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研学旅行问卷结果数据统计

市中学子穿上免费校服。市中学子中午在学校吃上配餐。十四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教室上课。泉景中学小学部学生在校园写生。市中学子在操场上做游戏。零起点教学让学子“原生态”

市中学子穿上免费校服。

市中学子中午在学校吃上配餐。

十四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教室上课。

泉景中学小学部学生在校园写生。市中学子在操场上做游戏。零起点教学让学子“原生态”成长。

从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制作校服、教室全部用上

新风系统,到现在有就餐意向的学校配餐100%全覆盖,所有学校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再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行“零起点”教学……开学后,市中教育的每一个举动都在温暖着师生与家长的心。

群众有所呼,市中教育就有所应。为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新期待,以“创办全国一流教育”为目标的市中教育人,努力将教育的改革举措与百姓的心声同频共振,通过市场化等手段解决了配餐服务问题,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让有需要的孩子得到照看,积极回应了群众关切,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让群众有了更多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也成为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软实力”。教育惠民“有力度”教室全部有“新风” 学生校服免费穿

“老师,教室里的管道是干什么的呀?”“这是学校安装的空气净化新风系统。”……9月1日,望岳路小学102名学生高兴地走进新学校,一进教室,学生许熙卓就“盯上”了教室里的新设备。

“学校今年刚刚投入使用,但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显示,教室内空气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学校负责人李岩告诉记者,望岳路小学并不是市中区“空气净化福利”的唯一受益者,包括其在内的24所学校一开学就用上了“新风”。

截至目前,全区97所学校(幼儿园)的1700余间教室全部安装完成,在全市率先实现空气净化及新风系统100%全覆盖,让孩子呼吸上了清洁空气。

“区财政专门拨付330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安装空气净化系统,对孩子而言是极大的福音,但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全力以赴把好事办好。”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介绍,今年1月6日,他们便建立了8个样板间测试,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空气净化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数据搜集,先后组织5个部门专家进行了4次论证,招标模式、技术参数、服务方式等均为全国首创,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科学规范的校园空气净化系统运作体系。

空气净化系统只是市中区教育惠民工程的冰山一角,9月1日开学,学生们还收到了一个“大礼包”--免费校服。

据统计,今年区财政投入17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制作校服,有490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包含了驻区市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令家长们更高兴的是,校服不仅能免费穿了,而且标准也从过去的小学160元每人直接翻倍提到了320元每人,中学则由200元提到了400元,这让校服质量有了充分保障。

“9月1日开学,除一年级新生外,全校1573名学生全部穿上了免费新校服,成为校园里一道流动的风景。”舜耕小学副校长王冉告诉记者,新校服的招标和款式设计全部由家长和学生自己做主、选择,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些学校办学理念上的内容,“家委会还专门到参与招标的厂家实地考察,从而真正让孩子穿上了放心、漂亮的免费校服。”学校服务“有温度”79所配餐或食堂就餐 81所课后服务全覆盖

新的一天开始了,和煦的阳光洒在干净的校园里。早上7点整,几辆电动车悄悄驶入了济南市纬三路小学校园,给这片安静的校园带来了小小的喧嚣。原来,这是学校执勤老师已经上岗准备迎接进入校园的第一批学生。

在前期调研中,学校了解到,部分同学到校较早,为了让第一批孩子进入校园就有管护,执勤老师早上7点就会准时到校。

早上早早到校迎接学生,中午配餐到校后,老师还需要负责午餐管护,吃完饭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看护下写作业、读书、练字、锻炼身体。下午放学以后,孩子们还可以在“课后服务温馨教室”里学习、阅读,也可以在操场上锻炼,玩游戏,课后的时间既充实又快乐。

纬三路小学落实学生“早、午、晚”时段服务措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是市中教育延伸课后服务,办好有温度教育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家长第一时间感受到市中教育的温度,9月1日开学第一天,市中区教育局相关人员便兵分9路,到学校进行调研,下发问卷了解学校需求;当天下午,市中区便召开全区学校领导干部会议,部署相关工作。随后,市中区教育局先后下发、通过了《市中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全区学校学生集体配餐情况的通报》,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市中区中小学全面开启课后服务工作,让上放学接送存在时间困难的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安全、愉快地度过课后时光,全面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目前市中区课后服务工作,呈现了全时间、全空间、全课程的“三全”态势。全时间即对于早来或晚走的学生坚持“全纳”原则,每天安排课后服务人员“比到的最早的学生还早”“比走得最晚的学生还晚”,保证学生无论早晚都“能在校、有管护”,对于个别带早饭到学校吃的学生,学校还专门提供微波炉、热水等,在越来越冷的天气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度。全空间即全面开放教室、专用室、体育馆(场)活动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全课程即学校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项目。

