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旅行
从省内的三星堆、青城山、罗汉寺,到省外的长城、颐和园、青海湖……廖全福已经不太能完全数出自己过去20多年在多少景点捡过垃圾了。不管是居家,或者是出差,还是旅行,50岁的

从省内的三星堆、青城山、罗汉寺,到省外的长城、颐和园、青海湖……廖全福已经不太能完全数出自己过去20多年在多少景点捡过垃圾了。
不管是居家,或者是出差,还是旅行,50岁的广汉人廖全福只要到达一个景区,看到有垃圾,总是忍不住去捡。这个爱和垃圾较劲的人,有人称赞他为"环保卫士",也有人不太能理解他对环保的"执拗"。"反正看到垃圾都觉得不舒服。"8月30日,与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交流时,廖全福说,捡垃圾已经坚持20多年,还会一直捡下去。
青城山避暑垃圾捡了3小时
8月29日晚,廖全福刚从青海回来,这一次他在甘肃青海待了一周,此行廖全福作为志愿者家属去回访。此前,他的女儿廖帆曾在甘肃夏河县甘加草原当志愿者,廖帆作为环保志愿者,主要是配合当地政府给当地牧民宣传环保理念,讲垃圾分类。
"甘加草原很漂亮,除一些死角外,垃圾都清理得很干净,这和志愿者分不开。"这是此行廖全福觉得最开心的事。不管是居家,或者是出差,还是旅行,他总和垃圾扯上关系。
一个月前,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回来了,一家三口去青城山避暑,预订的旅舍在青城后山,旁边有一条山涧。尽管水质十分清澈,但是仍有一些垃圾漂在河滩上,挂在石头上。
"遮阳伞、衣服、鞋子、矿泉水瓶、蛇皮口袋,更夸张的是,还有漂流用的那种橡皮艇,用废了,就被抛在河里。"廖全福一蹬油门,把自己的丰田霸道车停进旅舍院坝,让家人去登记入住,自己脱了鞋子踩进水里,开始捡垃圾。廖帆见爸爸下河捞垃圾,趁机给他拍了几张照片。
"别人都是去避暑,我们却去景区捡垃圾。"妻子也不说什么,默认了他的做法,20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丈夫的行为。特别是女儿,办完登记放好行李,跑回山涧边陪着老爸,还用手机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发微博。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廖全福肩扛着一堆黑乎乎杂物,人都快被垃圾遮挡完了。这一次他水里来水里去折腾了3个多小时,。 3个多小时后,廖全福将捞上来的垃圾全部归集起来丢到附近的垃圾池边,"里面有塑料袋、饮料瓶,各种杂物都有。"

"究竟是在垃圾中旅游,还是在旅游中找垃圾,有点纠结。"他将这张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和微博,引来很多人评论,"我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引起大家对环保的关注。"
从广汉到北京捡了10多个景区
义务捡垃圾这件事,廖全福从20多年前就开始做了。廖全福这异乎寻常的举动,在家人眼里,已是习惯。廖全福介绍,2013年,他去北京八达岭游长城,从山脚下一直捡到山顶,垃圾装满了3个塑料袋,垃圾捡了,长城也游了。
早些年,廖全福在宜宾跑业务,和对方约好了见面时间,可是路过江边时,他看到有人在江边烧烤摊喝啤酒,此前就有人把啤酒瓶丢在了江里。于是他就守着人家喝完,然后把啤酒瓶子要来丢到垃圾桶里去,"别个还以为我是收废品的。"结果当天耽搁了合同没签成,第二天才签的合同。后来要回家了,他就找到在这附近搞清洁的环卫工人,"一个月给他们补贴300块钱,他们负责把江边的啤酒瓶、其他垃圾给清理干净,我连续给他们转账3个月。"
"我是走到哪捡到哪!起码10多个景区嘛!"廖全福介绍,一路上也引来不少异样的眼光,游客甚至把他当成环卫工,他也懒得解释,只要眼前有垃圾,廖全福都会捡走。直到放在指定堆放点或者垃圾处理点他才放心。廖帆细数了一下予以证实,从鸭子河畔到长江边,从三星堆遗址公园到八达岭长城,从青城后山到青海湖……很多城市和景区都有父亲廖全福捡垃圾的身影,10多个不在话下。
"外人眼中父亲很怪,在我眼中他很伟大。"廖帆说。受父亲的影响,廖帆也成了一名公益人士,一直热心公益和环保。无形中可能受他影响。"廖帆介绍。
前些日子,廖帆去青海夏河县甘加草原边做摄影边做公益,她就常常给孩子们讲环保,讲垃圾分类。同时她还加入到"让候鸟飞"和"免费儿童午餐"公益项目。

