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 空瓶
《焦点视界》:很荣幸在广州的中国制造之美现场及南京新通留学讲座上与您见面,您的讲座分享非常精彩,晚辈受益匪浅。朱为众:不客气。我也向您和大家学到很多东西。这倒不是谦虚
《焦点视界》:很荣幸在广州的中国制造之美现场及南京新通留学讲座上与您见面,您的讲座分享非常精彩,晚辈受益匪浅。
朱为众:不客气。我也向您和大家学到很多东西。这倒不是谦虚,古训说: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更何况到几百人的会场做演讲呢?教学相长,每每教人之后最收益的是自己,一是思路通过演讲理清了,二是听众的反馈和问题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灵感。所以谢谢您,也希望通过贵刊一角向中国企业家表示谢意。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焦点视界》:“环保”是中国制造企业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您对中国制造企业非常熟悉,也了解北美市场,能给我们谈谈您对环保的观点吗?
朱为众:这是一个大话题,可以讲上三天三夜,也可以写上一本厚厚的书,或是拍上一部纪录片,弄得不好还能搬一个诺贝尔奖回来。不过我先就您的话题展开,首先我听到最近关于PX 项目在国内的有关报道时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首先我们老百姓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大提高了。过去饥寒交迫的日子,不要说PX,就是生产砒霜的工厂开到家门口我们也像迎财神爷一样,对不对?俗话说:“吃得饱,懂礼貌。”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我健康的保护其实是现代文明懂礼貌的典型表现之一;第二就是我们国内的民主意识和法制在逐步发展,我知道我们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这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看到老百姓能够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抗议的声音,政府也愿意听取或是迫于压力不得不听取意见停建这类高污染的项目,这些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第三是网络时代造成的舆论力量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舆论监督力量,具有相当的威慑力,这也是非常可喜的。所以我是欣喜大于忧虑。
《焦点视界》:这么说您是赞成环境保护和禁建这类高污染项目的啰?
朱为众:这是一对矛盾体,发展和环境保护。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经历过饥寒交迫,所以对吃不饱肚子的体会比我的美国同事们要更深切。80年代我们在中国下定单的时候,对于环境保护常常是被NGO推着向前走,比如对污水的处理啦,对垃圾的处理啦,对木材的采购啦。那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些公司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这边的工人等着开饷给农村的父母汇去救命的治病钱,或是给弟弟上学的学费,我们在这里谈什么环境保护,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啊?工厂若是倒闭,男工们会不会去盗窃,抢劫,女工们会不会无奈走向卖淫?所以那时候我更同情发展和温饱,对所有的环保我是抱着一个“要我做”,我不得不做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随着自己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环保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并且看到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带来的危害,“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所以环保首先是一个意识问题。我觉得你们作为中国出口制造业的服务行业,能够倡导这样表面上看来是不支持发展的观点本身就是高屋建瓴,非常有意义的。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比如核电站,一旦核泄漏发生,对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巨大。但是发展核能源本身又是取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最有效的手段,这时候科学技术就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焦点视界》:您提到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了对你的影响,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改变了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呢?
朱为众:都是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所谓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如我刚到美国留学不久,有天看到路边有只刚刚振翅学飞的小麻雀在边跳边飞。我这个在农村插队七年的皮弹弓神射手当年不知道射杀过多少青蛙、老鼠和麻雀,我很本能地就要冲过去抓那只学飞的小麻雀。“What are you doing!(你干吗!)”,一个女孩子突然在我的后面大喝道。我冷不防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哇,好漂亮的一个美国女孩,好愤怒的一张脸。“没什么,没什么,我只是想帮助它。”我尴尬地喃喃自语。“Don’t touch her!(别碰她!)”,那女孩子不依不饶。我当时心里愤愤不平:“你狗咬耗子,多管什么闲事。再说你怎么就知道这是只母麻雀?”不服气归不服气,我还是灰溜溜地落荒而逃。这是我到美国受到的第一堂对环境保护和对生命尊重的课。任何一个到美国定居或留学的人恐怕都能给你几个这样的故事。
《焦点视界》:太有趣了,您被一个年轻女孩子吓着了!?
朱为众:理亏嘛!你知道年轻人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我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其实是我们家庭环境保护的启蒙老师。自从我们搬到美国后家里的回收垃圾都是由他一丝不苟地坚决执行。他上大学后我们就懒得再分,但是在他假期回来探亲时我们一定规规矩矩地把回收垃圾分类送出去。不愿意受到他的批评,你可以看出,这时候还是“要我做,我不得不做!”
《焦点视界》:那您是怎样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的呢?
