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到2009年英国与世界旅游业发
中英文介绍英国概况
首先是新华网的中文介绍,其次是CIA的介绍(我比较常用的参考库)英 国 概 况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
中英文介绍英国概况
首先是新华网的中文介绍,其次是CIA的介绍(我比较常用的参考库)英 国 概 况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
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即英王徽。
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花:玫瑰花 国鸟:红胸鸽 国石:钻石 科学节: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国家政要: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议长兼大法官欧文勋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议长;下院议长迈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职,2001年6月连任。
自然地理: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41万平方公里。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
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
北爱尔兰的讷湖(396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之首。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
多雨雾,秋冬尤甚。
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
每年三月至六月最为干燥,九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人口:5883万(2000年7月),其中英格兰人4930万,苏格兰人510万,威尔士人290万,北爱尔兰人170万。
官方和通用语均为英语。
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通用盖尔语。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也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也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
另有天主教会和印度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28.5万(1999年)。
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行政区划: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
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
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
伦敦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
此外,英国还有12个属地。
伦 敦 塔 桥简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
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
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
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
1338年至1453 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
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
什么季节去欧洲旅游最好
一月 法国、瑞士、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
夏天的阿尔卑斯山区固然很美,但是冬天的阿尔卑斯山区则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喜欢滑雪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滑雪胜地。
二月 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科隆狂欢节。
欧洲最大的狂欢节科隆狂欢节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整个城市在这几天里顿时变成了奇装异服的奇异世界。
如果专程为了狂欢节而来,不如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起浏览了。
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之旅和乡下的风车之行,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丝暖意,尽管玻璃上还闪烁着点点冰花。
三月 西班牙、葡萄牙三月份的欧洲还不算暖和,但是除了南欧以外。
这时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没有到旅游的旺季,但其实它的天气和日照已经足以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了。
在巴塞罗那街头点上几份Tapas,再欣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品一品真正的欧洲风华。
四月 荷兰 郁金香四月的欧洲是郁金香的王国。
多少人再等待了一年的光景,专程来到荷兰的乡下去寻找那篇属于自己的郁金香地。
虽然整个欧洲此时已经变成了花的海洋,但是荷兰的郁金香却以它的独特魅力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懂美之人前来拜访。
五月 希腊、土耳其 爱琴海充满梦幻色彩的爱琴海是很多游客期待的景点。
五月份正是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时候,这时的爱琴海不仅拥有唯美的浪漫风景,海水的湛蓝更让人沉醉。
游客不仅能徜徉在红色海洋里,享受着海水拍打脚踝的感觉,吹一吹湿润的海风,看看纯净的海水也是非常惬意的。
六月 南法 普罗旺斯南法不仅有碧蓝色的海水与嶙峋的海岸礁石,同时有着薰衣草天堂美誉的普罗旺斯地区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醉人的时光。
骑一辆单车,跨过蓝紫色的田野,再闻一闻那独特的花香,人生之美,尽如于斯。
七月 英国、爱尔兰再躲过了茫茫冬天与雨季,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也迎来了最美丽的实景。
在伦敦,全城的玫瑰绽放,把所有游客从酷暑中吸引过来。
街头巷尾的英伦之风,配合了北大西洋暖暖的气流所带来的甜蜜之风,7月的欧洲,属于英伦之岛。
八月 瑞典、挪威 峡湾如果说盛夏仅仅代表了是酷热,那么生活在北欧的人们则一定不能同意这个说法。
北欧正好是欧洲避暑的好地方。
坐船沿着松恩峡湾一路西行,吹过的海风一定让你以为还在春天的保护下。
