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旅行小报
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近一次上头条,无关相对论,也不是因为引力波,而是因为95年前他在日本一家饭店代替小费支付的一张纸条,卖出了180万美元的天价。1922年11月,爱因斯坦
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近一次上头条,无关相对论,也不是因为引力波,而是因为95年前他在日本一家饭店代替小费支付的一张纸条,卖出了180万美元的天价。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从欧洲前往日本进行一次学术访问,在前往日本的途中(实际上是在上海),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亚洲。
在这期间,瑞典皇家学院关于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信件也送到了日本。收到信件后,爱因斯坦激动地想要给这位送信的邮递员小费,但是因为日本不收小费的习俗,邮递员拒绝了。
作为替代,爱因斯坦用东京帝国饭店的便签纸给这位邮递员写了两张纸条,并送给他。据说当时爱因斯坦对邮递员说:“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以后这两张纸条会比任何小费都值钱。”
爱因斯坦没有说错,近100年后的今天,这两张纸条在耶路撒冷的一场拍卖会上卖出了180万美元的天价。但根据隐私条款,外界无法获知谁是买方和卖方。人们也无从获知,那位日本邮递员获得的爱因斯坦真迹,如何在辗转了一个世纪后出现在耶路撒冷的拍卖会上。
那么爱因斯坦当时在纸条上写了什么内容,才让它变得如何值钱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失望,这并不是什么暗藏玄机的物理公式,而是两句鸡汤……
第一张纸条用德语写着:“宁静和谦逊的生活方式比焦躁不安地追求成功带来更多幸福。”这张纸条卖了156万美元,拍卖前它的估价是5000到8000美元。
根据这家拍卖行工作人员的说法,这张起价2000美元的纸条,在20分钟内就就上涨到了目前的价位并且没有人继续出价。
另一张纸条写着:“有志者,事竟成。”这张没有写在具有年代感的东京帝国饭店便签纸上,而是写在一张白纸上。最后这张纸条的拍卖价格是24万美元。
在风俗完全不同的异国旅行,如何给小费,直到今天也是很多人都需要提前做功课的事情,更何况是消息不灵通的爱因斯坦的年代。不过像爱因斯坦这样用纸条代替小费而传为一段美传,甚至卖出天价的故事,毕竟还得仰仗诺贝尔奖和爱因斯坦和名气。
普通人如果在小费这件小事上出了偏差,轻则闹笑话,重则闹出人命,不可懈怠。
在爱因斯坦的时代,日本的服务业人员是不收小费的,直到现在也不收。而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服务业普遍存在一种叫作“茶代”的小费,起源于中国粤语地区所说的茶钱或者赏钱。与其说这是小费,不如说它更类似于目前中文互联网上的“赞赏”或“打赏”,支付给服务较好(赢得客人好感)的店小二、书童或奴仆。但这种赏钱并不是服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也不是强制收取的。
不过明治维新之后,文明开化的思想让日本社会彻底抛弃了这一习俗,甚至给小费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冒犯,这也是邮递员不愿意接受爱因斯坦的小费的原因所在。
但就在日本人为了脱亚入欧全面放弃小费这一习俗的时候,小费却在欧洲逐渐成为主流。
英国最早的小费习惯出现在18世纪,当时酒馆的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上面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迅速服务),客人把零钱放进碗里,就会得到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慢慢地,这句“to insure prompt service”就演变成了英文里的tips(小费)。
在美国,要不要给小费,其实也是一件长期争论的话题。南北战争后,小费开始在美国流行。但爱默生、马克·吐温等文人则长期站在反对小费制度的阵线上,毒舌的马克·吐温还用“民主的乳腺癌”、“马屁精主义”及“怜悯的粗暴化身”等刻薄的词语描述小费。
美国文人反对小费,是因为他们认为小费是中世纪领主-农奴的习俗,贬低了美国的民主和清教徒价值观,同时小费也被指责为鼓励奴性和传统的贵族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中国人出国最怕弄错了小费,生怕给少了小费会丢了自己堂堂暴发户大国的面子,喜欢大手笔地给小费。另外也有一部分人理直气壮地一份钱小费都不给,认为对方应该自食其力。两种极端,都会引起一些文化上的尴尬。但不得不承认,前一种更受欢迎。
