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刘若英和黄立行分开旅行视频


—— 虽然每一个人都以团圆为最终方向,但特殊的社会家庭结构,决定了他们过年的方式势必有所不同。
哈尔滨日报记者 徐光胜 霍亮 王冠
又一个春节。
那些经久沿袭的传

—— 虽然每一个人都以团圆为最终方向,但特殊的社会家庭结构,决定了他们过年的方式势必有所不同。

哈尔滨日报记者 徐光胜 霍亮 王冠

又一个春节。

那些经久沿袭的传统习俗和生活关系,在这个甜蜜的时间分割点上,又被进一步解构。

尤其在当前 80 后、90 后独生子女一代小夫妻,逐渐步入社会中坚层的背景下。

家人整齐划一团坐一起的过节方式似乎也变了。

在有些人面前,传统的伦理和约束依然有效,累,但内心因此充盈温暖;

而在有些人面前,摆脱重重束缚、放飞自我更重要,毕竟 " 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

还有一些人,则相互妥协,各画半个圆,以达到彼此家庭团圆的最大公约数。

有人对在当下春节的复杂意味做出精辟的概括:在亲情人伦之外,它更是一个婚姻观念与生活方式、城乡与代际、南方与北方习惯,冲突碰撞的场域。春节,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词。

我们访问了几对哈尔滨的 80 后、90 后年轻夫妻,看他们在春节和家人面前的洒脱、纠结与担当。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这个时代特色的一种体现。

彼此成全,我们分开过年

" 维持和平的爱情,相爱是一种习题,在自由和亲密中游移。" 这是刘若英和黄立行合唱《分开旅行》的歌词。

那时年少,金先生能理解、却不能体会它的意思。而婚后,他明白了,是在过年时。

这个春节,他和妻子决定分开过年。

金先生在哈尔滨工作生活十几年,老家在湖北襄樊。

冬季,南方没有室内供暖,阴冷潮湿,早晨起来摸一下脑门,哇凉哇凉的。

媳妇是地道的哈尔滨人,睡觉前把热水袋、电热毯备齐,还专门戴上帽子捂上脑门。

当然,更多的不习惯还缘于南北差异:婆婆和周围人说的是方言,她听不懂;他家过年是当地传统饭菜、且偏咸口,她吃不惯 ……

新婚第一年,他俩一起回老家,除夕夜,媳妇躲在卧室里,抽泣得像个孩子:" 我想家!"。

瞬间拔通的电话跨过 2000 公里的距离,他能感受到手机那端,岳母高声安慰妻子语气中的酸楚。

金先生意识到,合家团圆时,让媳妇和自己回老家,其实就是遭罪。

但父母年迈,身体不太好,他能陪过的春节数量实在有限。

每年 " 十一 " 前,父母都会在电话里近乎恳求地一遍遍问," 今年,能——回来过年吧?"

纠结中,这个春节,金先生和妻女商量,让妻女和一岁多的儿子同岳父母一起过。他独自一人坐了一天的火车,赶回了南方老家。

父母没有见到小孙子,略感失望。金先生给出的理由是:假期太短,家里冷,来回折腾,怕孩子水土不服。父母连连称是,看到他回来,也是满心高兴。

不过独自回乡,也会面临一些中国式尴尬。大龄青年一人回家,别人会催婚;他已婚了却一个人回来,亲朋好友条件反射似地会认为——他的婚姻出了问题。所以,每次不等对方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询问,金先生都会主动说:" 孩子小不适应家里,怕休息不好生病。"

好在信息手段发达,过年期间见不到妻子和儿子,金先生想念时就视频聊天,反而聊天的内容和时长,要比两人在家时要多很多。

下一个春节怎么过?金先生和妻子还没商量。但他认为,他和妻子以后一起的时间很多,过年的次数肯定比父母多;而父母已老去,他同父母一起过年," 过一次少一次 "。

除夕 12 个小时,转场五地见四方长辈

郑星和张倩是一对结婚三年的小夫妻。婚后的每一年," 奔波 " 都是他们过年的代名词 ----- 除夕半天时间,他俩要转场 5 方长辈,吃 4 顿饭。郑星有些苦笑," 没办法,像演员赶场子似的,可比上班要累多了。"