斯德哥尔摩的港湾,带着些许鱼腥,些许维京人的气息,也许就是这个盛夏时光的最好去处。
九月 瑞士、奥地利、捷克初秋,不仅仅是绿色。
如果你驱车走在瑞士的黄金线,却发现初秋的颜色也可以是如此多彩。
在这个时节,瑞士和奥地利、捷克的气候的确迷人,泡一泡温泉,在雪山之巅走一走,或去布拉格城堡眺望整个天空,一群鸽子恰巧飞过。
浪漫与烂漫的交织,宁静与闲趣的结合。
十月 德国 黑森林其实,深秋的欧洲哪里都很美,但是最美不过黑森林。
行驶在B500公路上,到处是黄色、绿色与红色,童话世界也只是这样子了。
如果再往东,去到巴伐利亚州,兴许还能赶上十月的啤酒节,在这里与德国人畅饮一番,然后看一看天鹅堡,过一过国王湖。
一年之景,廖记心头。
十一月 意大利、马耳他十一月的欧洲,逐渐冷了,不过在地中海畔的意大利和马耳他则迎来了它的最棒的季节。
游客不多,景色依然。
这个时候的酒店都纷纷降价去迎来那些喜欢安静的游客们。
没有了喧闹的人群,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才真正解开了他们的面纱。
十二月 挪威、瑞典、芬兰十二月,大地进入了凛冽的寒冬,不过总有一些人喜欢不一样的旅行,那么挪威、瑞典和芬兰的北部则是最佳的旅行目的地。
冬天的挪威峡湾有一种说不出的壮美,而代表了北欧人的建筑风格的冰旅馆和桑拿,则是瑞典北部冬季旅行的最佳项目。
或许你恰巧赶上圣诞节,不妨去芬兰北部的罗瓦涅米,没准在那里还能碰见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
欧洲游是旅游业内2004内的兴起之词。
从2004年9月1日起,全国528家拥有出境权利的组团社可以正式开展中国公民赴欧洲27个国家的团队旅游业务。
欧洲购物首选目的地:法国:买最贵的,要么不买除非买LV、CHANEL这样的顶级品牌,否则在巴黎真没什么好买的。
而且我就没见过像巴黎机场免税店这么贵的地方!德国:能买多少就买多少4711古龙水和双立人牌刀具是最值得买的小玩意,皮具、首饰、服装也比其他国家便宜。
同一块天梭手表,在德国退税前的价格都比在比利时退税后的价格便宜。
简答英国旅游业的概况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也是发展旅游业最早的国家。
1840年,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的火车专列旅游活动,标志着旅游业首先在英国诞生。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740多亿英镑的旅游业年产值,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
成功的政府改革和发达经济背景支撑下的旅游产业,不论在开发、管理与服务,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笔者得益于在英国学习的4个月良机,考察了城市、乡村和海滨等不同类型的16个大的旅游目的地;详细研究了英国旅游研究的系列成果及网上发布的大量旅游信息;拜访了20多家旅游信息中心和部分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结合本人16年的旅游工作和管理经验,对比研究了中英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战略,认为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重点截取英国旅游的“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住宿质量与等级规范、可持续性与绿色旅游”等4个方面,对其发展战略和措施,做法和亮点,予以概略性分析和介绍,以期对我国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动作用。
1、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 1997年的布莱尔政府改革后,大力实行私有化政策,74%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向了执行代理机构。
为了确保旅游代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政府责任单位必须要与代理机构签订包括数量目标、服务质量、效率目标和财政目标的《公共服务协议》(PSA)。
主管旅游产业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CMS)出台的“《2005—2008公共服务协议》技术文本”,提出了5个目标,其中与旅游业有关的是,PSA目标4——经济目标:提高旅游业、创造性和休闲产业的生产力;PSA目标5——效率目标:以提高效率控制支出,DCMS和地方部门在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支出的效率结余至少达到2.5%(2005—2008)。
这种以委托代理并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概念。
1.1旅游业的范围界定 目标4将旅游业、创造性产业和休闲产业并列为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部门。
但这是不同的产业部门,而后两者中的一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部门是旅游业管理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英国《协议》界定的旅游业包括: ●旅馆和其他的游客住所 ●餐馆、咖啡店及其他 ●酒吧、公共剧场和夜总会 ●旅行社/旅游代理商 ●展览会和游乐园活动 ●博物馆和保存历史古迹、建筑物 ●体育活动 所界定的13类创造性产业部门和5类休闲产业部门中,有部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旅游业的范畴,将按一定比例的贡献率纳入到旅游业的统计之中。
可见,英国的旅游产业范畴比我国的要更宽更广,按消费额在不同产业中的比例进行的分类统计也更科学。
这对我国的旅游产业范围界定和统计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
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
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个人一齐上,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
住房、购车。
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
同时;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23万人次;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
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五”计划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
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部门、集体,加入WTO以后,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春节的七天假期,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
二.7%和46。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7%,居世界41位。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84%,国内旅游有较...
