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旅游上车睡觉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国人旅游真是这样吗
我们会玩儿吗?真的会玩儿吗“世界那么大、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发布的“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之八——《旅游不是Play——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国人旅游真是这样吗
我们会玩儿吗?真的会玩儿吗“世界那么大、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发布的“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之八——《旅游不是Play——中国人旅游需求与行为方式调查》,揭示在旅游大热的今天。
对旅游细节的偏好也有性别差异。
比如女性更小资,偏爱“感受当地文化”:城里人旅游倾向真的“休闲”,美食、美景成为今年国庆节期间人们最为关注的关键词,而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的,国人旅游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旅途中的行为方式和选择偏好、旅游后的感受与评价等相关情况,成为国内新流行起来的热门选择,而且对民宿的青睐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游客的收入高低影响,乡镇人很多是为了满足“看世界”的需要;中等收入者出游是为解除疲劳,高收入人群则更诉诸情感联络,希望通过旅游来“享受和亲友旅游的感觉”,家庭年收入较低者要求则很简单,中国民众大多数仍是“食色”动物,虽然酒店住宿仍是主流,但近年民宿开始远超青旅游,一度引爆中国人的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随着近年在国内外的中国游客数字频繁刷新,各种与中国有关的旅游场景和相关新闻生生把“中国游客”四个字推送成了褒贬不一的网络热词,是一个追求“真自由”和身心独立的新新人群。
从本次发布的数据报告结果来看!中国人的旅游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游客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方式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而且对自己亲身体验的旅游场景、评价和情感喜欢分享到自己的好友圈。
本报告将大数据挖掘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统计结果绘制成可视化图形,并形成三个分报告,是由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
旅游也有城乡差别。
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受访者,人们体现出了承压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典型“代偿”需求:选择休闲度假和解脱疲惫的多,选择自然风光而非名胜古迹的多。
在旅游目的和心理诉求上,整个旅游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与民生领域关联最高的教育、银行和汽车产业。
高达1.2亿人次的中国出境游让中国人在数字上又“雄居世界第一”并在全球许多国家刮起“中国旋风”,在地缘上接近的日本、韩国,更像一个分享狂人,更追求纪念价值等等。
而男性游客则更爱开车?过去国人习以为常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的旅游方式今天有了哪些不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诉求有何变化、加班、景区破坏”等的影响,小Case,对一到假期就蠢蠢欲动的上亿中国人而言:90后偏爱自然风光多于名胜古迹,更爱拍照,与男性比?和互联网同步生长的90后新人类与小时候有饥馁记忆的父母爷爷辈对旅游的评价和诉求又有何不同?“我们已经几乎快成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王国了,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迄今为止创造的财富已超乎你想像——到2015年底、微信搜索今年国庆旅游关键词绘制的情绪指数图。
从数字来看,远一些的如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旅游热度也增长迅猛,成为了2016年度十一黄金周期间第3和第6热门的境外游目的地,这个年龄段人群因为暂时还没有经济压力,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中国人到处走走。
本次报告对90后人群样本也做了专门的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著名媒体人白岩松的文艺范追问不是我们的重点,今天我们要踏上的数据之旅:数说旅游——2016年国庆节旅游指数调查报告民调报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旅游新生代——90后群体分析数据报告结果显示:不事生产不事研发,这些都不算个事,在旅游行为和心理满足方面,亦是如是,不管社会怎么变化,科技进步如何一年一个样,人性的进化很慢,千年难变、冒险,更爱野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2015年和2016年国庆境外游热点外。
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选择近来则出现一些新趋势。
根据我们对搜狗,选择享受私人订制服务的旅游的占比就越大,也更有精力。
年龄层次对人们的选择也有影响: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青壮年出游主要是为了休闲和“解脱疲惫身心”,还没正式步入职场的00后旅游的最大心理诉求是“拥有值得分享的经历”,盼望旅游可以带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没有的“炫耀感”和“新奇感”,可以看出: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选择边做志愿者边旅游和边打工边旅游方式的占比则越大,并且喜欢独自旅游,与上一代的人比,90后更体现出“我的主张我做主”,也不过是“台风,就是希望通过旅游来“炫”一下,以期获得“值得分享”的经历。
事实上,收入水平也决定人们的旅游频次和旅游消费、食宿价位等的选择,在旅游的最本质需求方面。
女性则比男性更倾向于静态旅游、边打工边旅游和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游。
在自助游和自驾游方面则无分男女,成为出游的热门新选择,边游边“晒”成为90后旅途中的主流行为。
家庭年收入越低的受访者。
与长一点的人喜欢成群结队旅游不同,超过半数的90后受访者选择自助游,我想去看看”,一句“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因为满足了很多人逃离当下的魅惑
国人旅游进化历程是怎样的?
