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李白
跟着李白去旅行:无限风光在庐山,大快朵颐在江州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 郭晔旻 编辑:乾龙“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
跟着李白去旅行:无限风光在庐山,大快朵颐在江州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 郭晔旻 编辑:乾龙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难说,是因庐山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天才灵感,还是诗人的传世之作使得庐山更加闻名天下。无论如何,李白与庐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难说,是因庐山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天才灵感,还是诗人的传世之作使得庐山更加闻名天下。无论如何,李白与庐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首上庐山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9万户,只能算是中等州。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自然是游览庐山。
“庐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里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句。但太史公只是记载了“庐山”之名,却对其来历不置一词。这或许表明在西汉时期,庐山已是一座众所周知的名山,故而司马迁在记叙时,只许直接称呼而不必另加解释。传说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而司马迁之后几百年后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给了一个说法,“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认为庐山地处浔阳,古为庐江郡属地,故以庐江而得名。有理有据,或可备一说。
庐山的美景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东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就在此留下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与李白同一时期的诗人孟浩然也留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其中有云:“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诗中所提到的东林精舍即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净土宗创始人、高僧慧远于公元391年创建的东林寺。
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世后,亲朋私谥“靖节”,葬于庐山面阳山之北。他的高风亮节、名士风流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田园诗风采,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也令庐山更加天下闻名。
成就千古名篇
如此庐山的吸引力是李白无法抗拒的。就像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要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说的那样,李太白平生“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庐山就是李白喜欢登临并咏叹的山川之一。
开元十四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时,眼见山上绮丽的风光,幽雅的环境,宜人的气候而心醉神怡。庐山之内其实有三座香炉峰,一处在山之西北,一处在东北,一处在东南。西北与东北的那两座香炉峰均无瀑布,只有山南的那座,即今秀峰寺后,这里才有瀑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