英国的简介(中英文对照)
首先是新华网的中文介绍,其次是CIA的介绍(我比较常用的参考库)英 国 概 况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
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即英王徽。
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国花:玫瑰花国鸟:红胸鸽国石:钻石科学节: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国家政要: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议长兼大法官欧文勋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议长;下院议长迈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职,2001年6月连任。
自然地理: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41万平方公里。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
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
北爱尔兰的讷湖(396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之首。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
多雨雾,秋冬尤甚。
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
每年三月至六月最为干燥,九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人口:5883万(2000年7月),其中英格兰人4930万,苏格兰人510万,威尔士人290万,北爱尔兰人170万。
官方和通用语均为英语。
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通用盖尔语。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也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也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
另有天主教会和印度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28.5万(1999年)。
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行政区划: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
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
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
伦敦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
此外,英国还有12个属地。
伦 敦 塔 桥简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
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
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
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
1338年至1453 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
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
为什么说旅游是世界第一大商机?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第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产业产生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产业获得了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迅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在1950年,全世界旅游人数仅有2520万人,旅游收入约21亿美元。
此后,世界旅游产业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例如,1992年美国旅游业增值为3300亿美元,远远高于农业的900亿美元、汽车工业的550亿美元以及金属工业的400亿美元。
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与美国的情况类似。
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和机电出口收入的4.6%。
自此,旅游产业正式确立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并保持至今。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旅游产业具有抗冲击、易恢复的产业韧性,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扩大内需具有特殊作用。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等成熟旅游市场部分行业、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新兴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产业依然保持了总体增长。
旅游产业成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恢复增长的产业之一,在减缓危机消极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新的贡献。
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2010年旅游产业将吸引1.8万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12%;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
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全球旅游经济预期年增长率可达到4.4%,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提供3亿个工作岗位,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第三,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基本特征一是旅游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9年旅游产业收入占全球GDP总量的9.3%;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就业人数约有2亿人,占全球就业总量的8%。
旅游产业还是世界各国税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全球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产生税收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税收的11%。
无论是总收入、就业,还是投资、纳税,旅游产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使人们有更加充裕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成为人们使用闲暇时间的最佳选择之一。
近年来,国际旅游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并迅速形成一股新的时代潮流。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人们每年参与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达到40多亿人次, 据预测, 2010年、2015年、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分别达到10亿、12亿、16亿人次。
国际旅游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3.5%,其中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等十大客源国出游总人数将占全球出游人数的49.2%。
三是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正向东方转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占到世界总量的90%左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由欧洲、美洲、亚太地区、非洲、中东、南亚组成的六大国际旅游市场格局体系,这一市场格局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旅游增长率年均达到7.5%,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随着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速度的加快,欧美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亚太地区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区域。
四是旅游消费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旅游消费需求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受到社会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政治、科学、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以及个人所处阶层、教育、经历、职业、性格、性别、兴趣等的影响和制约。
纵观世界旅游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单一观光型––观光、度假型––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旅游方式朝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目前,国际旅游消费需求的基本态势是:从人们出游的组织方式来看,在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下,散客旅游特别是家庭旅游成为全球流行趋势;从旅游动机和目的来看,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奖励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潜海旅游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主题旅游,构成了人们外出旅游的主旋律。
五是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
国际旅游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也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增强旅游竞争力,与邻国结成密切协作关...
