商机”。“农家豆腐肉火锅”“酒糟泥鳅火锅”“高山田螺火锅”……外地游客到百山祖游玩,必点本土火锅美食。“来这里吃饭,基本每桌一个火锅是‘标配’,有的甚至一桌要点三四种火锅。”不少百山祖农家乐负责人表示,游客不开空调吃火锅,既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又能让游客感受到餐饮环节的自然惬意,提高了旅游体验。

市区的冒险岛水上主题公园于2013年开园,开园当年的游客是31万人次,到2017年已经超过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667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23亿元。平均下来,每年以10%的比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现在在丽水订房真的不容易,先后问了几家酒店才订上。”来自上海的张琳女士告诉记者,她也是全家来丽水避暑,没想到最让她头疼的不是“人生地不熟”,而是“无处可住”。

丽水华侨开元名都大酒店从6月份开始入住率和预订率达到90%以上,其中大多数是散客和旅游团游客。该酒店市场总监告诉记者:“暑期选择‘亲水游+亲子游’的家庭很多,酒店房间一直都很紧张。如果不是提前一个星期预订,基本上很难订到房间。”

一组更为宏观的数据是:去年7-9月,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98.75亿元,同比增长约两成。其中,全市重点景区实现门票收入2亿元,全市旅行社接待游客22.71万人次,组团游客量8.52万人次。暑季3个月的组团游客量几乎接近了上半年6个月的游客量。

市旅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7-9月是我市旅游市场当之无愧的旺季,其中大部分都是避暑游。从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市的避暑经济已经出现井喷。

全域升级 华东避暑名城在路上

入夏之后,是庆元“百山人家”农家乐老板吴小英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一个月前,我们的房间就被预定一空了。”

而在缙云大洋,“降温的除了空调,还有大洋”广告语越来越响。全镇已开设农家乐43家,其中近半数已被评定为三星级。2017年,全镇接待游客达2万余人次,总产值达100余万元。

在江浙之巅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160米的炉岙村只有30几户100来个人,自2006年村里首家农家乐诞生,到目前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民宿)就有26家,民宿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00多万元。

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端,经历了“避暑游”的火爆之后,瞄准特色化和精品化,一场全域升级的“华东避暑名城”正在路上。

2014年,在乡村民宿型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丽水提出,要全面推进高山避暑型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工作。此后整合各个避暑点,串珠成链,相继开发出“高山避暑之旅”屏南三日游、“探秘千年菇乡,畅享旅游时光”龙南三日游,“慢生活,享生活”上垟宝溪住龙三日游等深度乡村避暑旅游体验线路。“‘99元玩遍龙泉山’,一条线路,火了周边的农家乐和旅游景点。”

截至目前,全市54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中,避暑型的就有25个,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根据计划,今年全市还要新培育10个市级农家乐民宿避暑特色村,避暑经济正在从多点突进向遍地开花延伸。

此外,为了更好地助推避暑经济的发展,目前,《丽水市避暑旅游专项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根据规划,抢抓丽水建设“生态旅游名城”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的战略目标,未来的丽水避暑游,将“全面提升外部的可进入性与内部的通达性、全面塑造相对完整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全面丰富以避暑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避暑旅游服务产品质量,使丽水市成为国内中纬度地区最为著名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避暑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华东避暑名城’”。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积极培育‘避暑旅游+’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塑造‘华东避暑名城’品牌形象,打造成为中国避暑旅游第三极、长三角避暑旅游目的地;力争至规划期末,初步形成市域避暑旅游产业体系,成为全市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谋求两个转变,走向“避暑名城”

站在避暑经济的风口,将“凉资源”变为“热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开民宿、办农家乐、发展采摘农业,丽水村民通过吸引客人接踵而至,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避暑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打开了一条生财之路,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但也要看到,部分避暑旅游只停留在“吃、住”的初级阶段,对自然禀赋的开发呈现同质化,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利于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全域旅游格局。

因为清凉是资本,是要素,但却不是避暑经济的最大价值转化体。只有长出产业之林,才能实现价值转化,清凉才能推动火热的经济增长。

激活避暑经济,不能停留在“有”,更重要的还在于“游”。旅游项目层出不穷,避暑方式却大同小异,这就是市场现状。丽水要发展避暑经济,不能光靠“老天赏饭吃”,要把功夫下在“供给侧”,整合本地的自然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在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业态,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避暑旅游产品。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做出亮点,做强特色,做深内涵,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

激活避暑经济,不能止步于旅游,还要进一步打造旅居。乡村生活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也是游客感知乡村文化的桥梁。居即居住,是对乡音、乡土、乡情、乡愁的深度体验。这种体验本质上是诗意栖居和灯红酒绿之间的空间转换,它不是带有商业气息的走马观花,而是一种文化期待。以旅居为代表的旅游,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让人们获得审美上、心灵上、精神上的享受,真正实现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也就是说,避暑经济要真正“活”起来,势必从表面的观光走向深度的旅居。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于细微之处做精做细管理服务,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运用,提高丽水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齐聚绿谷。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陶渊明的诗句中,回归自然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对丽水而言,就是要立足绿色资源禀赋,巧做“绿色文章”,让“避暑经济”产生“乘法效应”,让八方游客“行千里·致广大”,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