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一个人旅行歌词错误

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魔女宅急便》中,魔法少女一旦到了13岁就必须离开家进行为期一年的独立修行。李可怎么也想不到,13岁那年的绍兴之旅,会成为自己人生一段奇特旅程的开始。那

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魔女宅急便》中,魔法少女一旦到了13岁就必须离开家进行为期一年的独立修行。李可怎么也想不到,13岁那年的绍兴之旅,会成为自己人生一段奇特旅程的开始。那是李可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出门旅行,从那之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启了一个人征服世界的旅程。

▲ 《魔女宅急便》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近些年来,像李可一样独自旅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携程发布的《2016独自旅行报告》显示,中国独自旅行者占总体旅游人数的比例在三年内上升了7%,相对于中老年人“怕寂寞”喜欢报团出游,经济独立、旅行经验丰富、自我意识强烈的80后90后们更加享受一个人的旅程。

与独自旅行同步的,选择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甚至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全球各地出现。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公布的“日本家庭数未来估算”指出,到2040年,日本全部家庭中的39.3%将为独居家庭,较2015年的34.5%增加约5个百分点。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美国。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约有22%的人单身生活;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状态,而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 独居已经成为了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家庭的所占比重。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身”生活方式?选择“独身”的饮食男女们,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一个人”的起点

① “父母埋下的种子”

李可的父母也是旅行爱好者,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走四方”的经历也在李可内心埋下了走遍世界的种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李可对父母的评价是“潇洒、自由”。喜欢自驾游的他们,曾经在李可9岁的时候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北京上学,开着车上路了。

“他们从小给我的教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有父母的爱好,他们喜欢自己去旅行。所以我小时候的想法就是,他们都行,我自己一个人出去旅行也可以的。”

所以,当年向父母提出想“一个人出去看看”的李可,并没有受到太多反对。这个还带着牙套的小姑娘,兜里揣着300块钱,一个人背着背包,出发了。

▲ 图片来源:Pexels 拍摄者:abhishek gaurav

和独身旅行者李可相似的,还有正在读研究生的徐筠和刚刚经济独立不久的宇豪。

② “敏感而疏离”

徐筠热衷于一个人看电影。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敏感又有些疏离,和家人朋友共同到电影院看电影,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关注到他们的感受,使自己不自觉地从电影的氛围中脱离出来。而作为电影艺术的狂热爱好者,这正是徐筠最不愿意发生的事。

同样,自认为不太合群的她,也经过了中学时代和同学们“开party”一样,狂轰乱炸般的扫荡”每一部热门院线片的环节。几乎每次这样的活动,徐筠都会退避三舍。“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

于是,一个人看电影对徐筠来说,是最能享受电影本身的状态。

③ “独处是我终身的归宿”

宇豪的独身境界似乎更高一些。

像极了日剧《家族的形式》中的男主角永里大介,宇豪在生活中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虽然还未到而立之年,宇豪已经对自己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

▲ 《家族的形式》截图 图片来源:豆瓣

他从不避讳谈论父母失败的婚姻。从小经历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冷战、矛盾,延伸到家庭的破裂,又目睹寡言的父亲如何在这个沟通狂热的社会中受到冷眼和排挤,宇豪独身的想法更早、更猛烈的袭击了他的生活。

“跟人打交道几乎是我生活全部麻烦的来源。”

“一个人”的体验

① “生活在身后,自己在面前”

李可太爱独自旅行了。她喜欢这种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控,即使做了错误决定也不用感到内疚的爽快感。今年20岁的她已经一个人走过了四个大洲、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座城市,她说一个人独自旅行能让她敞开内心,拥抱世界、拥抱自然。

西奈半岛上,李可凌晨三点夜爬西奈山,在晦暗的月光下登上3750级“忏悔的阶梯”,在上帝亲授摩西“十诫”的石板上看到第一缕日出;撒哈拉沙漠里,李可躺在帐篷外,看着满天数不清的星星,一个一个认清“黄道十二宫”中的星座。

