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可以开心的句子

她的文字总会直抵人心深处——那些暗夜中的理想、阳光下的罪恶、人性幽微中的光芒。孙未来了,带着解读情感困惑的温暖来了——她5岁看原版世界名著,7岁在报刊发表文章,19岁进入

她的文字总会直抵人心深处——那些暗夜中的理想、阳光下的罪恶、人性幽微中的光芒。

孙未来了,带着解读情感困惑的温暖来了——

她5岁看原版世界名著,7岁在报刊发表文章,19岁进入作协出了三本书,在电视台呆了6年拿奖无数,变身总经理经营电视公司照样风生水起……

采访中,她却坦诚自己“笨拙而努力”:像一只天鹅,湖面上平静优雅,湖面下的两支脚掌在拼命哗啦。这样的她,成为了当代中产写作的代表人物,陆续创作了小说《女性主义者的饭票》《寻花》《奢华秀》,情感心理学散文集《这个时代的病》、《这个时代的爱》等21部作品。

2018年开年,孙未带来了四本情感心理随笔集《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我的双足渴望远方》、《早起的鸟儿有子弹吃》、《放弃自己的一百零一种方法》。

让我们一起走近孙未,聆听她的故事——

“我是一个做早餐煎饼的人”

我希望成为一个做早餐煎饼的人,在清晨的街道上,微笑着将早餐煎饼亲手递给那些上班的人,看着他们满足地咬上一口、会心一笑,我就觉得好满足。同样,看着自己的短文,可以开解别人的心结,我就会很有成就感。

Q:您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写过两本书,叫做《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也是以情感心理学为题材的两本佳作。暌违十年,是什么促使您再次提笔,完成一套四册的情感心理学作品呢?

A:以往,我写得比较多的是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其实我平时也一直有写情感心理学的短文。

或许,对我们这行来说,小说家写随笔多少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但我觉得,小说是虚构作品,离生活比较远。这些短文是非虚构作品,是我从2008年开始,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写成的作品,离现实生活非常近。

我一直希望成为一个做早餐煎饼的人,在清晨的街道上,微笑着将早餐煎饼亲手递给那些赶着上班的人,看着他们满足地咬一口,我就觉得好开心。看着自己的短文,可以开解别人的心结,让别人会心一笑,我就会非常满足。

Q:您的四本新书,分别对应怎样的主题,书与书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逻辑关联呢?

A:这四部新作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一个拼盘,有情感心理分析,有旅行笔记,有世间萌态的记录,还有中西文化的比较。

《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这是一部情感心理学短文集。讲述的不仅是身边关于爱的故事、心理学的知识、看待情爱的聪明,更想传达的是,慈悲。

《我的双足渴望远方》这是旅行笔记与沿途故事。云南古镇的隐士、阳朔的冒险家、巴黎的子爵夫人、爱尔兰的武装组织北京的摄影师,还有乌有乡的酒馆……关于这些异乡的传奇小故事,是我在旅行中遇见的数不清奇人轶事,需要我短暂停留,把他们记录下来。

《早起的鸟儿有子弹吃》这是描写世间萌态的短文集。出租车上的妙手魔术师、深夜显灵的饭店老板、内力惊人的快递小哥、职场女汉子、重症病房的谋杀案……世间并非完美无瑕,这些瑕疵正是欢乐所在。

《放弃自己的一百零一种方法》是中西文化比较短文集。放弃自己的方法却有一百零一种。成长的方式除了阅读,还有远行——在不同的国家居住,去了解这个星球上不同的人正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审美。

“治愈心灵的一百零一种方法”

读书、看画展、听音乐、走进大自然……治愈心灵的方法有很多种。生活中有些小细节也很治愈,比如陌生人的微笑,看到一只脸很圆的猫,或者参加一次婚礼和葬礼……

Q:您曾说,自己更喜欢写一些实用的情感心理书籍,而不是虚构的小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A:我希望做一个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人,每次写虚构小说的时候,希望传达的是我的世界观和善意。虽然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大家也可以获得娱乐和思考,但是这种努力离现实生活还是挺远的。世界越来越忙碌,20多万字的小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时间阅读下来的。

但是如果我写那些实用心理学的东西,我就相当于可以在街道摊蛋饼的人了,而且可以和读者有交流,你可以笑出来,告诉我好吃不好吃。我就觉得为世界做了非常实际、非常具体的事情。

我是一个超级热爱为人民服务的人,比如我经常为我的读者换书。微博里的每一条读者评论和私信我都会回复。上次线下活动,有读者问我微博互动的事儿,有一位老读者还在那儿帮我吆喝:“她每一条都回的,每一条都回的!”

Q:您觉得情感类的书籍真的能“治愈心灵”吗?您是否也曾经被某本书治愈或触动过心怀?

