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剧本旅行
如果六合社留在中街的长安里剧场,正好和鼎泰乐和相声社所处的豫珑城、位于沈阳路 82 号的隆亿兴成三国鼎立之势。
进了怀远门大概一站地,也就到了隆亿兴茶楼,再往前走,就是沈
如果六合社留在中街的长安里剧场,正好和鼎泰乐和相声社所处的豫珑城、位于沈阳路 82 号的隆亿兴成三国鼎立之势。
进了怀远门大概一站地,也就到了隆亿兴茶楼,再往前走,就是沈阳故宫了。
从选址到开张一年,隆亿兴的三位创始人把成立相声茶社描述成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旅途中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富足。

三顾茅庐 请来王胖子
王炎是个年轻人,和朋友从事金融行业。初春三月,两个人去外地出差,想起有几家老茶馆里有评书、快板、相声,便赶了过去。
结果从进到出去,整整三个小时没挪动地方,两个人回到沈阳也开始找类似的园子,一样坐到散场才离开。
两个人听完之后,就开始商量自己能否做一个这样的相声园子。
" 后来一想,咱们就是喜欢,先不想着赚,赔也赔不了多少,干!" 王炎和朋友就在午夜到沈阳皇城老街逛了起来,最后落定了沈阳路 82 号。
在朋友的引荐下,两个人见到了王思勇,如今成了隆亿兴茶楼的艺术总监和联合创始人。
这次谈话没有结果,刚从另外一家相声园子离开的王思勇身心俱疲,本想离开沈阳转投编剧行业,他们仨聊了半天,王思勇最后撂下了句 :" 兄弟,这个行当如今真不好干,如果你哥俩想干可得想好了 "。
谈话完这一分开就是一个多月,王思勇本来以为俩人已经偃旗息鼓,没想到再见面,王炎带着选址、装修风格、人力物力配备、投入成本预算、未来利润回报,发展战略、营销模式找到了王思勇,王思勇咬咬牙,辞掉了外地朋友的编剧邀约,终于确定了隆亿兴的创办。
2017 年 5 月 26 日,隆亿兴文化传媒正式挂牌成立,隆亿兴相声俱乐部也正式组建,隆亿兴茶楼也同时开始试营业并进行了首场演出。如今每当有人问到几个创始人到底什么样的原因、又是多大的勇气让哥几个干上了这个行当?王炎总会略有深思的反问道 :" 如果说我们就是热爱传统艺术文化你们信吗?" 然后大家便是哈哈大笑起来。
天上掉下来个王胖子
王思勇是隆亿兴的灵魂人物,江湖人称 " 王胖子 "。从小就喜欢曲艺的他,家里并没有什么圈内的关系,只是因为有个老师的爱人在沈阳曲艺团,他经常去玩,有事没事老先生就教两句。

1990 年王思勇在武汉成为一名专职相声演员,这三四年时间里,基本上每天都要下基层演出,一年下来五六百场演出,这也给王思勇的剧场表演打下了扎实基础。
后来回到沈阳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王思勇相声之心不死,心中总有个遗憾," 这就说不了相声了?"
1999 年,王思勇代表皇姑区文化馆参加了第五届故事会,拿到了省里的二等奖,借此机会,他慢慢回到了公众舞台。
通过参加各种相声、评书大赛和主持工作,他发现不管是电视台还是观众都是需要相声的。
这期间他遭遇了从业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和磨练,一个房产开发商为了吸引潜在业主,在售楼处开设了小剧场,邀请王思勇入驻。
" 两三名演员,7 个月,天天演出,每次一个多小时,这对演员的体力和脑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折磨,要知道下面的观众可能是来过几次,面对这样的观众不能让他听出来重样,在这种压力下,演员必须天天都在琢磨作品。" 王思勇觉得这七个月和当初的三四年基层磨练,不论从强度上还是长活程度上都有一拼。
到了 2013 年,沈阳开始有了十年来第一个相声园子,也找过王思勇,当时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就没去。再后来有人邀约去另外一个相声园子,他终于心思活了。
" 从我个人角度盼这样的舞台盼了 20 年,我盼着有个相声园子能够踏踏实实说相声,创作好自己的相声作品。"
王思勇对报酬没有什么太多想法,毕竟就是天天在相声园子演出,一年能拿到一万元报酬的相声演员也是罕见,首先沈阳的相声市场无法支撑每天的常态演出,相声演员自己也受不了这样的高强度。
他在这家相声园子说了两年多,创作了 20 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群口、对口相声,和相声剧。
" 后来实在是太累了,其实我做主持写剧本才是主业,对相声那就是情怀,是爱,如果感觉到累了,还不如直接奔着赚钱去。" 王思勇已经联系好了青岛一家影视公司,专职创作,收入几十倍于现在也有可能。