朱为众:2003年我们去德国看望在那里留学的儿子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环保的认识。那次儿子把我们的旅行精心设计为在德国乘火车观光,乘火车旅行必不可少的是要带上饮料。喝完了水,儿子总是不让我们将空瓶丢到垃圾桶内,说是有专门收集可再生材料的地方。一开始我和太太总笑话儿子太认真,有时候半天没碰到回收箱,他就提着一大袋空瓶子和易拉罐和我们上下火车,逛博物馆,一晃一颠的挺滑稽的。我们劝他灵活一点,实在找不到地方就扔进垃圾桶,“这全世界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我们几个塑料瓶就不可救药,这拯救世界的事也不能只靠你一个人”,我说。可是这小子就是不为所动,一定在找到目标后才倾其所有,痛痛快快地投放一次,看来他已经被德国人洗了脑子(欧洲人比美国人有更强的环保意识)。
不过几天下来我和太太就不再笑话他了,我们开始帮助他拎空瓶子。头几天,我和太太只要瞅准了机会趁他不在意的时候就赶快“作弊”,随手把喝完了的空瓶偷偷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但有一次看到他拎着垃圾袋爬上几十层阶梯去远处的回收点投放空瓶,我和太太看着他一步一步爬上台阶的背影时,不由得被他那种虔诚和认真所深深地感动了,太太不无感慨地说:“嗳,以后的瓶子别再扔了,看到他这么纯真、善良真的是觉得我们也应该入乡随俗,为大自然的净化多做一点贡献。”我点点头,忽然想到“雏凤清于老凤声”,感到社会进步了,孩子也长大了。从那起,我和太太就完成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飞跃。
《焦点视界》:那么您做为一个跨国连锁店负责货源的高管是怎样看待生产制造国和消费国的环境保护呢?
朱为众:首先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来说,我们已经到了不治理不保护我们的环境不可的时候了。我们的廉价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政府和生产企业糟蹋环境,整个社会买单。我有一位在世界著名家居连锁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当她到公司在瑞典的总部去培训时,被那里的绿郁葱葱的环境震撼了。她说她有一种犯罪感,在中国做家具不知用掉了多少木材,可是来到公司总部一看人家瑞典人太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环境了!再看中国,山秃、水红、天灰、空气污染,让人欲哭无泪。
再看消费国,简直是巨大的浪费!反正不污染自己的家园,东西又便宜,所以就买啊,扔啊!尤其是圣诞节的礼物,在我来看全是垃圾,最后还是以垃圾的形式污染环境。整个节日被商业化了。所以我特别反对中国在这里举国上下搞什么消费经济。这和以前犯的一味追求GDP的错误一样愚蠢。美国的消费型经济不能学!
可以这么说,西方文明的很多东西只适合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不可以作为世界共同富裕的圭臬。就拿汽车这个东西来说吧,一大堆铁,还要不断地烧油,可是只把一个人送到东送到西。在美国已经是麻烦多多,把私家车介绍到中国简直是犯罪, 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这根本就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我们的国家要出大问题。GDP 不等于幸福,消费也不等于幸福!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比尔.盖茨基金拿出一笔研究费用要科研机构为非洲贫穷地区研究一种马桶,因为那里的人随地大小便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已经成为多种疾病的发病根源,每年导致1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结果获奖的设计是一种用太阳能的不抽水马桶!为什么?因为在那里喝的自来水都没有,哪里来的水去冲马桶?滑稽的是抽水马桶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早在1775年就被发明,迄今为止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所以消费不能模仿,国情不一样,时代也不一样。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在人家那里不是污染,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污染。
《焦点视界》:您的意思好像有点返璞归真倒更符合今天的环境保护?
朱为众: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如此。比如我太太在我们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养成了很多俭省的习惯:她洗菜的水一定攒下来浇花;夏天的空调温度总是打到不冒汗就好;冬天呢在家里还得穿长衣、长裤;衬衫别人都是送洗衣店连洗带浆一次搞定而且是上门收取,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家洗,在家烫;走出房间随手关灯。本来这些都是为省钱养成的习惯,可是不管我和儿子如何抗争,她坚持没改。可是现在这些都是最先进的环保习惯!这方面连儿子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里有个趣事:卡特总统执政时期爆发能源危机,他曾就节能和降低消费向美国人民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讲话。可是消费成性的美国人民没有理会总统的呼吁,1980年竞选连任时把他请出了白宫。可见消费这个恶习一旦养成是很难改掉的,总统说了也不算。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可是当他们走进商店变成消费者的时候,价钱决定一切。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一样的价格和品质,很多消费者都愿意选择环保产品,比如用再生纸生产的纸产品。可是如果环保产品的价格更高,很多消费者就会选择价格低但不环保的产品。可见说环保容易,做到就难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养成容易改变难。
《焦点视界》:您觉得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华民族应该养成怎样的环境保护习惯呢?
朱为众:其实咱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对自然保护的理解比现在西方倡导的环境保护要早得多。《天论》中的“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说的就是人类利用万类生物的大自然而生存发展的道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说法恰恰是我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最精辟的阐述。我们的语言里有“自爱”这样一个词。爱护大自然其实是最高境界的人类自爱。所以我们的文化底蕴里是有环境保护的DNA在里面的,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在历史里寻宝,当然也不排除借鉴西方先进的东西。但一切都始于理念的改变,而且是人人有责,从我做起。您11月5日来电约稿说:“因为组稿的deadline是11月20日,时间有点仓促,不知是否会对您的工作生活安排造成不便。”说实话,我刚从中国出差回来,9号又要出发去北京,手上的工作千头万绪,要说“不便”还真是不便。但是你们的热忱和视野感动了我,如果能为这样的善事贡献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有什么“不便”可以作为自己拒绝你们采访的理由呢?谢谢《焦点视界》给我这样的机会。
--朱为众先生访谈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