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与制作人之后旅行青蛙
卸载,为什么《旅行青蛙》比《恋与制作人》高级
与游戏“恋与制作人”的强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离但温暖。网上的女人分两种,一种是云养男人的,一种是云
卸载,为什么《旅行青蛙》比《恋与制作人》高级
与游戏“恋与制作人”的强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离但温暖。
网上的女人分两种,一种是云养男人的,一种是云养猫的。
云养猫的女生养腻了猫,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生物:青蛙。
除了《恋与制作人》外,近期最火的游戏就是《旅かえる》,翻译过来就是《旅行青蛙》。
这个全日文的游戏app在1个月前推出,在taptap上显示已经获得了24.9万人的下载量。
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你可以给他取名字。
通过收集或者购买三叶草去商场给小青蛙买食物、道具、护身符,青蛙带着它们就会出去旅行,旅行途中会邮寄照片、明信片,认识新朋友,回来时还会给你带当地的土特产。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暖心?没错,它打的就是治愈牌。
正因如此,为纸片男人操碎了心、掏空的钱包的女生们开始为特立独行的青蛙氪金。
系统会指引你去收集三叶草。
佛系少女的心上蛙《恋与制作人》主打的是什么?玛丽苏的甜蜜和霸气!“我要你是我一个人的。
”“只要你在风里,我就能找到你。
”四个男人的社交强互动是建立在稳固的肝游戏和氪金之上的:只要你为我花钱,咱们的剧情就能继续,而且你会最终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这种游戏关系初期令人兴奋紧张,但长久下去,就会让人感到困乏,而且有压力。
“花钱也养不活的四个野男人”这种画风,显然不适合无欲无求、被生活严重摧残的“佛系少女们”。
与“野男人”们的强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离但温暖。
为了青蛙收集三叶草,购买食物,但是它回来时不会跟你说一句话。
在家的时候,它不是在床上看书,就是伏案写字,要么就是点着梨灯做手工。
想出去玩儿的时候,它就背起行囊。
它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家,去了哪些地方,都是小青蛙自己决定的。
玩家最经常的状态是打开青蛙空空的小巢,一个人独守空房。
没错,正是因为他的冷淡,才会让你时不时地想看看他。
而正是这样一位淡漠而特立独行的青蛙朋友,会给你寄自己出去玩儿的照片和明信片,遇到什么有意思的朋友,绝对会第一时间默默告诉你。
这就是最暖心的“意外满足”。
所以这个游戏主打的就是三点:一,不理你。
二,不听你的话。
三,偶尔逗逗你。
“这种关系才治愈啊!每天默默等我自己的蛙回家。
我们的关系,独立又美好。
”信子说。
这种相对独立、剧情随机的豢养关系,成为了玩家恋恋不舍查看青蛙舍的动力。
这个游戏不需要处心积虑地去通关打怪、推进剧情,只要静静地等着、偶尔去看一看,等待一次次惊喜就好,“那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
”对比起来,丧系女青年小L觉得《王者荣耀》和《恋与制作人》就好像是一个吸引欲望的黑洞。
“云养猫”与“云养青蛙”是同一个团队开发信子说,上一个玩儿的这么“不听话”的游戏,是2014年10月上线的《NekoAtsume》(猫咪后院)。
“养着一群猫咪,天天看他们卖萌玩儿游戏,但是都是自己玩儿自己的,肯定不会理你!”这种游戏叫做养成元素放置游戏。
猫咪后院是玩家在院子里放置好猫粮和玩具,猫咪们吃饱喝足,在院子里撒欢打滚,玩家就点开享受“云吸猫”的乐趣。
又简单又治愈。
这次的旅行青蛙和猫咪后院的不同就是,不是等着猫咪自己玩耍,而是默默等待青蛙回家。
开发这两款游戏的是一家日本公司,名叫HitPoint。
《猫咪后院》的开发商Hit-Point之前并不是什么知名大厂,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资本金仅为1000万日元的小公司。
在立项《猫咪后院》的前期,高崎说这款游戏在立项初期只有他本人和设计师森田两个人。
策划前期只确定下来一句话:以庭院为背景,里面放着各种玩具,猫咪会自顾自进来互动的游戏。
可以说完全就是一拍脑袋产生的主意。
HitPoint最初对《猫咪后院》的目标也只是50万下载,但结果超出了预期,连续3个月位居日本手游下载榜TOP5,最终也走出了日本,吸引了无数海外的吸猫粉丝,海外下载的比例高达30%~40%,亚洲圈用户居多,中国则居于榜首。
截至2017年7月,《猫咪后院》下载量已经突破1900万。
如今,还推出了VR版本《猫咪后院VR》。
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模式打开了一条不可思议的火爆道路。
养成类游戏怎么变现?简单的游戏方式,温暖的世界观,毫无剧情的发展模式,还要让一些佛系用户买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猫咪后院》已经改编成了真人电影,讲述了男主角是进入创作低潮的小说家佐久本胜,为了重振精神,搬到了一处恬静的地方,在这里,小说家和一只喵星人开始做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个影片在2017年4月在日本公映,豆瓣的评分为6.5,不少猫奴还是心甘情愿地买了账。
在探索商业化方面,《猫咪后院》的广告也与其他游戏有所不同。
广告并不是弹窗、横幅等强制显示式的。
会随机出现一只叼着东西的猫,点击后会显示对话框:要看一下猫咪叼回来的宣传单吗?点击“是”,广告才会显示。
根据实际测试,用户点击开系统菜单10次中大概只有一次会随机出现这只猫。
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打破游戏体验的方式的插入和弹窗式广告,而更近似植入广告。
最新的旅行青蛙则用更直接的手段使用户“氪金”。
三叶草可以直接购买获得,从而给青蛙提供更高级...