截至目前,市中区81所学校中79所有就餐意向的学校全部进行集体配餐或食堂就餐,实现有就餐意向的学校100%全覆盖;所有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制定完成,课后服务工作全面推开,群众长期以来关注的接送、吃饭两大难已经“一揽子”全解决。

德育课程“有内涵”培养学生大视野、大胸怀

11月2日晚上10点40分,随着西安线72名学生全部安全抵达校园,济南十四中学的研学旅行“第三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十四中连续三年发放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走到户外去”每年都名列榜首成为学生最希望学校开展的活动,于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开发了户外教育课程,并逐渐分支出了“游学课程”。比如在走入临沂游学前,学校精心设计游学手册,包含前置活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语文老师从游学感悟的写作指导入手,让孩子的情感真实抒发;历史老师以“一卷风云琅琊榜”

为热门主题设置任务单和历史知识链接,学生非常感兴趣……

为了增强德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市中区依据区情、学情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了“相约博物馆”区域德育课程。区教育局与部分场馆签约共建,印制发放了市中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护照《印记》,为全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的机会,期望通过参观、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参与感,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截至目前,区教育局签约共建单位已达7个,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又开发了警察博物馆、科普体验中心、山东省科技馆等资源。课程内容也由原来

的围绕场馆开展变为不局限于场馆,也就是由“走进场馆”变为“走进社

会”。据统计,平均每年全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超过20万人次,平均每个学

生3次,其中集体组织近6万人次。

除了区域课程之外,各学校还将原来零散举行的活动进行了整合,逐步完善了校本德育课程。舜玉小学抓住学生成长关键节点,“十岁课程”涵盖担当、感恩、分享、文化传承等核心要素;实验初中“角色体验”课开设十年长盛不衰;舜文中学走进芙蓉街,将历史、美食、摄影、行走在课程中一网打尽……而最具农村特色的城郊学校,不搞“高大上”,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也把课程做出了名堂,吴家小学的“玉符河畔故乡情”课程,让石头也能为艺术代言;邵而小学低投入的沙画课程,使“一

盘散沙”在孩子手中成了艺术品。

在素质教育具体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市中区的德育课程不再是热闹过就忘记的一次次活动,已经成为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生动课程;不再处于被“渗透”的配角地位,逐渐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也不再是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参与的“大合唱”。学生有了认识世界的大视野、大胸怀。

课堂教学“有滋味”零起点让学子“原生态”成长

一个个小游戏还原生活情境,精心为学生架设学习新知的桥梁,孩子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唱一唱、跳一跳,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结束了……这是记者在泉景中学小学部教师许瑶为一年级小学生讲授《位置》一课时,看到的情景。

“这是学校一年级的零起点课堂,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借助直观演示、游戏儿歌、操作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许瑶告诉记者,“零起点”教学更注重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不搞机械性

的重复训练,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新学期伊始,市中区教育局推出《关于做好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学前“抢跑”行为说不,提倡各校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力争用一堂堂“有滋味”的课堂吸引学生。“‘零起点’就是让教师从辅导班手中收回启蒙教育权,按照教育规律,保护好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孩子满怀对世界的好奇,轻松快乐地出发。”市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零起点”教学让教育在每一所学校真实

发生,让孩子最终赢在终点线上。

第一天,读《小阿力的大学校》,用这本书开启孩子们入学之旅;第二天,读《我是霸王龙》,让孩子们快速认识好朋友,对新环境不再陌生恐惧;第三天,读《图书馆狮子》,通过温暖动人的故事,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性;第四天,读《吃书的狐狸》,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图书馆……开学第一周,泉秀学校小学部学生用5本绘本开启了自己的小学学习之旅,没有说教,只有

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感化着每个孩子的内心。

“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零起点’不是简单地

把学生定义成一张白纸,而是避免学龄前儿童提前

进入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副主任赵霞告诉记者,从这个角度讲,家长和老师

应该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

力的培养,“从知识之外的几个维度加强幼小衔接

的准备,比如良好作息时间的养成、基本运动技能

的掌握、情绪行为的控制、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培养

等。”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董国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