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学旅行
“今天,我们来到国家博物馆,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同学们都感觉收获颇丰。”首师大附中学生李宏告诉记者。据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介绍,学校从2001年创设的校本课程博识课,转变老
“今天,我们来到国家博物馆,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同学们都感觉收获颇丰。”首师大附中学生李宏告诉记者。据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介绍,学校从2001年创设的校本课程博识课,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与20家博识资源单位签订协议,学生们可以在北京市内70多个场馆开展博识课活动。首师大附中的博识课形成十个主要板块,分为军事之旅、自然之旅、历史长河、民俗之旅、艺术之旅、收藏系列、名人故事、科技之旅、时代之旅等。
全面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这样的课程,在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玉泉小学等学校都有开展。海淀教科研院表示,希望通过研学旅行提高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让他们懂得,人需要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进而丰富人生阅历,形成整体的认识。
据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介绍,打造海淀区的研学旅行,首先要从课程建构,从大的课程观念来考虑,比如说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从不同的方面来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游学活动。
研学旅行有旅游的成分,有游玩的成分在里面。“我非常赞赏孩子在玩中学习,游玩也是一种学习。”吴颖惠说,“研学旅行要有游玩的内容,研学的线路与研学的课程分不开,有的线路就等同于课程。尤其要指出的是,研学需要基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上都在中小学校里完成了。在美国,一些夏令营是有固定营地的。目前,研学旅行在我国刚刚兴起,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仍然是与旅行社合作,走常规的旅行线路,没有教育线路。”
此外,吴颖惠特别强调研学导师的作用。老师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研学旅行要丰富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提高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他们去观察、去体验。
多校开展研学旅行效果斐然
在清华附中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方案中,线路选择,比如浙江线路、安徽线路、成都线路、宁夏线路,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比如说诗画江南、史尽蜀道,这说明了课程的内涵。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文化课程。
包括101中学在内的一些学校,在“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提出前,都在坚持类似的活动,有的学校叫做综合实践,有的学校叫做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叫做游学。无论叫什么名字,内容是一样的--把旅行与学习结合起来,这是海淀区研学旅行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特色。
吴颖惠表示,研学旅行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们放下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营造出不同的风土人情,孩子们在旅途中的见闻,包括洗衣做饭,集体住宿,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王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