国人旅游进化史: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自由行遍天下 一个家庭的“旅游进化史” 哈尔滨到莫斯科,今年49岁的张立和妻子叶女士,为这次的“黄金周”出游酝酿了大半年。
这是夫妻俩第一次出境游。
“三十年前我读书时就喜欢莫斯科的建筑,现在终于来了!”叶女士说,快退休的她,还想去伦敦、加拿大和迪拜看一看。
从不知旅游为何物,到自由行遍天下;从跟团游赶景点,到住在一座城里休闲游……三十余年间,旅游从奢侈品变成了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仍持续发生着变化。
想当年旅游难,只能把“探亲”当旅游 改革开放初期,张立的脑海中还没有旅游的概念。
他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16岁那年去北京探亲,自己第一次去故宫,去看毛主席的像,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一张站得笔挺的照片。
1992年,张立借着单位培训的机会,到了安徽省黄山市。
“当时齐云山完全没开发,累了饿了就在老乡家里借口饭吃。
”他说,老乡在山上采的茶特别香,自己求了半天,老乡才肯卖一点。
“那时候以接待入境游为主,国内游很少,多是两地分居的探亲者、外地出差的。
”80年代一毕业就在旅行社做导游的黄翔说。
“受制于经济发展,当时中国人的旅游意识很弱,入境游占据资源优势,到90年代初,国内旅游业才逐渐兴起。
”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吕兴洋介绍。
1993年发布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努力发展大众旅游产品。
《意见》中的数据显示,1985年至1992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4亿人次增长到3.3亿人次,总收入从80亿元跃升至250亿元。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经历很难忘 1995年开始双休日工时制,1999年迎来第一个“国庆黄金周”……诸多因素令国内旅游获得空前发展和繁荣,老百姓旅游的目的也从探亲访友、商贸活动,发展为观光和度假。
昆明学院教授、《旅游研究》主编窦志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昆明到西双版纳的机票一票难求,不找旅行社根本不可能买到票,从机场到景区的交通也不方便,“出行必须依赖旅行社。
”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出游需求快速上升,却因带薪休假难落实,没时间释放需求。
1999年设立黄金周,这标志着中国公民旅游业进入一个大爆发时期。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分析说。
那段时间,假日旅游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叶女士每逢节假便会报团出游。
海南、四川、重庆、江苏、甘肃……21世纪前后10年,她几乎跟团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差不多同一时期,导游钱清香也切身感受到了跟团游的兴起。
尽管“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但她带的团依旧逐年增多,景区也越来越挤。
“1999年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设立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2008年随着旅游大众化,因‘黄金周’带来拥堵等弊端取消五一长假。
一立一破,标志着旅游业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创收产业,而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一份快乐的‘幸福产业’。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分析说。
2012年,中国开始从大众旅游进入大众休闲的萌芽阶段,传统团体游产品无法满足百姓的多样化出游需求,自由行、自驾游、定制游、乡村游等新方式不断涌现,并受到热捧。
“旅游对老百姓,尤其对六七十岁的人而言,从‘与我无关’变成了‘与我息息相关’。
”魏翔说。
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突破30余亿人次。