他的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年三十中午十二点,两人先赶到郑星爸妈家,与爷爷方的叔伯婶婶们吃午饭。这是第一站。

在父母家呆不到 2 小时,郑星小两口就跟随他的父母从江北奔赴南岗学府路的姥姥家,给 82 岁的姥姥拜年。这是第二站。

在姥姥家简单吃了团圆饭,小两口又开车匆匆向道里顾乡方向驶去——他们一起回妻子小张姥姥家拜年。这是第三站,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

第四站,是郑星的岳父岳母家。晚上八九钟点,郑星夫妇开车载着岳父岳母,从顾乡的姥姥家又回到江北岳父岳母的家中。这时,春晚已经开始,一家人围坐一起说会话、看电视,算是他俩的中场休息。

在新年到来之前,郑星夫妇还得再 " 折腾 " 一下——夫妻俩要从岳父岳母家,赶回郑星的父母家吃年夜饭。幸好,郑星父母家与岳父母家都在江北,距离比较近,夫妻俩恰好在快十二点时赶回去。

郑星身边有情形相似的朋友,小夫妻一商量,直接飞往外地清净度假去了。一个多月前,郑星和妻子也曾想过趁春节旅游淡季去香港扫货," 父母都很支持我们去,但后来我俩一合计,还是放弃了。"

" 过年就是要团圆,我们这一辈人很少,缺一个就特别明显。双方的父母还有姥姥、姥爷们比我们注重传统,这样他们的春节就不太完整。" 说起年三十五站地的奔波,郑星认为自己两人还年轻,只要老人们开心,两人累点但心里觉得幸福。

他告诉记者,春节去谁家过年,先去谁家、后去谁家的问题,长辈们都完全尊重他们夫妻的意见。但作为晚辈,他们给自己定的原则是无论多忙多累," 拜年不能落下任何一方老人 "。

公平规则之下,向 " 突发状况 " 妥协

异地结合的 " 双独 " 夫妻中,每到年底 " 回谁家过年?" 是不大不小的 " 刺儿 ",让双方纠结不已。

小王与小林都是 1986 年出生的独生子女,2015 年,他们在哈尔滨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小王的父母居住在佳木斯,而小林家是地道的老哈尔滨。" 婚后我俩一直都没红过脸,两人第一次冷战,就是因为决定要去谁家过年!" 小王有点无奈。

2015 年新婚第一年,两人一起回佳木斯过年,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到了 2016 年,是这个小家庭迎来的第二个年,分歧开始出现。" 我是男方,媳妇过年在夫方家是很正常的。况且,我们一年到头在哈尔滨,好不容易赶上假期,回家看看老人也是应该的啊!" 小王认为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小林这里却碰了壁。

小林认为,第一年春节是在男方家过的,第二年应该在女方家过才对," 有哪个规定说,儿媳妇一到过年必须在公婆家过?这都啥时候的老黄历了!我父母也就我一个女儿啊!"

彼此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没错,俩人大吵一架。然后,是持续三天的冷战。

最后小王服了 " 软 ",但他们双方就此达成了公平规则," 我们决定,以后轮流去双方父母家过年:今年回你家,明年回我家。这样的优点就是比较公平,不过轮空的一方父母,过年时多少会感到失落。"

但让小两口没想到的是,定好的计划刚执行了两年,就出现了 " 突发状况 "。

" 按计划,2018 年的春节,我俩是留在哈尔滨岳父家过。但就在年前一周,老家打来电话,说我爷爷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年过 80 了,特别想在春节时看看重孙子,想让我们带着孩子回佳木斯过年。" 小王说。

此前,小林父母一直按着小夫妻俩在哈尔滨过年的计划,提前一个月准备年货、安排走亲访友的路线 …… 为了让小外孙在客厅奔跑不磕碰,老两口特意改变客厅家居格局,腾出更多空间。知道小王家的情况后,老两口只是默默地把小夫妻两人最爱吃的年货食品,存到了冰箱的最底层。

" 没有谁家父母不期盼着儿女过年能回家吃团圆饭。虽然今年原计划在我父母家过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小王的爷爷年纪大,身体不好,想看看孙子、重孙子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次我觉得我应该妥协。" 小林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也十分赞同她的决定。

(文中图片均为网络配图)

编辑 张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