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西藏旅行服装搭配

作 者:黄俊生现居住地:江苏年 龄:62 岁喜欢西藏,喜欢蓝天白云下悠然宁静的气息,喜欢高山雪域带来身体撕裂般疼痛的快感,喜欢漫长岁月沉淀下的神秘气息,那一物一景,都流淌着令人欲

作 者:黄俊生

现居住地:江苏

年 龄:62 岁

喜欢西藏,喜欢蓝天白云下悠然宁静的气息,喜欢高山雪域带来身体撕裂般疼痛的快感,喜欢漫长岁月沉淀下的神秘气息,那一物一景,都流淌着令人欲泫的感动。

立于寥廓苍茫的天地之间,四周空旷得只剩风声,身体犹如一粒芥子在风中飘舞,那种欲与天地同朽的冲动,绝非穿梭于“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所能感悟。

经过半年筹划,我们的滇藏汽车越野之旅启程了。从黄海之滨出发,穿越浙、赣、湘、贵、滇,进入神秘天域。人生在世,总要让灵与肉一起,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回。

我们从云南德钦县梅里雪山进藏,到左贡县、洛隆县、边坝县、比如县,每天开车 10 小时以上,而每天的行程却只有两三百公里。可想而知,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进藏的路程竟是这么艰难,这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当然,我们在艰难跋涉的同时,也一路收割藏于“深闺”的绝色美景:千年盐井、邦达草原、雪豹谷、姐曲,原生态的藏地农牧田园风光,貌若天仙的昌都藏家姑娘……我们不禁庆幸这些意外的收获。

然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颠簸的公路上修路工劳作的身影。这样的风景,一路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邦达镇进入西藏 S303 公路后,颠覆了我们对公路的概念。所谓的公路不过是修路的工地,我们都被颠簸得腑脏离位。到驻地后大家都不想吃饭,一点儿都不饿,路上的灰尘已经吃饱了,汽车也换了“新装”。然而,无论是海拔 3000 米还是 5000 米的公路,那修路工的身影都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在前往邦达草原的路上,一辆铲车碾翻一块大石块,横在了路面。我们的车正好经过,一位工人赶忙过来帮我们把石块移到路边,我们打开车窗向他表示感谢,这位憨厚的汉子手足无措地笑了,展开笑容的一刹那美得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

洛隆县到边坝县的路白天封路,夜晚放行。在一家餐馆,一位手臂上有刺青的修路工指点我们从老 S303 公路绕行。这位微醺的四川汉子把啤酒杯往桌子一顿,豪气地说:“我来这里修路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刚来的时候哪里有路啊,翻一个山头到洛隆,从早晨直到晚上才到,还小轿车、越野车呢,见到康拜因就不错了!我亲眼看着这里的公路一条条修起来,别看现在路况不太好,再过两年,你就放开胆子开车吧!”

这话,听得我心里热热的。人性本善,尤其是在这片至纯、至净的土地上。

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在修路工的身影中,身着鲜艳藏袍的姑娘所占比例很大。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左右盘旋、上下起伏,车头一拐,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一帮藏族女修路工挥锹的身影。雪域高原的太阳很热辣,紫外线很强,这些修路女工头戴藏帽,脸遮面罩,露在面罩外的双眼秀美,眼神清亮。女孩,天生爱美。这些藏族女孩,即便是在劳作,也要穿着鲜艳的藏族服装上班,服装整洁,服饰搭配应有尽有。这一路似乎是个出美女的好地方,个个身材苗条,脸庞清秀,鼻梁挺削,这样婀娜的风景本该出现在舞台上、荧屏里,如今却出现在灰尘满天的工地上,多少让人心生怜惜,也更感谢这些藏族女孩默默无闻的付出。

当我们的车穿过海拔 5000 米的夏嘎拉山垭口后,车头连续拐了几个弯,一个画面猛地撞了一下我的胸口。只见路牙外悬崖边,安静地坐着两位身穿绿色荧光背心的修路工,显然这是一对恋人,男孩的腿挂在悬崖外,女孩依偎在男孩左边,头靠在男孩肩膀上,一头乌黑的长发从安全帽里垂下来,流泻到腰间,盖住了男孩揽她的手臂。已是收工时分,太阳也快回家了,正奋力地在这对恋人对面的山头涂抹最后的色彩。我看不到他们脸上的表情,但我可以想象,那英俊与秀美的脸一定与他们的心灵一样,很恬静!

我们的车速较快,一下子从他俩身后擦过,我连照相机都没来得及打开就远去了。但这惊鸿一瞥却在我眼睛里定格,眼眶热辣辣的。我忽然明白,在这挑战身体极限的高原上,在这颠簸的西藏 S303 公路上,到处都有着别样的风景。这风景呈现在弯腰搬石头的动作里,呈现在叙述大山筑路史的豪情里,呈现在公路上起舞的曼妙身姿里,呈现在依偎在夕阳下的剪影里。这一个个流动的身影,才是西藏 S303 公路上最美的别样风景!

本文章取自《岁月与旅行》--中国首部中老年旅途与人生故事丛书,点击下方链接购买,一起来感受、聆听中老年朋友的旅行生活与人生感悟

路在脚下,心在路上。

即便昨天的旅程已成为心中的符点,

但旅行中留下的美好回忆,

却总让我们不时回味在心间。

旅行里慢慢知味,岁月里渐渐沉香。

每一段美好旅程和精彩人生,都值得被岁月珍藏。

如果您也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

欢迎向我们投稿

入选故事除了可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还有机会入选我们《岁月与旅行》系列丛书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