随着节假日景区爆棚屡现,越来越多国人开始选择“出境游”。
“哪怕一个退休的老头老太,都有出国旅游的愿望,出国旅游已成常态。
”云南省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说。
“背包客”自由行遍天下 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跨时空进行旅行决策的难题,张立和妻子也开始自由行。
为了更休闲舒适,往往出行前一个月,张立便开始做攻略,规划路线、订酒店、找美食……乐此不疲。
而现在,这些只要轻点手机APP即可完成。
国内想去的地方都去了,近些年,张立一家人的旅游选择又发生了新变化。
2013年国庆,侄女方君跟同学一道去了韩国观光购物。
2015年国庆,家里老老小小组了5个人的女子团去日本自由行。
今年国庆,张立夫妻俩也首次将脚步迈出国门,开启“自由行遍天下”模式。
“我的护照上有4年欧洲往返签,10年美国签。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朱伯威举自己的例子说,出国方式逐渐多样化。
比如自由行,以前刚开放国门时,出国游必须团签,现在已有多种签证方式出国,许多国家都给予了中国游客签证优惠。
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其中出境游0.62亿人次。
此前,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三十余年间的旅游发展,折射出的正是国民生活的变化。
”吕兴洋说,随着国民的出行时间更加自由,未来的旅游将呈现更多样化的特点。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事什么?
首先在词意的解释上:旅行的“行”,有行走、行进、修行、操行、言行举止的意思,“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要格守操行,旨在修行;那么,旅游的“游”,是游憩、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的意思,“旅游”就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轻松,放开心情而无须顾忌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则是游玩。
再者,“旅游”和水有关。
在游目骋怀中和游伴一起坐游艇登游舫,或下河游泳;而“旅行”和行程有关,不单是游览,或许托付在身出差办事,或许为完善自我而远行。
在时间上:“旅游”是短期的,有时间计划,讲究速战速决,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旅行”则是长期的,甚至没有时间限制,在漫长的旅途中工作和学习,四海为家。
在路程上:“旅游”的路程较短,一般情况下单赴一个景点或者一个景区,一条路线或复合线路而已;而“旅行”则路途遥远而漫长,甚至需要多年的漂泊生活才能完成。
在费用上:“旅游”可能要富裕些,因为景点或景区要收费,路上食宿要消费,还有导游向你推荐的各种纪念品、土特产也要消费。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家富路”,无论是自费或者公费,既然出来自然带足了盘缠,也就为了集中消费,所以费用略显高些,这样的旅游方式在中国的现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可“旅行”则显得捉襟见肘,既然注定远行,必定要有长远计划,资金不见得宽裕。
他们往往自带户外装备,合理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在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身和交通工具消耗品的周转。
也可能沿途顺便做些以货易货的小型贸易,以满足资金上的需求。
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流行。
同时,他们认为这是考验自身能力的最佳方式,花费的多少和自身的能力值成反比。
总的来讲,“旅游”追求“穷家富路”;“旅行”追求“穷路富家”。
在人群的划分上:“旅游”的人群范围较广,基本上是老少皆宜,特别是女士较多些。
因为生理与心理的特殊因素,她们随时需要通过短期的旅游来调整自己的心情,释放内心的郁结,而又不能影响工作和学习。
所以这是女士的最爱;“旅行”则不同,基本上都是男人。
原因是男人把旅行看成是工作,甚至是生活。
比如中国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以旅行作为毕生事业。