这就是王思勇和隆亿兴另外两名创始人见面时的状态,爱相声,舍不得走,但又有机会走。所以他干脆给王炎等人泼了冷水,如果王炎真的听了他的劝告偃旗息鼓,那一切作罢,他转身就去青岛。
再见面时,隆亿兴茶楼地址定完了,装修也快完成了,可以说对王思勇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对相声割舍不下的感情,王思勇还是留下了。
收大学生 带徒弟
王思勇理想中的隆亿兴茶楼应该有两支演员队伍,每支队伍都有硬手,这样可以接商演活动来反哺茶楼的运营,目前为了保证茶楼的常态演出,只能忍痛推掉商演活动。
在王思勇看来,隆亿兴的将来是做成一个完整的相声产业链条,相声人才的梯队建设,公司化管理都在其中,保证给签约员工开工资,上保险,这样演员才能保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不是天天为了生计奔忙,无心练活。
" 哪怕有三四千块,我们的演员就能养家糊口,让人天天写相声什么都不干也成,但现在还做不到。" 王思勇羡慕的是天津谦祥益园子,里边的专职相声演员能赚七八千到一万,这样生活就能保证。目前隆亿兴的演员团队中有不少大学生,王思勇最怕的就是考试季,一到期末考试演员的量一下就减了,不得不用五名演员交叉组合支撑起一场。" 看谢幕的几个演员可怜巴巴的都想哭。"
大学生演员的增加有利有弊,但是王思勇必须要从头教起,有两三个外地口音的学员,用了半年时间才把方言味洗掉,至于舞台实践,那就只能靠时间和高强度的演出来打磨。
大家都爱相声演出,但是王思勇和王炎等人必须要考虑生存和发展,所以网络大电影、电视台节目和惠民演出都是隆亿兴下一步要做的布局,起码对学员和年轻演员来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他最满意的一个徒弟是修佳旭,因为形象酷似岳云鹏,被观众叫做小修修,经常带着一大摞笔记来找王思勇讨教,已经在学校里开过两次相声专场。王思勇收下了十五六个徒弟,全部免费,而且到他家排练时还得管饭,他笑说就跟抄家似的。
说这话时,王思勇是打趣带着点满足。

隆亿兴这一年多下来,王思勇见过满满登登的茶楼,也因为下雨天只来一个观众,当时茶楼七名演员演完整场,谢幕时七个人冲着场内唯一一名观众鞠躬。
观众站了起来,向七名演员也深深地鞠了一躬。
现在这名观众,也是风里雨里常见。
沈阳相声演出场所的变迁
据介绍,早在 2005 年,杨振华、金炳昶、常佩业、王平等人也曾组成辽宁相声俱乐部,先后在沈阳南湖剧场、和平影剧院演出,但三个月后,辽宁相声俱乐部便暗淡退场。如今,全省只有十几个团队在小剧场或茶楼演出相声。其中沈阳只有三家:鼎泰乐和艺术团、鑫荷相声汇和六合社相声大会。
而这三家也是近几年才成立发展起来的。2013 年 11 月 15 日,鑫荷相声汇在辽宁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首场演出。12 月推出了第二场演出,2014 年 1 月,又相继推出两场演出。沈阳有了相声专场还引发了人们的微博热议。现在鑫荷相声汇在沈阳铁西 1905 剧场常年演出。
从北市场撂地演出,到有了剧场和园子,上了电视电台,相声演员经历的不仅演出场地变迁,而且还有传播介质的改变。沈阳相声非遗传承人之一、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穆凯曾经配合耿瑛先生完成了《辽宁曲艺史》,他接受采访时从 80 年代讲起了这 40 年间相声表演的变化。
业余演出队的风行到没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被称之为业余演出队的民营社团不光是在沈阳演出,而是根据全国各地邀约巡演全国。这样的业余演出队多达 14 支。