为自家旁边的河设计"垃圾拦截装置"
50岁的廖全福家境殷实,他有几十亩苗圃,种种都是名贵的园艺苗木,不知从啥时候起,就跟垃圾较上了劲。
在苗圃里,他用旧木头搭建了一座通行的便桥,桥下便是自己设计的垃圾拦截装置,"我家老宅就在旁边,小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洗澡,那个时候水清得很,我们经常在沟里捉鱼虾、捡螃蟹。"暴雨过后,沟渠里浑浊的水不断向下游流去,水面不时有垃圾飘过,被他的拦截器拦下,"现在只要我在家没出差,每天都要下水去捞一次垃圾,每次基本都要捞上千斤。"沟渠经过园子的距离并不长,但是他打捞垃圾时,总是会将园子附近约200米断面全部清理干净,垃圾捞上岸后晒干水气,再用车拉走。
2015年,他还在三星堆附近的河里安了一个,"光是做拦截器的槽钢我就花了1万多,每天都要去把拦截到的垃圾清理上岸晾晒,再拉走,每拉走一车我都要拍照。"他把这些垃圾拖上岸,湿淋淋地摊在路边,晒得半干,再装车拉走,有时开辆皮卡车,有时就开着自己那辆越野车来装垃圾,引得旁人侧目。"每拉一车都拍照留证,以免被人误会。"
这个拦截器大约持续了三四个月,后来他给当时的广汉市领导写信,信中陈述了很多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建议,还将此前拍的照片订成册子随信一起寄出,寄出信不到3天,他发现自己安拦截器的附近河段都增设了垃圾池等环保设施。
现在每天在园子旁的河里捞起来的塑料袋、瓶子不少,在廖全福看来,除了对垃圾的有效处理,还需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让普通人不乱丢,将垃圾放在规定的垃圾池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与"垃圾"做朋友废品做成家中护栏、地板
这个爱和垃圾较劲的人,把垃圾当"朋友"。在廖全福的苗圃里,多数物什也是他"捡"来的。 巴中老宅子拆下来的物件,他请人去把木头运了回来,现在园子里的两层木房子就是用这些老木头搭建的;彭州老宅拆下来的青砖,他也要了回来铺在自己的园子里;金堂石头房子拆下来的石柱、石墙,他淘回来后用来做护栏和地板。这些常人不要的废品,在他眼中都是宝贝。
"有一次我到彭州,看到当地正在拆除老房子,那些大梁、椽子、砖头被扔在路边,看着可惜,我便给了工人几百元装车费,把这些建筑垃圾拉了回来。"廖全福介绍,积攒多了,加些材料捣腾捣腾,给自己修筑了一栋木楼,修筑了一些影壁、隔断等园林小品。
他把自己捡垃圾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围观的人多,不理解的也有。"廖全福说,尽管如此,他还是会把捡拾垃圾继续坚持下去,在他看来,种树、捡垃圾、保护古建筑,道理都一样:现在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不忍心看着垃圾从眼前溜过,这算是我的一种执念吧。"廖全福说,有一天眼前看不到垃圾,他也许会放下这种执念。
编辑 江亚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