其实对于19世纪的美国游客来说,这种尴尬也存在,因为当时欧洲仍被美国人视作精神故乡,那里古典的文化和气质,与新生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美国人第一次到欧洲听到小费这种东西时,不免也会觉得这是一种高级事物。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梅西的世界》里就描述过这种情景,美国人看着服务生拿起“小费”,懦懦缩缩,礼貌地说着谢谢。原文中小费这个词加了引号,表明美国人面对小费这种东西时的一种不认可但又充满敬畏感的心态。
通常在这种“不能让人看出我是土鳖”的时刻,人们就会更加大手笔地支付小费,所以美国人活生生地把欧洲当时10%的小费标准提高到了15%,这也让欧洲人感到非常气愤。
正是由于这些往返欧洲的美国游客以及日益增加的欧洲移民,欧洲的小费制度才慢慢进入美国,而且很快演变成了一种必须以数字确定下来的制度,也就是目前的15%-20%的小费标准。
不过在小费进入美国的初期,不仅文人表示反对,大资本家也反对。例如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就在支付小费时十分吝啬,他甚至发誓要消灭小费制度。马克·吐温有一次乘坐出租车时拒绝付小费的事情还上了报纸,评论也是两边倒,《芝加哥先驱报》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揶揄道:如果马克·吐温有生之年能废除小费制度,这项成就将超过其所有作品,赢得公众无比的感激。
当时小费甚至还是选举议题,威廉·霍华德·塔夫特1908年竞选总统时,为自己从未给过理发师小费而感到自豪。他甚至被誉为“反小费运动的保护神”。而是否废除小费制度,也和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绑定在了一起,成为选举中人们关注的重点。
但当这个问题进入政治和法律的层面时,小费制度已经在美国风行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是成为了美国社会习俗的一部分,而反对小费的呼声也越来越弱。
1942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服务生对小费有专属权,雇主不得强迫他们分享自己的薪资。1966年,美国国会推出一个新概念,称为“小费所得”。该制度允许雇主支付雇员最低的薪资标准(远低于最低工资),工资其余部分由顾客的小费构成。这也就是为什么,直至今日,收小费的员工的联邦最低工资只有每小时2.13美元。
当小费成为了服务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时,你大手笔支付小费就不会显得那么暴发户了。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一家餐厅与支持者共进午餐后,慷慨地留下了200美元小费,差不多相当于账单金额的35%,此举也让他在美国服务业从业者中的支持率大涨。
喜欢大手笔花钱的好莱坞明星约翰尼·德普,更是在享用完一顿价值2600美元的大餐后,豪掷了1500美元的小费。
有名人们豪掷小费的新闻,也有名人们吝啬付小费的故事。八卦小报《迈阿密新时代》就曾评选出过一个“给小费最吝啬明星榜”,把那些小气的名人们拉出来批判一番。
最吝啬榜上的第一名是美国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他上榜的原因是他参加完一场比赛后居然只给了球童5美元的小费,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前一天已经付过她一次小费了!
第二名是歌手麦当娜,该小报给出的罪证是,2009年,她和当时老公盖伊·里奇在吃完一顿400美元晚餐后,只留下了18美元的小费……
相比之下,在“给小费最慷慨榜”上榜的大卫·贝克汉姆,在一家酒吧消费100美元后,额外支付了900美元的小费,还为每位服务生签名合影。不过如果这个榜单还在更新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占据榜首应该是毫无悬念的。
讽刺的是,就在美国人把小费纳入自己的社会薪酬体系的时候,欧洲人却逐渐通过更先进的方式消灭了小费。在如今的欧洲,小费通常以账单金额的15%计入总帐单中,称为“服务费”,客人不需要单独向服务生以现金支付小费。
所以,当你出国旅行遇到类似于19世纪美国人的“小费尴尬”时,你应该记住,小费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一种随时都在适应和修正的习俗。为你满意的服务,支付与之对应的费用,这是一条在全世界都通用的道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