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我从未旅行过的地方英文翻译

对于1658年的英国人来说,谁也没想到,一则商业广告悄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TheExcellent, and by allphysicians approved, China Drink, called by the Chinese Tcha, by

对于1658年的英国人来说,谁也没想到,一则商业广告悄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TheExcellent, and by allphysicians approved, China Drink, called by the Chinese Tcha, by other nationsTay alias Tee, is sold at the Sultaness-head, a coffee shop in Sweetings Rents by the Royal Exchange, Lodon.

这是英国伦敦的《政治和商业家》报于1658 年刊登的一则售茶广告。大意是说:“这是一种被所有中国大夫称道的优质饮料。它在中国被称作Tcha,在别国叫做Tay或者Tee。现在它在伦敦皇家交易所旁的Royal Exchange店出售。”

世界第一则茶叶广告

此前,偶有英国人听闻过这种东方植物的神奇疗效。而伴随这则广告,中国茶带着新鲜的气息正式登陆英伦岛。在未来,茶将在整个英国以温柔而不可逆的方式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贵族有了新的奢侈物去追逐,进而刺激了海外贸易;它让女性社交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从而走进更广阔 自由的天地;它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让他们有更健康的体魄去支撑工业 革命。

下午茶扩大了女性社交

在这巨变到来前夕的广告词里,我们注意到,中国“茶”的称谓,有Cha也有Tay,但都不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tea”。

事实上,这里的Cha和Tay,一个源自广州话,一个是“茶”的厦门话发音。如今世界各国茶字读音,就是由这两个发音沿着不同的贸易线路,传播变化而来。

始自中国,Cha传遍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饮茶的国家。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饮茶习惯不晚于西汉,始见于巴蜀地区。

 “茶”的名称,最早有荼、檟、蔎、茗、荈等。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后,将“荼”字减去一横,“茶”的称谓正式确立。

中国茶早期向外传播的路线以西北陆路为主,也就是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蜀身毒道和北方的茶马古道)。所以,这些国家的“茶”发音都和汉语北方话里的“茶”(“cha”)发音类似。

5世纪末,土耳其商队最早出现于中国北部新疆,茶叶首先成为了输出品,其在土耳其的发音为“chay”,很像中文茶字的发音。土耳其人疯狂地爱着茶,“Chay,Chay,Chay”至今仍是他们的口头禅。

经由古丝绸之路,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传播开来。阿拉伯称为shai,波斯语为chay。伊朗则称cha,至今仍无变化。

此外,中国的周边日本和韩国茶的发音也是cha,日本甚至直接使用汉字“茶”。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罗语也叫cha,也和这个传播途径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茶叶广告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茶开始走海路向欧洲传播。

葡萄牙因其航海贸易的发达,于16世纪初率先到达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之后占领澳门,通过澳门从中国进口茶叶。1556 年,葡萄牙多明我会耶稣会士克鲁兹(Gaspar da Gruz)曾在广州逗留数月,根据亲身见闻撰写出版了《中国志》,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茶。其中有对明朝时期中国饮茶习俗的详细记述:

 “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热水,装在瓷杯里,放在一个精致的盘子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杯),那是带红色的,药味很重,他们常饮用,是用一种略带苦味的草调制而成。他们通常用它来招待所有受到尊敬的客人,包括熟人也包括陌生人,他们也好多次请我喝这种饮料。”

葡萄牙人称茶为Cha,显然是沿用了广东话发音。广州话源于古代中原雅言,与北方中原方言本就是同一语系,广东话里的茶就读作chia。

受葡萄牙影响,cha的发音被葡萄牙传教士和商人们带入欧洲,在欧洲转变为10 多国的语。如意大利语“cia”(现已废用), 西班牙语“cha”(现已不用),保加利亚“chi”等。同时,cha的发音还被葡萄牙人带到其他殖民地,比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

在英国,1598 年, 荷兰探险家林楚登的《林楚登旅行记》英译版出版。这是英国首见记载茶的文献,茶当时被翻译为“chaa”。

译音表原出于《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15年,在日本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商人R.L.威克汉姆写信给在澳门的商业伙伴,拜托他带回上等茶一罐,用的是a pot of the best sort ofchaw。

1637 年,另一位商人Peter Mundy在福建见到这种用药草熬制并称之为chaa的饮品。

日本学家角山荣认为,当时英语里茶的发音是比较接近chy或是cha的cho。后来就发广东话的cha的读音。至今,在英语俚语里,“一杯茶”仍可以说成 a cuppa char 。这里 char 是cha 的一种误用,它在英语的意思就是“茶”。