A:没有。治愈我的都是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那个时候的欧洲小说都是关心人类心灵和灵魂的,而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雨果、狄更斯、大仲马、托尔斯泰都非常治愈我。小说其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也反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很多小说关心的是解决现实生活的生存问题,而不是着眼于人类的心灵和灵魂的。

读书、看画展、听音乐、走进大自然……治愈心灵的方法,真的有很多种。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也很治愈人,比如陌生人的微笑,看到一只脸很圆的猫,考虑参加一次婚礼和葬礼。或者买我的书,也很治愈呢。

“每个人都是通道,可以看见众生”

看上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也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是一个通道,他令我看到所有人,也能看到人类内心中共通的东西。我写下来的不是你或他,而是一个人类的特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见众生”吧!通过一个人,可以看见众生。

Q:以前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书评,说做孙未的朋友是有“风险”的,因为不知道何时就会被写进她的作品里。是否您的创作灵感都源于身边的人和事?

A:肯定不会的。

有些作者确实只写身边的事情,这样写作空间就很有限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我觉得,但凡把写作当成一份事业做下去,写了很多年,持续有创作力可以创作下去的人,他的写作是不会受到身边生活的限制了。

Q:在四本书中,您对哪一本最满意?为什么?

A:《我的双足渴望远方》,是我最满意的一本书,也是我最希望读者能够读到的书,是讲述异乡的传奇故事。我非常喜欢旅行,一个人如果去旅行了,世界就会很大。也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世界变大,就是旅行。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人长寿,不是养生、也不是将枸杞泡在保温杯里,而是听故事、读故事或者写故事,别人的故事是别人的人生,别人的人生,一生的故事,我读到了,感受到了,我就尝试了别人的故事,也就体味了别人的一生。

“强烈推荐一种叫好奇心的东西”

如果我们有好奇心的话,就不用花钱去旅行,也不用结束旅行,因为每一天都是旅行。

Q:书里有好多句子都挺有共鸣的,这种很真切的感受源于切身所感,还是从朋友的经历、故事中总结所得?

A:我在无意识的下载中下载到的,我是觉得能够有这些东西写下来,靠的是一种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接受固有规则的一种方式。一旦有了好奇心,我就会把生活的细节看作一种值得欣赏和描述、议论和考虑的东西,才能写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在这里,希望向读者推荐一种叫“好奇心”的东西,非常治愈、非常快乐,增加人的幸福指数,更享受生活、也更快乐。

每个地方都是旅游胜地。如果我们有好奇心的话,就不用花钱去旅行,也不用结束旅行,因为每一天都是旅行。

Q:除了写作之外,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爱好吗?

A:我喜欢看博物馆和画展。每到一个国家,我首先要看的国家博物馆和国立美术馆。我也喜欢听音乐会,喜欢音乐厅里的音乐会,也会听教堂里的音乐会,更喜欢室外音乐会,很多欧洲的音乐会是在野外的帐篷里做的,一开就是几天几夜,我们在草地上弄得满身是泥,但是非常开心。

我喜欢古董,以前淘到过欧洲古代的铜器和18世纪东正教的圣像画,还有19世纪的漂流瓶,我特别喜欢有时间感的、有历史感的古董,因为它们有故事。我也喜欢把古董拿出来给朋友分享,因为觉得把时间堆在家里是没有意义的,把历史堆在我一个人的书房里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还是个吃货,特别爱吃,能够分辨出不同海域生产出来的生蚝,也能够分辨不同地点酿造的红酒。

“和世界建立更真实的连接”

个体如何完成与世界的连接?一是与人群保持适当的距离,二是要做一些无用的事情,三是能够把利己之心慢慢变成利他之心。

Q:您通过文字完成了个体与世界的连接,那么对于每个更平凡的个体如何完成这种连接,从而让生命更充盈饱满?

A: 我非常喜欢这个话题。社会和世界是不同的,如果让我们与社会产生过于紧密的联系,反而会妨碍我们与世界取得连接。

要做到与世界取得联系,我认为主要得做到三点:

一是与人群保持适当的距离。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很容易被群体的情绪带动,被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带动,很多时候他会迷失自己,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现实生活中,有些标准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和邻居的孩子比较,比如在什么年龄必须完成什么事情……保持一种清醒,才能保持与世界的真实连接、真实内心的感受,而不能只是为了标准为努力。

二是要做一些无用的事情。现在整个世界生存的压力很大,大家很功利,要做有用的事情,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我是觉得现在看来有用的事情,可能再过五年、十年就毫无意义呢!我们可以读书,不是金融工具书,也不是职场监管书,而是看一些绘画、音乐,旅行和一些没有工作关系的人交谈,这样才会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真实感觉。

三是能够把利己之心慢慢变成利他之心。其实个体和世界的联系,肯定不是拿走了多少,而是给予了多少。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些、变得更温暖了一些,就和世界建立了更真实的连接。

Q:作为一位阅读达人,您可以为大家推荐一些好书吗?

A:推荐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讲述的是人信宗教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特别有意思的一本书。也推荐大家看一些童书,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海底两万里》等。因为看现在的小说,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看童书的话,我们就可以尝试那些不存在的生活,是不是很有意思?

孙未新书首发仪式

地点:上海书城福州路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