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国消费者旅行蓝皮书

《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0)》在哪里发布?
2017年12月19日,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和蚂蜂窝旅行网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中国消费者旅行蓝皮书

《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0)》在哪里发布?

2017年12月19日,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和蚂蜂窝旅行网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会在京举行。

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了第十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7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8年发展预测》。

201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旅游系统奋发努力,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面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515”战略完美收官,“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走出了关键一步。

报告指出,2017年旅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持续优化,旅游经济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厕所革命和全域旅游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共识,旅游服务质量稳中有升,区域旅游均衡化趋势逐步显现,旅游在外交和港澳台事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预计,2017年全年我国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3万亿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都将超过10%,全面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

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

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17%和16.55%。

周末游、自驾游、都市游、乡村游、周边游等细分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2017年中秋、国庆超级假期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了11.9%和13.9%。

出境旅游市场增长稳定,入境市场增长近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全面恢复增长通道,全年国际旅游市场有望保持平稳发展。

...

欧洲“最强旅行车”,能让中国消费者买单吗

在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常态的当下,清明日本赏樱、端午普吉岛潜水、十一北欧漫步、春节三亚过冬,已经成为朋友圈里的固定节目。

不过,在出游方向选择上,过去一年,华东消费者周边游、国内长线游、出境游的人次占比分别为45%、25%、30%;华北消费者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32%、32%、36%;华中消费者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48%、36%、16%;华南消费者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42%、26%、32%;西南消费者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44%、32%、24%;西北消费者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58%、32%、10%;东北三个方向的出游人次占比分别为42%、44%、14%。

根据各大区域消费者出游方向人次占比的不同可以发现,短距离的周边游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对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更感兴趣,全国高铁路网日益完善与发达,也让相关区域消费者国内长线游更便捷。

此外,华北、华南、华东三地由于国际航线发达、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出境旅游热度更高。

从出境游目的地选择来看,全国各地消费者持类似的喜好,较为青睐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越南、英国、俄罗斯、新加坡、法国、柬埔寨等国家。

...

中国人跨境旅游消费和购物的原因是什么

对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家来讲,中国成为境外购物消费“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据了解,欧美和日本人均GDP达数万美元,新加坡人均GDP达8000美金,泰国达2000美金,而在国外购物中国人却排第一。

“要警惕出境旅游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去年9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超过入境旅游收入,中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整体沦为花汇产业。

报告中指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33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为4711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257亿美元,旅游业对内需的总贡献为6844亿元。

2004年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对内需贡献的一半。

...

如何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中,旅游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也让如何有效地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应和本地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联系在一起,还需加强立法、成立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进行宣传教育等。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理顺这三者关系,海南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旅游消费者保护的经济分析 2012年春节,三亚因为“宰客门”受到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

有位三亚籍的同学在面对自己家乡的诸多批评时说:“三亚的物价也是由外地游客哄抬起来的,自己哄抬起来的物价却还责备三亚的商人,有本事不要来三亚旅游”。

这个观点未免有偏激之处,但它也道出本地人的一点心声。

我们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拒绝外地游客是不可能的,但这也反映了一些问题,让我们考虑将保护旅游消费者和本地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联系在一起。

网上流传着一张三亚海鲜大排档的菜单:墨鱼8斤,单价298元;虾2斤,单价38元;山龟3.2斤,单价260元;锯缘青蚧6.5斤,单价360元;鸡腿螺5.5斤,单价95元;包子螺5.2斤,单价180元;军曹鱼9.5斤,单价280元;总计9746元。

吃顿海鲜花费近万,不管是谁都会觉得被宰。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物价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

一旦海南处于旅游旺季,物价会随着需求的增多而提高,此时,一般的商家都会提高单价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单价对利润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单价提高一点,利润会增加许多,比如价格从1块钱提高到1块1毛钱,消费者可能感觉不出,但实际上利润已是成倍的增长了。

可以说,旅游旺季海南物价提高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游客频频抱怨被宰,不合理的地方又在哪呢? 其实,高物价现象可能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旅游发展的规划、政府的管制、商家的道德与约束以及消费者自身的问题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终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定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

经济上,我国的人均GDP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落后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

这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矛盾与不稳定,法律的实施没有稳定健康的经济作为物质保障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想真正地建立并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必须要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完善旅游配套措施的同时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

同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2年春节期间的“宰客门”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对旅游发展规划的认识不足。

例如,三亚最佳的接客能力是多少?每年可能以什么样的比例增长?本地的住宿、餐饮、医疗等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承载这样的游客量,这些都直接地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如果没有很好地规划和管理,外地游客的骤然增多会导致客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甚至出现争抢公共资源的现象。

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大力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缓和因为游客的涌入造成物价提升、通货膨胀、本地居民收入相对下降的局面。

政府还可以增加对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加大对于旅游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等。

旅游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分析 我国旅游立法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旅游市场混乱而不规范,旅游消费者权益屡屡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从立法方面来说,我们应该着手制定《旅游法》或《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滞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消费者方面的规定可谓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空白。

在这个阶段,宰客事件频发的海南应该意识到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应树立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促进产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成立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协会等组织。

对于我国来说,旅游消费者并没有自发地为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而是一味地依靠政府,但这个问题政府也没有明确一个机构可以完全进行管理。

旅游、工商、物价等,好像哪个部门都可以管,结果到最后,哪个部门也没有管好。

对此,我们可以自发地组织相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组织,当然也需要一些机构来管理这些组织,甚至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进行约束。

从宣传教育方面来看,首先,要指导旅游消费者要有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具备起码的旅游知识,了解自己在旅游中应有哪些权益,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大力开展旅游普法宣传。

通过旅游普法宣传,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法制观念。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媒体以及旅游行业协会等等,均应当承担起宣传的责任。

总体来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不平等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足够说明了这点,旅游消费者更是异地消费、一次性消费,识别旅游服务的品质和维权的难度都大大增加。

据相关网络问卷调查,在发生的旅游纠纷中,没有投诉占43.33%,网上投诉占16.67%,电话投诉占26.67%,走访旅游质监部门的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