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记》蒙古人

利维坦按:竹木为简,丝帛为书。老祖宗们很早就开始用各种文字载体去记录生活、知识与思想闪光。奈何再坚硬、再金贵的材料也有被时间侵蚀成泥的一天,更别提还有他人的不良居心

利维坦按:竹木为简,丝帛为书。老祖宗们很早就开始用各种文字载体去记录生活、知识与思想闪光。

奈何再坚硬、再金贵的材料也有被时间侵蚀成泥的一天,更别提还有他人的不良居心与动荡凡尘,又或者只是因为持有者的“一个不小心”--在这些被我们称为“历史”的事件催化之下,有些书就像那些阴差阳错,却只能背道而驰的旧情--我们肯定它们的存在,也了解它们曾经带来的养分与温度,却再也不能相见。

因此才有了这篇文章,我们梳理了部分早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书籍。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未能被顺利地留存下来,但这不能否认他们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段里所承载的价值。很显然,丢失的伟大作品远比我们所知道的多得多。

《夏娃福音》

The Gospel of Eve

《霍尔克姆圣经图集》(The Holkham Bible Picture Book),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1327-40年,图源:libraries.slu

这是一部在《新约》的诞生过程中遗失的宗教著作。诺斯替教一本名为《反异端》(Panarion,又译为《药箱》,公元4世纪)的著作中摘录了这本福音的一个片段:

祂对我说,我是你,你是我。

无论你身在何处,我也会在哪里。

我已分散在万物中;

只要你愿意,无论何时都能靠近我,

当你靠近我,你乃是在靠近你自己。

这里涉及到诺斯替教派的一个分支,“泞派”(Borborites)--他们是秉承道德无涉主义的一个教派,宗教仪式包括体外射精与吞咽对方体液,此处泥泞派便借用了《夏娃福音》中的这段来证明自由的爱。在泥泞派的观点里,肉体本质是邪恶的,人们应该通过自由参与性行为去承认这点,因此遭到其他奉行禁欲主义的诺斯替教派的批判。

而恰恰是这么一段被普遍认为是“受到了误读”的文字,成为早已遗失的《夏娃福音》中幸存至今的唯一一段摘录

荷马的《玛吉兹》

Margites

《阿尔喀诺俄斯宫中的奥德修斯》(Odysseus at the court of Alcinous) 。图源:公共领域

和戏剧一样,史诗著作也同样分为悲剧和喜剧。荷马同时开创了两类史诗的先河,留存下来的却只有前者。亚里士多德曾经看过荷马所著的喜剧史诗《玛吉兹》(约创作于公元前700年),并评价道:(荷马)是阐释喜剧创作手法的第一人,所写的《玛吉兹》对于当今喜剧的关系,正如《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之于当今悲剧。

然而这部很有可能被追溯为世界上第一部喜剧的著作,却无人知晓其中情节。我们只能从其他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去窥看关于主人公玛吉兹的片面模样:

“他博文强识,却心有不轨。”

--柏拉图《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

“诸神未曾教于他挖地耕田,也未曾授予他别的技能,他一事无成。”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

第一次描述北极圈的《发现幸运岛》

Inventio Fortunata

墨卡托在16世纪末绘制的北极地图,图源:公共领域

这本游记由一位姓名不详,带着星盘旅行的牛津郡修道士在14世纪撰写。在书中,他除了记录下自己探险北大西洋的历程,还描述了北极圈的地理位置,并在其中对北极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推测。而15世纪末的大西洋探险者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却发现:这本书消失了。

好在研究者雅克博·科诺耶恩(Jacob Cnoyen)在自己的《旅行记》(Itinerarium)一书中记录了大致内容,可是这本书在16世纪末期也丢失了。至今留存下来的内容片段,我们只能从墨卡托的信件中寻得引用:

在这四个国家之间有一个漩涡,漩涡将北方划分开来的四个大海悉数吸纳。

海水急速地回旋着,并消失在地球深处,就像有人用过滤漏斗将水倒进去了似的。

墨卡托在16世纪末绘制的北极地图是客观事实与猜想的结合产物,其中依旧可见围绕北极漩涡的四个幻想中国家。这一错误认知一直到17世纪才被更正。

海明威的手提箱

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图源:公共领域

1922年的海明威还在担任《多伦多每日星报》(the Toronto Daily Star)的记者。12月份,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从巴黎乘坐火车去瑞士与海明威见面,手提箱里装有海明威到那时为止几乎所有的手稿--哈德莉在火车站去买水的间隙,手提箱消失了。

那时候的海明威尚未出版过小说,而在巴黎家中的所有文字作品都在那个丢失的手提箱里。手提箱里丢失的手稿包括海明威的几部短篇小说和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手写稿,我们只知道那部未完成的小说是关于他在一战中的经历,而海明威从未尝试重写。

直到晚年,海明威才议论起这件事:如果外科手术可以抹去这段记忆,我会选择做手术。

96%的《永乐大典》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修纂成书的《永乐大典》共有22877卷,现今只留下810卷副本留存于世界各地,仅占总卷数的4%,其余的96%早已下落不明。

《永乐大典》的正本是如何丢失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清末学者缪荃孙的观点是:1797年乾清宫曾发生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火灾,正本正是在那场火灾中被烧毁的。然而在1744年到1776年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曾统计过宫里的藏书并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其中却没有《大典》。另外,乾隆在修纂《四库全书》的时候(1772-1782)也曾找过《大典》,一直找到江苏、浙江两地,可见当时乾清宫里也早已没有了《大典》,乾清宫起火一说不太靠谱。