旅行青蛙何时进入中国
与游戏“恋与制作人”的强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离但温暖。
网上的女人分两种,一种是云养男人的,一种是云养猫的。
云养猫的女生养腻了猫,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生物:青蛙。
除了《恋与制作人》外,近期最火的游戏就是《旅かえる》,翻译过来就是《旅行青蛙》。
这个全日文的游戏app在1个月前推出,在taptap上显示已经获得了24.9万人的下载量。
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你可以给他取名字。
通过收集或者购买三叶草去商场给小青蛙买食物、道具、护身符,青蛙带着它们就会出去旅行,旅行途中会邮寄照片、明信片,认识新朋友,回来时还会给你带当地的土特产。
恋与制作人的男主女主带旅行青蛙的照片
女娲忙着补天展开全部与游戏“恋与制作人”的强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离但温暖。
网上的女人分两种,一种是云养男人的,一种是云养猫的。
云养猫的女生养腻了猫,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生物:青蛙。
除了《恋与制作人》外,近期最火的游戏就是《旅かえる》,翻译过来就是《旅行青蛙》。
这个全日文的游戏app在1个月前推出,在taptap上显示已经获得了24.9万人的下载量。
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你可以给他取名字。
通过收集或者购买三叶草去商场给小青蛙买食物、道具、护身符,青蛙带着它们就会出去旅行,旅行途中会邮寄照片、明信片,认识新朋友,回来时还会给你带当地的土特产。
...
"旅行青蛙"类手游前景如何?
近六成受访者不看好“旅行青蛙”类手游前景。
近日,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突然大火,让诸多还没结婚成家的女性分分钟切换成妈妈,养蛙晒蛙刷屏朋友圈。
一会儿嫌弃在家看书的“蛙儿子”太宅:儿子,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可真等到“蛙儿子”出去了,又立刻在朋友圈里呼喊:儿子,怎么还不回来啊?这种简单的小游戏为何会如此受欢迎?对此,你怎么看?旁边评论治愈系青蛙养的是感情一只被称为治愈系的小青蛙,刷爆朋友圈,令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
游戏设置很简单,就是玩家种三叶草卖钱然后给小青蛙准备食物、背包,它可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事实上,和这只青蛙同属一家公司的另一款游戏《猫咪后院》与前一阵风靡朋友圈的《恋与制作人》,都属于此类治愈休闲风,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治愈休闲系游戏之所以能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此类小游戏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
不管是养猫、养蛙,还是“养”一个不会跟你吵架拌嘴、反而天天送温暖的灵魂伴侣,都会让人们感到惬意、放松。
相关机构发布的2017年度职业数据白皮书《孤独经济》显示:受访人中超七成在外地生活,在家乡的不足两成,另有近一成经常出差。
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
在城市中,因为孤单寂寞而产生的经济链业已打开,近六成人愿意为独孤买单。
不过,单凭这几款手游火爆,还很难说这会成为一种趋势,但毫无疑问,未来会有更多玩家入局。
...
《恋与制作人》为什么走到被卖号、被卸载的地步?