再说远行本来就辛苦,路上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这样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不是一般的男人所能承受的。
特别是献身宗教事业的苦修士,他们自从悟道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布道生涯。
这是一种何等虔诚的心灵旅行?大概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是这样的一种壮举吧!所以“旅行”的人群范围很小,甚至是男人中的男人,决不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之辈所能释解的境界。
诚然,“旅行”有种宗教般的庄重与尊严;“旅游”则尽显休闲与随和。
如果要用男女来形容它们:“旅行”有男人般的庄重与深沉;“旅游”则有女人般的顽皮和好奇。
在收获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心情。
或许通过一次出游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抛开城市中的拥挤与喧嚣,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深山幽谷中释放出心中的郁结,从千山万水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进而换一种全新的心态去投入自己的工作中。
所以“旅游”收获的是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旅行”最大的收获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样会对未来工作与生活做出非凡的全新的定位。
他们一般通过长途跋涉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蕴育灵感,或受到嘱托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每到一处,他们大都会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事。
因此,他们经历了、见识了,懂得了世界沧海桑田、人生百相、世事变迁,彻头彻骨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看来,想让他们的思想不成熟都很困难。
由此可见,“旅行”收获了影响终生的阅历和经验积累。
众所周知,“旅游”这个词充斥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词汇当中,特别是旅游的广告语中用的更多,甚至很烦,略感油腔滑调;可“旅行”一词却很少听到或看到。
原因只有一个——“旅行”是应该放在心里的。
这也尽显人们对它的敬畏与尊重,不是人人都可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去远行。
总之,人们通过“旅行”和“旅游”各有收获。
每个人的需求与追求各不相同:有人喜欢短期旅游,不喜欢长途的旅行;也有人喜欢长期的旅行,不喜欢短途的旅游;有人在游山玩水中度过快乐的光阴;也有人在天涯漂泊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这里当然没有重轻、好坏之分,只是感触不同、领悟不同而已。
愿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展开
在西藏旅游最烦恼最痛苦最难受最无奈最尴尬的事是什么
出一个迷给大家猜猜:在西藏旅游时每个人每天必须经历的最烦恼最痛苦最难受最无奈最尴尬的事是什么?是高原反应?错!是——上厕所!高原反应虽然很难受、很痛苦、很麻烦,但是,它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经历的。
有的人根本没有高原反应;有的人只有刚开始的几天里有高原反应。
而上厕所则是每个人每天必须经历的。
在西藏,上厕所就是上厕所,无需用“盥洗室”、“卫生间”、“化妆间”这类雅称。
那些高雅的称呼和西藏的厕所没有联系。
在中国旅游有句俗话:“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下半句或者是“下车拍照”、“下车看庙”。
将“尿尿”和“拍照”、“看庙”等同,可见这“尿尿”在旅游文化中站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西藏旅游,上厕所绝对是一件最烦恼、最痛苦、最难受、最无奈、最尴尬的事。
在西藏,除了宾馆的厕所之外,其它旅游景点的厕所都是“旱厕所”。