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
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
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
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
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
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
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
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
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
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是旅游业增长高速、持续、稳定,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提并论。
有学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游者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会翻番,从1950年的25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亿人次;从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于旅游者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亿人次,到2010年达到9.4亿人次。
就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而言,过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翻番。
其中,从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0.6 %;依次第二个十年为9.1 %,第三个十年为5.6 %,第四个十年为4.8 %,第五个十年为4.3 %,第六个十年为6.5%。
对比分析可见,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测算,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
国际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权重可见一斑。
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步出现分化,呈现“三足鼎立”新格局。
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板块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旅游胜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
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却正在发生快速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
国际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多样化,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早在195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所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不足19万人,到2000年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1.12亿人,2010年接近2.0亿人,占全球份额约20%。
据预测,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球份额将上升为27.3%,超过北美(届时为17.8%),位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如果从国别分布来看,长期以来传统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大国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占到世界总量的90%左右。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还要加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波兰和亚洲“四小龙”国家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这种局面可以用“多极化”或“百花齐放”来描述。
比如,在2010年,全球9.4亿旅游人数当中47%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
尤其中国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成为当今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2010年接纳旅游人数5600万人。
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但从总体看,发达国家旅游业占全球旅游业主导地位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仍难以改变。
三是旅游已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世界已经进入“旅游时代”。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与时俱增,恩格尔系数则与时俱减。
早在1995年,全世界就有145个国家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其中大多数国家又实行每年5~52天不等的在职带薪休假制。
有些发达国家甚至打算实行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5小时、每周工作20小时,并进一步延长带薪休假时间。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恩格尔系数已降到20%~30%,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你对中国旅游业的看法
我们正一天天走近2l世纪。
当新世纪的帷幕就要拉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正处于这样的时代,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众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凡是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憩、游玩的地方,大多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二次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至1990年,全世界进行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人数就已超过50亿,总收入已达到2.9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商品和劳务总消费的12.3%。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国际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具有广泛前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都在努力探零并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
当前的状况与世界经济总格局一致,国际旅游业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这一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一般占世界旅游者总数的80%以上。
如西班牙、美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占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1990年为例,我国旅游收入为286亿元,仅相当于同年世界旅游总收入的0.12%;1990年我国有组织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为425万人,也仅相当于同年国际旅游人数的1%,两者为数都是微乎其微。
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行列中的排位,按旅游收入计,1978年居世界第41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80年代后期,跃升至第25位左右。
但在同一时期内,与部分亚洲国家(地区)相比,韩国排位由第38位上升至第13位,泰国由第24位上升至第14位,香港由第17位上升至第10位。
上述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旅游业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速度不快,地位仍较滞后。
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
众所周知,要发展国际旅游业,关键在于客源,客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客源主要依赖旅行社想方设法去组织。
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 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
以致设施不全,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有人说,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山如此多娇,不愁无人问津。
但事实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
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
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前几年有一外籍老妇游客,由于景点内厕所恶臭而晕倒在里面。
此外,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内的通病。
收费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中外旅客有别。
旅游消费品则品种单调,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货架上还常是景泰兰花瓶、红木雕刻等一些老面孔,不能引导旅游消费。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更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
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
所谓现代旅游业,即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
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
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
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
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全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
简述旅游的本质
基本解释 词目:旅游 拼音:lǚ yóu 英文:travel; tourism,tour 释义: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
详细解释 1.亦作“旅游”。
1.旅行游览。
南朝 梁 沉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唐 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 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 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岩馆之。
”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 2.谓长期寄居他乡。
唐 贾岛《上谷旅夜》诗:“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
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 唐 尚颜《江上秋思》诗:“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
故国无秋信,邻家有夜砧。
” 明 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廿载邗江路,行吟动值秋……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
”编辑本段字义概述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字根 旅游(Tour)来 旅游景点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
”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
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编辑本段定义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晋蒙交界神奇美妙的掌柜窑风光(20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
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其他相关定义 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现代旅游业定义 (1)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
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 旅游山水——旅行的距离 ——逗留的时间 (2)对出游的目的定义 以该尺度为基础的定义旨在涵盖现代旅游的主要内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强制性的或自主决定的旅游活动。
他们只把消遣旅游者视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务旅游单列出去。
——商务和会议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结合在一起的。
参加会议公务旅游也被视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