李可说,当独自面对这种自然的力量的时候,一个人才能真中感受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这种震撼,李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每一次和自然亲近的旅行结束后,她内心都会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推动她更加努力、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活下去。

李可在斯里兰卡的一家特殊教育幼稚园做过志愿者,带着患有孤独症、唐氏综合症的小孩学说话,一个月只教“红色”这一个词的读法,但没有一个孩子学会,不过临走的时候,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孩见到她,却对着她大声叫出了“ke”。

在中国台湾的屏东独自骑行,因为路途崎岖而没有到达预期目的地的李可被困在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上,没有信号、没有民宿,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野狗在车后追着大叫。就在最绝望的时候,李可被原住民大哥救了。像《桃花源记》中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那样,大哥带李可回了村子,村民热情地请李可吃饭,拿出当地的药酒水果槟郎招待她,还为她规划了之后的骑行路线。

李可说,独自上路的心境就像许巍的歌词,“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和熟识的朋友“抱团取暖”,才得以收获那样多陌生的善意。

就像美国无保护攀岩大师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在著作《孤身绝壁》中所写的那样,当他一个人在岩壁上攀爬的时候,生活简单的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你也同时剥离了与外界的关系。把生活放在身后,把自己放在面前,你所面对的仅仅是世界和你的内心,在这样的时候,你或许才能体会到你正在活着,以及你想要怎样地活着。

② “我享受一个人的孤独”

徐筠从大学开始,几乎再没有和除自己以外的第二个人看过电影。她坦言,现在的自己在做事之前都要想明白,是喜欢做这件事本身,还是赋予这件事的社交意义。

徐筠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很积极的人,也无意改变有些怪异的一个人看电影的习惯,就像《东方列车谋杀案》中说:“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已经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欢就尽情享受,讨厌就一点不做。”

徐筠的确孤独,但是她更怕热闹,相比身处人群的麻烦与尴尬,她更善于更享受独处的自得。徐筠说,社会上和她一样孤独的人也有很多,但她认同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一句话:“中国人有一种享受上的无能。”

孤独,为什么不能享受?

③ “我从未感受到孤独的压迫感”

宇豪在北京工作四年了,在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他用自己的积蓄付了首付,贷款买下了位于北京繁华的CBD的一间单人公寓。卧室和客厅紧凑连接形成一个40多平米的大开间,容不下第二个人入住。

“我已经想好了啊,以后就是一个人住的。”

宇豪将亨利·梭罗看作自己的标杆,梭罗搬到瓦尔登湖畔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就像是在大草原上一样遗世独立,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 《瓦尔登湖》梭罗著

梭罗坚持那样的生活方式下,他并不孤独。“对一个生活在自然的围绕中,且依然神智清醒的人而言,所谓黑色的抑郁并不存在,我从未感到过寂寞,哪怕一丝一毫来自孤独的压迫感。”

“一个人”生活方式的盛行

独居最早作为一种问题,被社会学家所广泛关注,是从1995年席卷美国芝加哥的那场摧毁性的致命热浪之后开始的。在那场持续五天、高达41℃的热浪袭击下,仅芝加哥市就有750人因过度炎热而死去,而在全美有数以千计的人独自在家中死去,不为家人、朋友甚至邻里所知。

即便NHK的《无缘社会》让人们认识到了“孤独死”这个有些凄凉的现状,但独居却是个难以逆转的趋势。

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以及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也共同为独自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石。更简单的来看,与过去相比,今天有更多的人选择独自生活,是因为社会财富的累积让更多的人有能力负担这样的生活。

今时今日,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四位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在那里,几乎40%-45%的居民独自生活。通过所有人在社会福利中的投资,斯堪的纳维亚人可以自由的独自生活。

同样,历史文化的转变也加速了独自生活方式的异军突起。例如中国现在的80后、90后们,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成长,他们从儿时起所接受的,就是少有同龄人陪伴的童年。

