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gdp收入与旅游关系

GDP与收入到底什么关系
1.GDP,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这是从生产力角度对经济整体的把握,反映经济整体盘面大小2.收入,每个劳动者可以获得的报酬的多

gdp收入与旅游关系

GDP与收入到底什么关系

1.GDP,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这是从生产力角度对经济整体的把握,反映经济整体盘面大小2.收入,每个劳动者可以获得的报酬的多少,属于分配制度范畴的概念3.因此,两者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即GDP高不一定收入就高4.收入既然是分配问题,那么就和国家的税收政策有很大关联,即政府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小政府藏富于民,大政府需要巨额财政收入维持5.总体来看,GDP提供的是经济发展的总量,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当然有质量高低问题,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反映了基本面,而国家的分配制度起到了调节作用,最后到手的才是收入。

6.其实与GDP相比,更能反映国民富裕与否的指标是国民财富,这必须基于企业利润,比较一下我国的企业与那些跨国公司的业绩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财富还远远不如人家,尽管GDP已经很高

GDP与收入到底什么关系

GDP与收入关系不大,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GDP是区域内产出的经济衡量数据,收入是被国家N次分配收到国民手上的那个,而且受贫富差距的影响,GDP和我们平常的收入关联不大。

GDP和国民收入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GDP?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用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定义: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注: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一统计的期限;最终产品区分于中间产品;劳务也是一种服务性产品。

市场价值就是该年度的货币价值。

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注视的国际统计项目。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两个统计数字都涉及生产的概念,是指投入资金、劳力及企业精神的结果,所以纯从资产价格变动而取得的利润并不计入。

另外,关于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该国家或地区为经济利益中心的个人及机构,与其国籍及资金来源地无关,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长期在该地区工作的外来劳工及外资分公司。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会经常被比较,除直接比较外,亦会计算人均的国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

而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通常会以本地货币计算,所以需要以当期的汇率先作转换,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购买力平价作转换,以避免可能汇率的扭曲。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亦会经常被比较,通常不会直接比较,而是会扣除价格变动后,计算出固定价格或实际国民收入,才作比较。

至于未扣除价格变动的国民收入则称为当时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

还有,国民收入亦会被用于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富足情况,但是有其限制。

国民收入并没有包括不在市场进行的生产,如家庭主妇的生产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并没有反映资源的投入,如长工时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资源的使用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只反映当期的收入,并没有反映累积的收入。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收入分布。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国民收入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

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

商业部门中的分类、包装、保管等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也创造一部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的增加。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与国民收入的增长量成正比。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物质形态上的国民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

③生产资料的节约。

节约生产资料可以用同量生产资料生产更多的社会总产品,从而使得同量社会总产品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增大。

在这3个决定因素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

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

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的。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分别用于积累和消费。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它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及其最终结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对抗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劳动人民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

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国家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是一个综合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总量,及其相关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仅指国民收入。

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

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

居民收入与GDP的关系

GDP有三种计算方法,1,支出法:GDP=C+I+G+(X-M)。

式中,C:个人消费支出;I:私人国内总投资(新增);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2,收入法:GDP=工资+租金+净利息+非公司企业收入与公司税前利润+企业间接税+折旧。

3,生产法:GDP等于各物质生产部门与服务部门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总和。

你是把支出法与收入法的计算中各自包含的内容混淆了。

前者是各相关主体把已经得到的收入向外支出了多少;而后者是相关主体从社会总收入中各自分得了多少。

这两者计算的结果基本上是吻合的,有出入也是统计误差或者口径偏差造成的,出入不会很大。

这两种计算法同时存在,是为了彼此验证GDP的真实性和考查GDP在各个方面的比重,以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整。

一个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1、财政收入与GDP的线性关联只存在于宏观层面。

财政收入与GDP只有在"时间上足够长,空间上足够大"的宏观背景上才存在线性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指标宏观算,宏观道理讲宏观"。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山西还是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经过了一个"V"字型轨迹;总体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逐步下降的过程,90年代中期以后是逐级上升的过程。

3、与国家数据相比,地方数据的规律性差,这正符合"宏观数据反映的规律必须是背景宏观、条件宏观、结论才宏观正确"。

4、1995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是全国性的现象。

初步计算,由于分配政策的原因,在1995-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导致财政收入增大4.8个百分点,换个角度讲,就是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率中平均每年约有4.8个百分点是分配政策的原因,与GDP增长无直接关系,即使GDP不增长,由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上升也要促使财政收入有相当的增长。

5、只有把财政收入放在三者收入中观察,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从GDP的组成看,各部分发展很不平衡,GDP按收入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国家收入、集体收入和个人收入。

6、价格因素也是促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动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山西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GDP核算结果的研究发现,凡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90年代以后,GDP的现价增长速度总是大大高于GDP实际增长率(即可比价增长速度),并由此导致凡与现价相关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均大大高于GDP实际增速。

7、时间因素。

大部分行业的征税时间比增加值发生时间晚1个月,因此,税额与增加值的年度对比尚可,季度不可比,尤其是上半年更不可比。

8、增值税起征方式的变化。

从增值税起征方式的变化也可以说明。

增值税本来应当是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对生产过程的"增值部分"征税,但税改以后,国家为了及时入库,把增值税的环节前移到材料的采购环节(进项税),企业实际增值税是差额税。

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情况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所有在一个国家内一段特定时间(一般为一年)里所有生产产品和货物的总值。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之处在于,GDP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GDP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而GNP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收入。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国民收入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

社会总产值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

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居民收入与GDP的关系

GDP是国民生产总值 跟咱钱包里的钱没啥直接关系 就像最近说的:GDP连续这么多年持续8%以上增长 可咱的收入却没有同比增长 GDP及其含义 -------------------------------------------------------------------------------- 随着经济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内在含义是什么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值是如何确定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中国如何统计GDP?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引世人瞩目,GDP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

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

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

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

人们会发现,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

首先是初步估计过程。

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

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

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28日发表在《中国统计公报》上。

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

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

至此,工作还未结束,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

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

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

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历史比较短,又经历了从传统体系向新的国际标准过渡的历史,所以,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国际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资料来源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

哪位朋友 请简单说明收入与GDP的关系

如二楼所诉 收入也是GDP的一种反应形式 广义上讲,GDP其实就代表一个国家一年内的所有收入,因为一国的总产出必定等于总收入!也即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此处的总收入包括了公司的利润,租金,工人的工资,以及政府的税收等,总之就是构成最终产品成本的各项要素的收入。

狭义上说的收入是指居民的个人收入,这样理解的话其实就相当于GDP中的一部分,个人收入加上政府收入基本上就等于GDP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