穆凯举例说杨振华老先生上世纪 60 年代所在的铁西区曲艺团,等杨先生调动到了沈阳曲艺团,这样的团慢慢就被剥离,成为业余演出队。
这种演出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观众的精神需求,从 1978 年持续了近十年,到了 1985 年左右,港台歌曲进入,与霹雳舞横扫一切剧场。
这种更加刺激感官的表演方式显然盖住了相声等语言类表演形式的风头,观众审美的变化,让船小好调头的民营社团立即改学唱歌、跳舞,相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穆凯在研究辽宁曲艺史时也了解到当时相声的尴尬场面,当主持人上台说:下面请听相声 …… 下去吧!舞台下立即有人喝倒彩。
除非是全国知名的相声演员,观众已经不感兴趣民营社团这种走穴行为中的相声。
更加令专业相声演员气愤的是夜总汇中的语言类演出,已经完全堕落到荤口生存。
辽沈相声演员的几次尝试
穆凯说,辽沈相声演员也做过几次尝试。
2005 年 6 月 29 日,由著名相声演员王平发起的辽宁相声俱乐部在沈阳南湖剧场宣布成立,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田连元、可军、陈连仲、周智光、王平、贾承博、常佩业、于琪等辽沈相声名家都是其中会员。
当时的号召者王平表示,辽宁相声俱乐部正是受北京、天津等地的影响,让相声回归剧场,找回自己的观众。当时俱乐部的打算是每周六下午 3 点到南湖剧场观看 100 分钟的相声表演,门票每张 20 元,不分等级。
辽宁相声俱乐部先后在两个剧场演出,先是南湖剧场,后移师和平影剧院。但是发展情况并不美好,一是剧场太大,1300 个座位的南湖剧场和 1100 个座位的和平影剧院太空旷了,另外这些成名演员各自都忙,相声段子创作更新的频率慢。
三个月后,相声俱乐部黯然谢幕。
过了 5 年,穆凯和朋友又在一个茶楼做了次尝试。
当时这个朋友想做相声茶楼,穆凯说先别做相声,成本太高,是个演员下来就至少两千元演出费,不如先用评书试试水。
最后决定邀请辽宁评书名家郝赫坐镇。当时郝赫已经 30 多年没说评书,但他想说,能说,能创作,是最优人选。
郝赫老师当时提了三个条件:第一,说书坚决不要钱,那么点钱还不够丢人的;第二是每场必须要保证 20 个以上观众;第三必须车接车送。
于是穆凯和朋友就把这个曲艺场子支了起来,和郝赫老师约好只搞 5 个月,正好避开十月份之后的演出、创作旺季。
2010 年 5 月 18 日,评书茶馆开张,除了一小时的评书,每场还要请一位嘉宾中场休息时演出,当时穆凯邀请过田连元、金炳昶等先生, 结果现场火爆情况出乎意料,每场几十人都没问题。
穆凯回忆起来,现在各大相声社的主力王思勇、辛宇、洪兆宇、王洋等人都去过,现在的著名主持人刚子也时常去听。
转眼间五个月时间到了,结束时老板请大家吃了顿饭,就算散伙了。
后来这家茶楼也没了。
穆凯现在觉得这次尝试很成功,通过 5 个月时间把全沈阳的爱好者集结了起来,后来六合社的主力演员洪兆宇能拜师郝赫,也都起因于此。
穆凯评价目前沈阳的几家相声园子,都有热情,情怀,对物质诉求很低,都希望能够有个表演的舞台,但是想要走得更远,还是需要沉淀下来进行系统学习。
在前文提到的全球相声地图中,每年的数字都在不断地变化 过去的两年中,鞍山消失一家,沈阳增加了两家,有新增也有消亡。这是一种艺术形态在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必经之路,穆凯也希望相声园子里的这些人,能够保持住十六七岁时对相声的热爱和初心,好好走下去。
辽沈晚报 · ZAKER 沈阳记者 刘臣君 记者查金辉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