明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称,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陆可教曾建议再刻印一部,太史令李维桢也曾说过“其书冗滥可厌,殊不足观”的话,两者均没有提及《大典》是否有残缺,可见直到这个时间点,《大典》还是健在的。

而等到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一书中问道:“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书在当时已经不见了。

《大典》内页,图源:国家档案馆

《大典》的正本究竟去哪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典》已经随着嘉靖皇帝陪葬了。嘉靖三十六年有一回宫里又是起火,嘉靖连夜三次下谕,要求抢运出《大典》,可见他对《大典》的重视程度。

此外,嘉靖死的时候《大典》还没有重录完,而直到死后三个月嘉靖才被下葬(1567年),不能排除是在等六年的副本抄录工作完成再下葬的可能。

嘉靖下葬后一个月,《大典》的重录者便得到了赏赐,却并未按照历代惯例记载书藏在哪里,看似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而嘉靖的永陵也曾经历过大规模翻修,这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嘉靖是不是在为体积达40立方米的《大典》腾出空间?

遥感探测告诉我们永陵地宫内部已经全部积水。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大典》正本的下落也只能是个猜想。至于重修的副本,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有近千册不知所踪,1894年统计下来只剩下八百余册。1900年翰林院被八国联军烧毁,《永乐大典》的副本也几乎全部散佚。

六国史书与秦始皇

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当时从民间搜刮来并焚烧的书分三种:诸子百家之书;儒家著作《诗经》(内容包括赞颂历代君王)、《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史官所收藏的、除秦国史料之外其他六国的所有史料。

或是通过口耳相传,或是被藏于隐蔽处,《诗经》和《尚书》得以留存下来,诸子百家的书也大多都有传承,然而其他六国的史书却烧得极为彻底。

严格说,秦始皇虽然烧了民间的大部分书,开愚民之先河(赤裸裸的文化犯罪),但却都在王宫中留了本,并没有干出彻底斩断知识传承的傻事。

但是项羽却一把火烧了秦始皇的王宫,大火三月不灭……

除了秦始皇,还有王莽篡权之后征典籍焚烧;南朝梁元帝在亡国的前一刻焚毁天府藏书;烧毁的总数达14万卷;洪秀全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如有私留者,搜出斩首不留”;乾隆帝为推广《四库全书》在全国范围内焚烧古籍,编纂《四库全书》的10年间,仅在浙江省就实行了24次毁书活动,在位期间烧毁书籍达71万卷……

巴格达图书馆及其他

代表当时世界文化中心的巴格达图书馆智慧之家,图源:wiki

当蒙古人在1258年打到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时,曾经有着超过百万人口的繁荣城市已没有太多人口,五万守军不及蒙古大军的三分之一,昔日的帝国正在苟延残喘。可是即便如此,这里仍然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而其中的巴格达智慧之家图书馆则是当时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蒙古人在占领巴格达之后,就把图书馆里的藏书全部扔进了底格里斯河,在河面上堆积起一座书山,连河水也被墨给染成了黑色。

英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529年的英格兰掀起了一波宗教改革的大风,导火索是当时的教皇不肯批准国王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的离婚案,亨利八世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拆除了800多所修道院,这自然也伴随着大量的书籍在修道院制度解体过程中流失。

伍斯特修道院(现在的伍斯特大教堂)在解体时有600本书,目前仍然完好无缺的只有6本。在约克的奥古斯丁修道院,646册图书只留下3本。一些书封面上镶有宝石等贵重物件招致破坏,另一些则被以车为单位出售处理。

贴有金箔的书籍内页,图源:almakhtootat

旧情可待成追忆。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看到这些已经遗失的书籍,纸张材料易燃易潮易破损的特性,为书籍保存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但书籍只是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对文字的留存,因此我们有了电子书。

最早的电子书项目是由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t)在1971年发起的古腾堡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拥有10,000本书籍的电子公共图书馆,乌托邦式的构想得益于早期的互联网环境。到2017年4月为止,古腾堡计划已经收录了54,406部书籍,平均每周新增50部。

创始人哈特的想法是:如果把一本书敲进电脑,它在因特网上将永远不会消失。

这还不够,即便古腾堡计划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博物馆,但所收录作品依旧需要电脑登录进行阅读,然而每个读者都想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全新Kindle Oasis电子书阅读器,做到了

不仅是文字的载体,作为亚马逊Kindle最新推出的旗舰级产品,全新 Kindle Oasis在使用体验上,更是以不断优化的设计细节为阅读者创造更为舒适的体验。

延续了Kindle一贯的电子墨水屏,几乎完美还原了纸书的阅读体验,即使是纸质书的拥护者也会被它圈粉。最大内存升级到了32G,可以存储数千本图书,出行无需面临带哪本书的选择焦虑,从此将图书馆揣着走。一体化的金属机身,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非对称造型模拟手握书脊的快感重力感应自动设置屏幕方向,左右手随意切换,单手持握更加舒适。

更具有突破性的是,这款新品可以为阅读者解锁更多“阅读场景”。新增IPX8级防水设计,旅行时在泳池旁使用也可以无惧水溅,连泡澡时都能安心使用。内置阅读灯性能升级,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适宜亮度,无论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耀眼阳光下,自在阅读从不间断。

全新 Kindle Oasis 香槟金色版正在发售

一次购买 随处阅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