展开全部 就在大家忍受不了“丧”到死的2017即将立地成“佛”的时候,一款游戏为大家送来了荷尔蒙和粉红气泡,一夜之间九亿少女的梦就从林更新变成了四个虚拟世界的“野男人”。
前两天,我刷微博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名字“李泽言”,我第一反应这么玛丽苏的名字,想必江湖上也只有“叶良辰”和“赵日天”能与之抗衡了。
但下载了《恋与制作人》后,才发现这个霸道总裁颜值还是在线的,游戏里除了李泽言,还有人气最高白学长、不娶何撩许教授、小奶狗周棋洛。
01.你我本无缘,全靠我充钱 前两年,游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你这个水平打什么DOTA,玩奇迹暖暖去吧!” 与喜好竞技战斗等游戏的男性们不同,一直以来,女性玩家们似乎更偏爱那些操作简单的休闲小游戏。
于是,制作暖暖的原班团队苏州叠纸又推出了一款女性恋爱剧情游戏《恋与制作人》,据说热度堪比《王者荣耀》和《阴阳师》。
这款游戏在12月13日登陆iOS平台,截止1月7日,《恋与制作人》的安装数量已经达到711.13万。
从安装数量曲线的走势可以发现,《恋与制作人》在观察期内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
据分析,《恋与制作人》的玩家以年轻女性为主,24岁以下玩家占比达到73.7%。
iOS版本上线首周便爬至免费榜第三、Tap Tap上产品安装量逼近26万、单日 iOS 收入超过30万、日流水最高可达500万,人均花费1000元以上、iOS首月收入将突破5000万元……这些战功彪炳的数据,都是这个乙女向手游打下的江山。
那什么是“乙女向手游”呢?这和《恋与制作人》的爆红又有什么关系呢? 乙女这个概念来自日本,二次元作品的作者所使用的一种角色设定。
可以用少女味,少女心,少女兴趣来总结。
乙女主要指的是年龄介于14-18岁左右,幼稚半成熟的女孩子。
基于乙女的少女恋爱幻想与期待的这种特质,形成了乙女文化。
而乙女游戏也叫少女向游戏,是专门针对女性玩家开发的游戏,属于女性向游戏的一个分类,形式为一女多男即男追女,多以著名的声优,华丽优美的场景和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女性玩家的青睐。
常玩游戏的小伙伴一定觉得耳熟,没错,这不正是女版Gal game嘛。
当直男们沉浸在《荒野行动》中“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不可自拔的时候,女孩子们早已经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充钱”谈恋爱的快感。
这款游戏除了高颜值人物角色和启用超级声优外,产品类型也非常明确,针对女性市场,在通电话、发短信和看“他”朋友圈等设计上都能够击中女性玩家的少女心。
这种在日本早已发扬光大的手游形式在国内尚属小众,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空白的潜在市场。
而这回国产的《恋与制作人》便抢占了高地,也用漂亮的市场数据昭告游戏界:花起钱来,女玩家可一点不比男性吝啬。
02.社会化营销——套路是学来的,想撩你是真的 微博数据《恋与制作人》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截止发稿前已达24亿次,而阴阳师上线一个月的时候,话题阅读量也不过12亿。
百度指数峰值在13万,日均值也在6.5万左右。
这款游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再加上公司并不具备强力的资金支持,《恋与制作人》在最初推广环节选择了精准营销,专挑游戏受众下手。
在最初预热阶段,就选定了微博和BILIBILI为主战场。
从2017年7月开始,官宣、内测、漫展宣传有条不紊的进行,漫展宣传看似受众范围小,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受众才是手游的先行者和忠实粉丝。
11月24日,《恋与制作人》在微博发起了同人作品征集赛,活动话题#恋与制作人同人#的阅读量冲到了3.4亿次,这次的活动加深了颜值党对游戏的忠诚度。
在收获了一票忠诚粉丝之后的《恋与制作人》自然不会放过元旦这个大好的宣传机会,12月28日,《恋与制作人》推出了他们的新年祝福活动,具体是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会收到男神的新年祝福电话或祝福短信,这当然不是无偿的,根据活动介绍,玩家需要把上手的卡牌进化成元旦限定卡牌(氪金),才能收到游戏内男神发来的新年祝福。
但在这个节点,《恋与制作人》的服务器也上了热搜,由于玩家反应过于热烈,服务器被挤爆了,女玩家感受到了找不到自家男人的滋味,焦躁的情绪全发泄在了微博上。
为了挽回颜面和损失,《恋与制作人》制作组放出了大招——李泽言生日。
虽然实际日期在1月13日,但为了保持热度,这场活动提前八天就开始了。
13日当天,#李泽言生日应援#上了热搜,惊呆众人,网友纷纷喊话“贫穷限制了我做李太太”。
除了这样砸重金的线下应援外,这款游戏与其他可以“以肝代氪(通过长时间打游戏代替花钱)”的手游相比,可以说是一个“不花钱根本玩不下去”的游戏。
它在各个环节都融入了付费设计,简直将“想玩?打钱!”写在了明面上。
不过这样大张旗鼓的重金应援也不排除是制作公司的营销行为,目的是引导粉丝在游戏中充值,毕竟与这样分分钟十几万的LED广告屏投放相比,几十块就能包月的游戏充值又算得了什么。
03.是市场也是危机 这款游戏的大火,也吸引着不少游戏制作人与公司将目光投入到了女性游戏这个广阔的市场,而与《阴阳师》等需要更复杂建模、在战斗系统上需要下大工夫的游戏相比,女性向游戏的投入回报率似乎更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