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青蛙旅行+庙

17年8月21日,伦敦soho电台。Keb如往常一样在直播脱口秀,突然闯入一个「不速之客」--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史伦。Soho电台节目「嘿,是上帝把你带到我面前的吗?」Keb兴奋了起来,与年轻

17年8月21日,伦敦soho电台。

Keb如往常一样在直播脱口秀,突然闯入一个「不速之客」--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史伦。

Soho电台节目

「嘿,是上帝把你带到我面前的吗?」Keb兴奋了起来,与年轻人聊起了他的旅行。

那一日,中国人史伦的旅行故事,就这样奇妙地在伦敦城回响:

央视报道了史伦的故事

辞去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

232天无飞行的旅程,

13个国家,97座城市,

全部家当都在身上,一支画笔走天涯。

生命是上帝给的,我不打算浪费它。

「哦,这一定是我住过最奇葩的Airbnb。」

西雅图国王街火车站的街头,吸毒流浪汉四周徘徊,背后传来「开平同乡会」的麻将声,史伦看着头顶大大的「佛寺」无语凝噎。

一个日式空间,祭坛上供奉着神像,一瞅也不知何方神圣。

白天是佛堂,夜晚把折叠床一拉,就成了民宿。

祭坛的灯光洒在脸庞上,窗外,流浪汉骂骂咧咧的声音,汽车飞机的噪响成了摇篮曲。

第二天史伦站在「警车」前,他发现他错了--住民宿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停在人行道边的报废警车,开门一刹那,存了八百年的霉味就往身体的每个角落乱钻。

「天呐太丢脸了,可千万别让人看见我从这车里起床!」史伦掩面而泣。

别担心,不是没有好床。

玛丽皇后2号,满载着整船的庆航酒会,于一片香槟碰撞的欢歌笑语中,缓缓开出南安普顿。

十多层甲板间来回游走,四五个泳池、十多间酒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图书馆、海上天文台,以及风格各异的大师讲座、时装T台秀。

每天的活动信息和全球新闻资讯变成报纸,在晚间准时送达房间,船上电视台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广播电台,对各场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和转播。

穿行在北大西洋上惊涛骇浪,随着一整船的纷繁热闹全速驶向美洲大陆架,如身处繁华都市般。

「坐在床头写写画画,看窗外海面上日落又日出,人生足矣。」

「旅行变成一种生活状态,日记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建筑成为联系这两者的纽带。」

在波斯宫殿前沉思,

于希腊剧场内徘徊,

在唱诗班的歌声中对话米开朗琪罗。

与来自巴黎的一家子一同画帕提农神庙

在土耳其建筑大师Ibrahim设计的酒店里,偶遇本尊。

在抵达佛伦伦萨的夜晚,扛着行李气喘吁吁,来自祖国派来的救星摩拜,带着史伦去往「圣母百花大教堂」朝圣。

「向往已久的文艺复兴圣地,我万万没想到会是今天这样,骑着中国造的共享单车来走近你。」

在罗马城中快步暴走,总是不经意在一个街角回眸时,就看到那些从建筑史教材或是电影中走出的场景和建筑。

斗兽场、耶稣会教堂、《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享受冰激淋的西班牙大台阶,就那么平静、端庄、优雅地立在街道的另一头。

好像闯进了一场各路先贤云集的聚会,你可以随便走到那位久仰的名人跟前,与他握手,同他交谈。

一路走,一路画,遥远陌生的城市变成一张汽车票就可以抵达的目的地。

嘿,朋友,没有永远的年轻,没有唱不完的歌,时光很匆忙,别错过日落和夕阳。

雅典的日出,曼哈顿的早晨,

伦敦的傍晚,东京的午夜。

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

遥望伊斯坦布尔欧洲区的黄昏。

在地中海的傍晚里,相遇吉他与少年。

希腊的上午,烟斗、报纸、闲谈,则像极了史伦记忆中的成都。

相遇、离别、重逢,发生在旅途的每个时刻。

在伊朗相遇带着水彩上路的马德里女孩

他由东向西,她由西向东,带着自己的画笔从各自的故土出发,一路跋涉去探寻世界另一头的文明。

他们在伊朗擦肩而过,而又在7月的最后天分别抵达对方的家园。

喀什五人组

在新疆的喀什,史伦相遇了一对日本夫妇,他们从新疆出发去往丝绸之路。

还有一对澳洲夫妇,他们相恋8年,从澳洲到三亚,一路折腾到新疆,他们计划7月到达希腊的克里特岛,如果他们感情还好的话,就举行婚礼。

与澳洲夫妇在伦敦相逢,借宿在他们家

他们一起拼车出口岸,然后分别。

史伦一个人绕过整个地球,把出发时遇见的四位朋友一个不落看完。

而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寻找。

史伦要帮大学设计课老师,寻找到照片中的孩子们,并将照片交予他们,那是五年前他到访伊兹密尔时许下的承诺。

可老师遗落了地址,浩瀚无边的城市,百折千回的街。

有人无奈摇头,有的犹豫后指向巷子的另一头,然后另一头的老先生又坚定地指往相反的方向。

近乎绝望后又柳暗花明。

当年照片里的小男孩,如今已是翩翩少年。而那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却已不在人世。

他们指着照片上那些街坊邻里,语言在手指停留的瞬间突然欣喜愉悦,又突然哽咽、沉默。

光阴变迁,世事难料,却总有些美好,令人激动。

嘿,朋友,遇见你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瑞典的小朋友

每天,史伦都会被一些努力的灵魂鼓舞。

年仅13岁的瑞典的小朋友,却有着庞大的知识量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他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超过很多与他同龄的中国人。

他说:如果你不学中文,意味着你拒绝了与这个星球20%的人交流。

伊朗男生阿里

伊朗男生阿里也在学中文,他在伊玛目广场经营纪念品商店,然后请教路过的游客,这一年的目标是掌握汉语,之后他将开始试着学习法语。

但总也有避免不了的疑惑与询问:辞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是否太过草率?

或也有难堪的指责:身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整天旅行,太不务正业了!

帖木儿家族陵

坎特伯雷大教堂

圣陵金顶

可从东方一步一步走到西方,画画让史伦不停去发现,那些在旅行中没看到的元素。

「当你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座城市或建筑后,你会发现接下来的旅程中会看到很多相同的元素,或以更加繁复、更加变体多样的形式出现,而这个过程里,你会感觉到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在安卡拉高岗上的古罗马浴场遗址,他第一次遇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林斯。

站在帕提农神庙,他记起十年前外国建筑史课堂上康教授对帕提农神庙的描述。

那年课上的悸动,传到了十年后的此刻。

安藤忠雄说:「使自己获得实地体验的『旅行』才是真正的『学校』」

在东京,史伦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安藤忠雄展。在一进门的瞬间,看到的是安藤忠雄早年环游世界的线路图。

史伦突然触动了,他突然明了了自己的初心:原来我所有的旅行都是为了做更好的设计。

12月27日,来自央视的报道让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85后建筑师的的旅行。

而史伦,现在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我还是要回归到设计当中来,这是一个回归初心的过程。」

部分文字截取自史伦朋友圈

图片由@环球建筑师史伦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