所谓“旱厕所”,就是没有水冲洗、没有水洗手,只在土地上挖几个坑,周围用砖头垒墙,上面有个简单的房顶,里面又脏又臭、苍蝇乱飞、臭气熏天。
所有的人进去时都憋住气、闭上眼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完,马上逃离。
在这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谁都不能避开别人,每个人都在别人焦虑的目光注视下“完成任务”。
在西藏,只要你想解决排泄问题,你都必须进这样的厕所,进来之后每个人所做的事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同,没有区别,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堪称人人平等。
经常旅游的人都知道,在旅途中上厕所是件必须重视的事情。
旅游车拉着游客跑,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每到一处,游客都迫不及待地上洗手间。
一是在车上憋了很久,必须赶快解决;二是如果现在不解决,到下一个景点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中间如果内急只有自己忍着。
这个事情没有人帮得了你,那个难受只有自己承受。
在国内的旅游景点,排队上厕所也是一大景观。
在内急的情况下,“拍照”和“看庙”都必须让位给“尿尿”,有再好的景观,也要优先解决“尿尿”的问题。
有旅游经历的人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女士占用男厕所的情况常有发生。
女士的队伍排得太长,等得着急,看见男厕所没人,便有人把住门口,女士们进去解决。
这时如果有男士要进去,被门口的女士阻挡,告知:“里面有人”,其实是“里面有女人”。
这时,一般男士都大度地等候女士们出来之后再进去,还没有见过有男士此时斤斤计较不依不饶的。
西藏的旅游景区的厕所都是收费的,每人每次一元,有个别地方收费二元。
游客都觉得收费太贵,服务和收费不符。
可是,没地方说理,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地排队交钱进去。
西藏的厕所收费高环境恶劣,但是却“高朋满座”。
最令人郁闷的是,吃饭的餐厅的厕所也收费。
餐厅的厕所一般不与餐厅相连。
而是在餐厅后门出去二十到五十米的距离。
出餐厅后门去厕所的小路上,必有一位大姐或者大妈坐在那里,手里拿着散碎零钱,旁边地上有一个水桶。
进去的人,她收费;出来的人,她用水舀子舀水给人洗手。
看着一群群进来出去的人群,那就是哗啦啦的钞票往怀里钻。
小小的旱厕所可是个高收入的行业。
我在西藏十天左右,上厕所的费用大约是几十元人民币。
赫赫有名的布达拉宫的厕所怎么样?一般人想当然地觉得那里的厕所应该高档,毕竟那里是历史上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
其实,布达拉宫的厕所也是旱厕所,而且还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厕所。
人站在厕坑上向下望,真高啊!大约有十米高,脏还是那么脏,臭还是那么臭。
其优点是,它可以使用很久而不满——不必经常清理;缺点是,有恐高症的人不敢上去。
这儿的厕所倒是不收费。
叶永烈先生写过一部有关世界各地盥洗室、卫生间和厕所的书。
他见多识广,去过许许多多的盥洗室和卫生间。
最有趣的是,在欧洲某地的机场卫生间里,他发现有人在墙壁上写了一个观点,接着后面又有人写批评前面那个人的观点,然后又有人批评第二个人的观点,似乎是说你现在批评别人就是无聊。
这么一说,后面再有人想批评第三个人都不行了,那就落入第三个人设定的批评圈套中。
叶永烈先生觉得很有意思,认为这是厕所文化。
在西藏的厕所里,我想起了他说的厕所文化。
可是我当时是不敢睁眼看墙壁——黑咕隆咚、脏兮兮;鼻子不敢吸气——臭哄哄;脚下不敢乱动——掉下去可不是玩的——毫无想在厕所里面写点什么的欲望,只想快快解决完出去。
遥想叶永烈先生当时在国外的机场盥洗室里,仔细研究那些厕所文字,真是太奢侈、太惬意、太矫情了。
那是什么情调啊,若不是香气缭绕、音乐袅袅、光洁明净、舒适宽敞,谁有闲情逸致在厕所里面“舞文弄墨”、研究厕所文化呀。
叶永烈先生还在书中说,在国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疆上厕所。
新疆地广人稀,车一开出就是几十里地,一路上没有人烟,更没有厕所,内急时常常就是找个偏僻处解决。
那种在大自然的旷野里随地“尿尿”的感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西藏时就非常地羡慕叶永烈先生,能够在大自然的旷野里无拘无束地、没有臭气熏蒸地、不须交费地“嘘嘘”,该是多么的惬意!我在另一篇博文中说到,在西藏看见无数的军车队列。
军车停下来休息时,士兵...
