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行现状
邮箱hhhtnews0208@163.com热线电话0471-6248222 6246673最近几天,国内某论坛一则讨论当下大学生消费观的“帖子”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热议。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2016年每月
邮箱
hhhtnews0208@163.com
热线电话
0471-6248222 6246673
最近几天,国内某论坛一则讨论当下大学生消费观的“帖子”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热议。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2016年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而有三成以上学生认为生活费不够花。大学生消费现状究竟如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特点?折射出哪些问题?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资料图
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消费
小范是我区某大学新闻专业大四学生,每月除了必要的基本生活和学习支出外,美容、旅游、健身也是她开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社交与娱乐”和“形象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主要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方向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上,而是将更多花费放在提升自己能力、视野以及精神享受方面,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小范说。
对此,内蒙古大学副教授何生海认为,“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变化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是相呼应的,个性化、多元化已成为其显著特征。而且,很多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都是大学生群体消费习惯改变的必要因素。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聚到一起,在消费观念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对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引发较多问题。”
主要消费还在必要支出上
那么,当前大学生消费呈现怎样的特点?网上热议的“大学生消费过高”问题是否普遍存在?
内蒙古师范大学一位辅导员向记者介绍,“总体来看,尽管有部分同学存在追时髦、爱面子、重时尚等现象,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将费用花在了必要支出,如学业、自我提升、求职等方面。而且因为费用支出的增多,倒逼学生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兼职和参与社会实践,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财富观、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我区某大学新闻专业大三学生张赫表示,自己每月的消费并不低,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要完成学业。“我们是学编导专业的,平时完成作业需要自己支付拍摄费用。”张赫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这一部分开支,自己会去公司和电视台兼职,写写策划案,增加一些收入。
何生海分析说,如果说多年前大学生消费渠道比较单一、呈线性的话,那么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渠道则呈扇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这个扇形是大扇形还是小扇形,其方向和取向分别是什么,在相对同质化的消费行为中是否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比如说,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在1000到2000元这个区间,那么这个消费就是相对理性的。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要依据国家政策,结合社会力量,给予必要而精准的帮扶。如果有个别学生高到了5000元甚至上万元,就需要引起关注并加强理性引导了。”何生海表示。
建立理性的消费观、财富观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理性看待大学生消费变化的同时,个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现在大学生人情往来,相互吃请、送礼物建立友谊的情况的确存在,而且并不鲜见。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对这种风气影响非常大。”我区某高校一位老师坦言,“这对于家境好的学生来说不算什么,但却可能对相对困难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差距很难抹平,但多一份友善和体谅,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同时,学校的辅导员也应该注意引导,避免因为经济问题撕裂学生之间单纯的友谊。”这位老师提醒,大学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应站在社会治理的高度去关注大学治理问题,这无论是对学生本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非常重要。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与法学院院长嘎日迪认为,要引导学生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多元化、个性化并不代表自由化。”嘎日迪表示,年轻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不可避免会进行冲动型、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学校开展必要的财富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正确认识生活、事业与金钱、消费的关系很有必要,在校期间,从家长到教导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记者 刘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