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关于旅行的书
理想国按:2月初,也是旧历年尾,主页菌问部分理想国的作者:过去一年,你读过后,最想推荐给读者朋友的一本书是?19位作家参与了活动,并给出了推荐理由。这原是对去年所读之书一个不严
理想国按:
2月初,也是旧历年尾,主页菌问部分理想国的作者:过去一年,你读过后,最想推荐给读者朋友的一本书是?19位作家参与了活动,并给出了推荐理由。
这原是对去年所读之书一个不严谨、偏私人的筛选和小结,没想旧历年过完,2018年转眼就到了2月底。
时光不等人,但真的好书,总不会错过时辰,只要碰巧你拿起来,并喜欢上了它。
这些书里面,有你读过并喜欢的吗?2018的阅读之旅,你已经开启了吗?
过去一年
1.
《飞行家》
双雪涛著

《飞行家》展现了文学最重要的特质,它呈现出现实,却又能超越现实,它令你感到痛楚,却也同时觉察到人性中真正的信念。

台湾小说家
著有《摩天大楼》《迷宫中的恋人》《恋爱课》等
2.
《创业史》
柳青著
过去一年,我大概有一半时间都在重读经典文学,尤其是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创业史》就是其中一本。我一直认为,好的长篇小说需要一种整体的世界观,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高超的文学技巧。中国的作家,常常缺少第一项。这次阅读才发现,《创业史》是难得的三者俱有的小说,和今天的现实对比,仍觉得有活力。再考虑到小说创作前后的社会现实,更生出许多疑问--因此更觉得重要了。

《正午》MOOK主编、作家,著有《众声》
3.
《我们的孩子》
[美]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著
田雷、宋昕译
青年问题是一个全局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用感性的案例呈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全书呈现了美国青年的当下困境,这让我意识到阶层固化不但和中国有关,在美国同样存在,作为全球化的后果之一,这或许会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原因。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作家
著有《大地上的亲人》等
4.
《活出生命的意义》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
吕娜译
记得在高中时国语老师给我们推荐过这本书(日文版名字叫《夜と雾》),当时我看了也不太明白。本书内容如题,现在它每一页让我感觉自己和作者在对话。书就是这么奇怪、有意思的朋友。

日籍华语作家
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等
5.
《鱼王》
[俄]阿斯塔菲耶夫著
夏中翼等译
许多读者在重读《鱼王》,重新怀疑:是不是只有俄国作家会辨认深夜和冻原下的隐秘色彩,知道绝望过后又该如何?最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变,这让我们感激。同时感谢这个配得上它的版本。

作家
著有《尘土》、《他们》
6.
《敖德萨故事》
[俄]伊萨克·巴别尔著
戴骢译
用一种传奇方式讲述敖德萨的日常生活,就像一个说书人在说书。灰尘里生光,泥巴里打滚,把民众内部的野蛮、纯真,愚昧、苦难给烘托了出来。所有的生活都如尘埃般普通,却也透露着高贵的气息。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无论土匪、小偷、流浪汉,无论大院、墓地、棚屋,都一视同仁,没有对错,也没有道德判断。
整部小说有很迷人的气质,黑色幽默的、玩世不恭的调子。小短篇,读起来很轻松,连在一起,却成为一幅敖德萨的风俗图景。老人院的疯狂贫穷,上层人的肮脏软弱,都透着一股子生活内部所包含的无耻和强韧。公墓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和象征。那一群残疾人行走在从公墓通往人间的道路上,那是世间最凄惨的场景。
“却并不只是悲伤,它是人类永恒的、最终的归宿。它不只是敖德萨的人生,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人生。”

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著有《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梁光正的光》等
7.
The Last Mughal: The Fall of a Dynasty: Delhi, 1857
William Dalrymple著
我去年读过最有意思、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William Dalrymple所写的 The Last Mughal: The Fall of a Dynasty: Delhi, 1857。这其实是一本出版了好几年的老书,书名翻译成中文是“最后的莫卧儿:一个王朝的覆灭:德里,1857”。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正预备要去缅甸,难免要先看一些和缅甸相关的书。那这本书跟缅甸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莫卧儿是印度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泰姬陵就是在莫卧儿王朝建立的--但它最终毁在英国人的手中,而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就是死在缅甸仰光。
英国人控制印度后,就把他流放到了印度仰光,那时候他已经身无分文、穷途末路,但他非常有趣,他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宋徽宗那种末代皇帝,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喜欢艺术,而且还从事印度教和回教的灵修,直到今天还被许多莫斯林认为是他们苏菲派的圣人。
他还非常喜欢写诗,现在大家都公认他的诗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但他那时候连笔都没有,英国人不给他笔,他是用碳条在仰光的墙壁上来写诗的。他死了之后,尸体都不知道被扔到哪里去了,直到前几年才被人重新发掘出来。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段经历。
我为什么喜欢看这样的书呢?那是因为我对所有这些没落王孙、一个王朝的覆灭,像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深感兴趣。我在去缅甸之前看了这本书后,就很想去拜访这位印度最后国王的下场所在--他的墓地这几年被重新挖掘出来,很多人专门去朝拜。
很可惜,这么有意思的一本书出了好些年,还没有被译成中文,但我平常不太敢给人推荐,甚至给理想国的编辑推荐。因为我总觉得我们平常对于讲印度的书可能兴趣不是太大。但它真的真的写得很精彩。
(口述)