Tea时代来临,武夷茶风靡欧洲

现代英语Tea的拼写初见于1663年德莱顿所著的《狂野骑士》一书。而在此之前,欧洲人对茶的称呼早已分道扬镳,在cha之外又有了tay。

葡萄牙人最先尝到了中国茶,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商业价值,他们当时看重的商品还是丝绸瓷器。

广州也并不是茶叶原产地,是地理优势使得福建、江西等地的茶汇集于此。

这给了荷兰后来居上的机会,也给了闽茶率先风靡欧洲的机会。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明神宗35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岭南澳门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口销售欧洲。这是中国茶输往西方的开始。

当时欧洲的茶叶市场主要是日本的绿茶,而当1610年第一批来自福建的武夷岩茶(乌龙茶)在欧洲亮相时,其味香醇厚压倒群茗,很快占领了欧洲茶叶市场。

厦门人称茶为te,即tay,读音近似“退”,于是荷兰人按照音译命名。当时除俄国和葡萄牙外,欧洲人的茶叶都购买自荷兰人手中,茶的闽音读法便在欧洲传播开来,拉丁文“thea”,法语“the”,意大利语“te”,都由此演变而来,德语中“tee”这一拼写沿用至今。

Cha和tea发音分布图,可看出,东欧国家以及阿拉伯世界对茶的发音接近cha,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都类似tea

在英国,一般认为,1644年英国人独立在厦门设立通商据点之后,对于茶的拼读,才逐渐由受葡萄牙影响的cha,转向受厦门话影响的Tee。不过实际上cha和tee在英国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Sanuel Pepys)于1660年9月25日在日记中写道:“随后,我让人买回了一杯我以前从未饮用过的Tee(一种中国饮料)。”而在1671年出版的《英语用语辞典》里,茶还用cha这个发音。

1689年,由厦门出口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从而开启了中国内地与英国之间直接贸易的新纪元,厦门话的影响力也变得更大。1711年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在《行劫》一诗中,用了Tea,然而是与obey押韵,读作tay[tei],同厦门话还很相似。

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纪的英国诗人,启蒙主义者,文学批评家

不过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外来词逐渐英语化。1750年,爱德华·摩尔已写出这样的诗句:“七月里的一天在P夫人家喝茶。”(One day in July last at tea/and in the house of Mrs.P.)Tea开始与“knee”押韵,以 [ti:]为发音。最终tey theatay tee等各种拼读法都统一为“Tea”发扬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人对闽茶情有独钟。英国人按照闽南语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为“Tea”,又把最好的红茶称为“Bohea”(武夷茶),为武夷的谐音。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的中茶文字就是Bohea。

由于武夷茶的独特优异品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效用,博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百病之药”。1704年英国购买武夷茶占茶叶投资总额的29.6%,而到1722年,已经达到55.2%。

文人们吟诗作赋对其更是赞不绝口。1725年,英国人爱德华·扬的诗歌《声誉女神的爱》中,有“两瓣朱唇熏风徐来,吹冷武夷,吹暖郎怀”的句子。另一剧作家于其《击妻记》,描写咖啡室的侍者一出场,便高唱:“新鲜咖啡,先生!新鲜武夷茶,先生!”

事实上,武夷茶早从宋朝开始就被历朝列为“贡品”,武夷岩茶(乌龙茶)则初始于16世纪明代,至清中期乌龙茶制作工艺始臻完善。现代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曾有言:“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雄视世界。”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有明显的岩骨花香。其形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在欧美各国都受到了欢迎。

17世纪,武夷茶通过西伯利亚传入俄国;1638年,俄国大使斯塔尔科从蒙古商人汀塞手上以貂皮换来64公斤的岩茶带回彼得堡,献给沙皇,很快沙皇就爱上岩茶;成为俄国贵族的主要饮料。每年从中国进口10万普特(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计量单位之一,是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武夷茶从赤石经分水关出口,“车马之声,日夜不绝,下吴会如流水”。

18世纪,武夷岩茶同英国移民一道到了新大陆,又成为那里的流行饮料。1867年10月2日,运往美国的武夷岩茶开市,每担卖到了24至29两,而收购时只是19两。

武夷岩茶的畅销引起了科学家们的 关注。1712年德国植物学家克姆林首先把山茶科植物的茶树以拉丁名定为“Thea”,这个字就源于福建厦门地方语茶字之音:“Tay”。此后,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于1737年将茶字学名分为Came-11ia和Thea两大类;1762年再版他的《植物种类》时,又将武夷变种(Vanbohea)补为中国小叶种茶树的代表,一直延用至今。

名称读音的背后,是半部世界茶叶传播史。

在这个饮茶文化交融的发展传播过程中,来自中国的茶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在当地生根发芽并赋予了茶在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而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华茶叶文明,在此流传嬗变中,如岩骨花香般滋润世界,流泽后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