他们对于工作稳定性和住所稳定性的追求同样被削弱了。邻里社区是人们建立联系却并不期望这种关系维持长久的地方,雇佣者也不再为雇员提供一生的职业机会,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为自己谋划打算、自我激励。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写到:“在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

▲ 图片来源:Pexels 拍摄者:Gabriela Palai

当然,独自生活方式的兴起也离不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

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女性拥有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平等的就业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女性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生育选择权,这样的主张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模式,使得晚婚、分居甚至离婚更加普遍。

Yahoo奇摩电子商务事业群总经理王志仁在为日本作家三浦展的《超独居时代的潜在商机》的台版做序时提到,因为医学进步,平均寿命持续成长,过去几年非常多先进的国家都可以看到高龄化现象,再加上少子化、不婚或离婚,逐渐演变成以“一个人”为主的超独居时代。

在谈单身经济前我们还应关注……

三浦展的《超独居时代的潜在商机》介绍了许多在独居时代可能会出现的新商机,例如“一人食”、家庭保健、宅配市场或是活化社区,把社区变成产品等。但和消费行业已经开始为单身经济摩拳擦掌不同的是,社会学家对孤独始终存在着担忧。

的确,大多数人类是群居动物。如古代立法者所认识到的那样,孤立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压力。因此在古代社会,放逐在所有酷刑中排名最高,仅次于死刑。17世纪与18世纪末期,在西方的现代监狱体系中开始推广“单独监禁”的做法,英国法学家威廉佩利说,孤立隔离“能提升惩罚的威慑力”。

同样,“家庭”这一形式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最好印证。千百年来,无论是东西方怎样的文化体系之下,家庭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历史学家指出,群居生活为最早期的人类社会成员创造了竞争优势,因为群居意味着安全与保护。

▲ 千百年来,家庭一直是社会的基础 图片来源:Pexels

事实上,梭罗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里,他鲜有独自一人或纯粹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在离康科德小镇只有三公里的小木屋里,梭罗用不了30分钟就可以步行前往镇上。而梭罗的朋友和家人也常去拜访,尤其是他的母亲,常为梭罗带来家中烹饪的食物。

人类也总是在为“离群索居”的人们担忧。早在新英格兰时期,美国当局就曾颁布禁令,禁止年轻人独自生活,“以避免他们因独立的自由而追寻无拘无束的生活”。而今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了全球第一位“孤独大臣”,希望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社会孤独问题。

在《独居的美国人》一书中,哈佛医学院教授杰奎琳·奥尔兹和理查德·施瓦茨警告称“不断上升的孤独感”和“不断提升的社交孤离”正在危害人们的健康与幸福。他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在1985年至2004年间,宣称自己无人倾诉的美国人口数翻了三倍,已接近美国人口的1/4。

历史学家大卫·波特也曾写下:“在美国的文学著作中,任何关于彻头彻尾地从人群中被孤立而独自生活的故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被认为是一个恐怖的故事,即便《鲁滨逊漂流记》也是一样--直到鲁滨逊在沙滩上发现了其他人类的足迹。”

“一个人”的未来

谈到未来,李可说她要坚持一个人走遍全世界,她希望能一个人走到“山河依旧,故人不在”的那一天。所有人离你而去,独自生活在人间,只剩回忆尚有余温。

徐筠也依旧会一个人去电影院。无论别人怎样看,至少在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的时候,徐筠成为了伯格曼,成为了布鲁斯·韦恩,成为了藤井树。

宇豪也表示会一直坚定的在独身生活的路上走下去,他喜欢将这种对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利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集中于自身的生活。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说“自己太有趣了”,宇豪也要和有趣的自己一直生活下去。

正像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可能在世界的独身浪潮中是最保守的,排序是倒数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看重家庭价值的文化之一。即便如此,传统文化价值还是会受到现代化过程的冲击,独身生活仍然会成为趋势。中国台湾的单身人口已超过四成就是一个预示,将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独身生活方式。

文丨王逸菲

编辑 丨许诗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