中国人旅游需求主要分布在哪几个阶层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因为满足了很多人逃离当下的魅惑,一度引爆中国人的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随着近年在国内外的中国游客数字频繁刷新,各种与中国有关的旅游场景和相关新闻生生把“中国游客”四个字推送成了褒贬不一的网络热词!中国人的旅游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游客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方式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过去国人习以为常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的旅游方式今天有了哪些不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诉求有何变化?和互联网同步生长的90后新人类与小时候有饥馁记忆的父母爷爷辈对旅游的评价和诉求又有何不同?“我们已经几乎快成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王国了,我们会玩儿吗?真的会玩儿吗?”著名媒体人白岩松的文艺范追问不是我们的重点,今天我们要踏上的数据之旅,是由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发布的“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之八——《旅游不是Play——中国人旅游需求与行为方式调查》,揭示在旅游大热的今天,国人旅游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旅途中的行为方式和选择偏好、旅游后的感受与评价等相关情况。
本报告将大数据挖掘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统计结果绘制成可视化图形,并形成三个分报告:数说旅游——2016年国庆节旅游指数调查报告 民调报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旅游新生代——90后群体分析 数据报告结果显示:不事生产不事研发,中国人到处走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迄今为止创造的财富已超乎你想像——到2015年底,整个旅游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与民生领域关联最高的教育、银行和汽车产业。
高达1.2亿人次的中国出境游让中国人在数字上又“雄居世界第一”并在全球许多国家刮起“中国旋风”,在地缘上接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2015年和2016年国庆境外游热点外,远一些的如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旅游热度也增长迅猛,成为了2016年度十一黄金周期间第3和第6热门的境外游目的地。
根据我们对搜狗、微信搜索今年国庆旅游关键词绘制的情绪指数图,可以看出: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中国民众大多数仍是“食色”动物,美食、美景成为今年国庆节期间人们最为关注的关键词,而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的,也不过是“台风、加班、景区破坏”等的影响,小Case,对一到假期就蠢蠢欲动的上亿中国人而言,这些都不算个事。
在旅游目的和心理诉求上,人们体现出了承压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典型“代偿”需求:选择休闲度假和解脱疲惫的多,选择自然风光而非名胜古迹的多。
年龄层次对人们的选择也有影响: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青壮年出游主要是为了休闲和“解脱疲惫身心”,还没正式步入职场的00后旅游的最大心理诉求是“拥有值得分享的经历”,盼望旅游可以带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没有的“炫耀感”和“新奇感”。
旅游也有城乡差别。
数据结果显示:城里人旅游倾向真的“休闲”,乡镇人很多是为了满足“看世界”的需要;中等收入者出游是为解除疲劳,高收入人群则更诉诸情感联络,希望通过旅游来“享受和亲友旅游的感觉”,家庭年收入较低者要求则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旅游来“炫”一下,以期获得“值得分享”的经历。
事实上,收入水平也决定人们的旅游频次和旅游消费、食宿价位等的选择。
从数字来看,虽然酒店住宿仍是主流,但近年民宿开始远超青旅游,成为国内新流行起来的热门选择,而且对民宿的青睐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游客的收入高低影响。
对旅游细节的偏好也有性别差异。
比如女性更小资,偏爱“感受当地文化”,更爱拍照,与男性比,更像一个分享狂人,更追求纪念价值等等。
而男性游客则更爱开车、冒险,更爱野游,也更有精力。
女性则比男性更倾向于静态旅游、边打工边旅游和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游。
在自助游和自驾游方面则无分男女,成为出游的热门新选择。
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选择近来则出现一些新趋势: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受访者,选择享受私人订制服务的旅游的占比就越大。
家庭年收入越低的受访者,选择边做志愿者边旅游和边打工边旅游方式的占比则越大。
本次报告对90后人群样本也做了专门的分析,数据结果显示:90后偏爱自然风光多于名胜古迹,这个年龄段人群因为暂时还没有经济压力,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而且对自己亲身体验的旅游场景、评价和情感喜欢分享到自己的好友圈,边游边“晒”成为90后旅途中的主流行为。
与长一点的人喜欢成群结队旅游不同,超过半数的90后受访者选择自助游,并且喜欢独自旅游,与上一代的人比,90后更体现出“我的主张我做主”,是一个追求“真自由”和身心独立的新新人群。
从本次发布的数据报告结果来看,不管社会怎么变化,科技进步如何一年一个样,人性的进化很慢,千年难变,在旅游的最本质需求方面,在旅游行为和心理满足方面,亦是如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