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愉快的旅行的英语怎么写
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第一名,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在所有人眼里,王猛(化名)都带着“别人家孩子”的光环。可就是这个“别人的孩子”已经12年未回家过春节,和
从小成绩数一数二,
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第一名,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
在所有人眼里,
王猛(化名)都带着“别人家孩子”的光环。
可就是这个“别人的孩子”
已经12年未回家过春节,和父母决裂6年,
这一切都被归因为父母的过度关爱与控制……
最近,王猛写了一封万余字长信引发关注,其中数落了父母的诸多“罪状”。他还将信发给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信中的字字句句,都记录着他放不下的过去,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
儿子写万字长信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
这封足有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王猛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
在与记者对话的全程,王猛的目光很少离开他的电脑。很显然,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也前后发给了二三十个朋友,希望给其他人一些参考,告诉大家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与此同时,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如何从既有伤害中走出来。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
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
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
高中毕业前所有生活圈子都在大院里的王猛,这样形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班里文艺演出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而这并不是孤例,从小到大,他的衣着几乎都是父母包办的。
五六年级时,王猛对奥数很有感觉,但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学。一次参加奥数考试后,王猛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
原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他依然没有。家人拜托在北京的大姨多多照顾王猛,于是大姨甚至会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情况。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和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王猛说:“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上高中时,王猛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了,却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之后他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依然被父亲拒绝了。
而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旅行团由单位的几家人组成,“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之后,导游当着全团人的面调侃了王猛,王猛瞬间僵住,不知所措。晚上王猛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何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实际上,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个反应,哪怕是哈哈一笑。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王猛向父母表达了他们并无共同话题,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并不顾及儿子的感受。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转学心理学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但动手能力不够好,交流也出现问题,加之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不自主地会想到从前的事情,于是去做了第一次心理咨询,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他的去向。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父母始终困惑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但老王没想到,这封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的告别。老俩口实在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当有人问起儿子春节咋没回来,父母也只好用“忙”搪塞过去。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但在儿子看来,已经无法信任父母了。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被记者反问时,王猛的回答很干脆:“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决裂6年,身为父母的老俩口始终想不通是什么原因。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初到美国的时候,也会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
但母亲老刘却觉得:“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
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掌控过度?父母并不认同
难道真的是父母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这一切?母亲老刘并不认同。
“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学校外边环境乱,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在选择衣服上,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不过,在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小白(化名)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寻因反思
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大学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但后续遭遇不顺,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之后却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从来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还上了北大最好的专业,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就在大院里,在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不过,在班级里也是孤立少言。
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
文 |杜玉全
编 |默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