作家、媒体人
视频节目“看理想”策划人、“一千零一夜”主讲人
著有《常识》、《我执》、《读者》等
8.
《大裂》
胡迁著
为何要看这样的伤痛之书?为了清醒。这本书和胡迁像这个繁华盛世里的一根鱼刺,无法被消化,成为盛世的另一种坐标。
为何要推荐这本书?为了不忘记。胡迁已经不可能再为自己做宣传,在信息过剩的当下,不再更新是否意味着读者记忆里的死亡,作家生命的二次毁灭?我想说,我还没有忘。

作家
著有《少女哪吒》、《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
《我在故宫修文物》等
9.
《不负责任的自我》
詹姆斯·伍德著
李小均译
伍德是个批评家,也是个文体家,同时也是有趣的人,他的妙论我曾复述给别人,一旦复述就丧失了大半。他离文学那么近,以至于我阅读他的文章时都觉得自己和文学又亲近了一点。好的批评家可以让小说家对批评绝望,不敢染指,对写小说又如最初一样充满热情。另外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翻译。

小说家
著有《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等
10.
《钢琴教师》
[奥地利]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著
宁瑛 /郑华汉译

画家、作家
著有《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11.
《从大都到上都》
罗新著
整个2017年是阅读量很低的一年,过多地陷入日常工作和社会关系--我安慰自己这也没事,没什么需要抱怨的,可能每个阶段都有必须面对和完成的事。直到年末,读到罗新老师的那本《从大都到上都》,在一片混乱中,突然重新沐浴在令人豁然开朗的阅读里。
仔细想来,这只是作者十五天的旅行笔记,但在这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徒步过程中,他所感受到的远远超过了具体的时空,关于今天又不止于今天,止于元朝又不限于元朝。这种体验当然来自作者信手拈来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针砭时弊,但在我个人的阅读中,这些都还只是这本书的外延(如果我们的学者都能写出这样的随笔,就已经足够宝贵了),更令我感到激动的部分,是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敏感--做学问的孤独、步行中的疼痛,那种对白翎鸟、金莲川这些自然事物和细节的心胸,十分宽广,又毫不矫情。
他完全不像一个历经世事、博览群书之人所惯常展现出疲惫、油滑、卖弄和虚无的情绪,而以一种身体和心理上都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方式,保有着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诚恳、饱满、毫不保留的生命态度。仿佛这是他写的第一本书,是他第一趟旅程。我也是在最日常、也最世俗的意义上从这本书里汲取营养,因为我们日渐分裂的工作、生活和阅读,正是迫切地需要恢复那样一种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可能我们所向往的那种言行一致的从容不迫,从来都是珍稀的,只会像这本书一样,突然地暂时地到来。而作为读者,我也把它当做我在2017年读到的第一本书来珍视着。

《单读》MOOK主编
12.
《沉默》
[日]远藤周作著
《沉默》是日本作家远藤周作1966年所着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一个葡萄牙耶稣会的教士偷渡到日本传教的故事。该小说2017年由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被电影化了。我认为这个电影是日本著名文学作品视觉化的最精彩的成果之一。

日本平面设计师
著有《游游游:说说我的设计私想》
13.
《飞行家》
双雪涛著

以前总以“行万里路”作为借口颇少看书。当我如饥似渴地看完双雪涛的这九篇小说后,才惊叹原来有一种前往是破空凌霄,有一种刀客的出没姿态叫作飞行!

自由摄影师、作家
著有《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国志》
14.
《刺杀骑士团长》
[日]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在这本最新长篇里,村上春树再度发挥了了他令人惊讶的叙事的能力,带着我们穿梭一个奇幻现实的世界,从这里面探索人应该如何面对悲剧,如何处理伤痛。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都能在书里找到你所挚爱的。

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
著有《故事照亮未来》、《经典里的中国》等
15.
《火车梦》
丹尼斯·约翰逊著
兰若译
2017年才读到丹尼斯·约翰逊,但他在这一年死了。多少觉得前面的岁月全是虚度。无需定义非虚构或虚构的一部小型史诗。

《正午》MOOK主编、作家
著有《我们唱》、《九万字》等
16.
《私货》
[英]詹姆斯·伍德著
冯晓初译
一本卓有才华的文学批评集。就好像狼与兔子的共生,有才华的批评激活虚构与非虚构创作,提升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
著有《自由与爱之地》
17.
《冬将军来的夏天》
甘耀明著
又可爱又吃惊又好笑又难过,好看极了。

作家、英语文学翻译
著有《密林中》、《荒芜城》等
18.
《絮语四季》
(Almanac for Moderns)
D.C.皮阿提 (Donald Culross Peattie)著
让你在他细心的观察和动人的笔触中,感受空气中满溢自然的骚动,并进而产生对生命本质的景仰。

香水设计师
著有《京都之水:瓶装记忆》等
19.
《复眼人》
吴明益著
这是一本难以归类,奇幻又悲怆的小说,叙述在不远的将来巨大的垃圾涡流撞击台湾东海岸,某个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因核爆引发的海啸而淹没...而日子继续,物种的灭绝也不断进行。很少见一本书把生态和人文结合的如此巧妙,而且故事充满画面感和音乐性,我读了非常受震撼。

美食作家、厨师
著有《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简单·丰盛·美好》
商业合作或投稿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