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一株植物的奇妙旅行
我是在一个微凉的清晨来到这家独立咖啡馆,开始为期三天的兼职。对于一个不会做咖啡也不懂得如何品咖啡(去星巴克地方只会点佐料颇多的星冰乐以及偶尔喝美式提神)的小白来说,好奇
我是在一个微凉的清晨来到这家独立咖啡馆,开始为期三天的兼职。对于一个不会做咖啡也不懂得如何品咖啡(去星巴克地方只会点佐料颇多的星冰乐以及偶尔喝美式提神)的小白来说,好奇和新颖大概是最内核的驱动力。至于打杂和招揽客人,则是带着“洗杯子扫地还将就”的莫名底气。到处走动走动总是好的,趁着朋友新咖啡店开业,就厚着脸皮举手报道。
咖啡店坐落于新南门一个老社区里。穿过美食云集的致民路,右转进入一条狭长的小路,伴随着悠扬的萨克斯声、钢琴声(川音亦在附近),兀地看得一家纯白店面泛着暖光,一眼望去,横着一排都是宠物店老式美容美发店,无一不彰显着浓郁的社区在地气息。
店内是极简风格的设计。通透的吊灯悬挂于吧台上方,射灯映照着浅灰色的等客区沙发,偌大的logo画在入口正前方墙壁——一只北极熊驼着一座冰山奋力游泳。吧台是店主自己拼接的黑白瓷砖,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类咖啡豆和产区风味介绍小卡片,还有一罐自制的手工巧克力。
日本香彩堂线香淡淡氤氲着芬芳,和着咖啡豆的香气,在清晨的三月共舞了一曲欢快圆舞曲。店选音乐随着不同时间段有所变化,意式咖啡机、单品豆拼配豆磨豆机整齐地摆放在另一侧,透过窗户,室外自然光倾斜而出,照得角落一株绿竹更显雅致。
店里的菜单很有意思。没有寻常的拿铁、卡布奇诺和焦糖玛奇朵,也没有星爸爸的花式饮品,一切以最简单的类别进行区分。轻声几句询问了解口味习惯后,店主总能给你推荐最合适的饮品。
从浓缩说起,分为Daily espresso日常浓缩、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店内的日常浓缩选择的是拼配豆(Blend 混合产区, 烘焙较深,偏苦,有坚果味,来自于Brazil,Guatemala,Sidamo,Colombia不同原产地。)SOE则选择单品豆(Hambella罕贝拉, 烘焙浅一点,偏风味和果酸味,位于埃塞最大的咖啡产区GUJI,Sidamo。)
相同杯份下烘焙深浅和咖啡苦味关系:
烘焙浅 | 咖啡豆硬难以萃取 | 不太苦 |
烘焙深 | 咖啡豆容易萃取 |
单品豆和拼配豆区别在于:单品豆子的质量比普通拼配的要高,而且对烘焙和萃取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SOE的咖啡价格会比拼配的价格贵些。处理比较精细一点。
当然还有牛奶咖啡。其实就是一切牛奶和浓缩咖啡比兑饮品的统称,有原味以及巧克力、焦糖、香草四种口味,可以做出漂亮的拉花。
至于Americano 则是大家很熟悉的美式咖啡,还有American drip美式滴滤和手冲(hand drip)可供选择,喜欢这两种咖啡做法的顾客可以尽情品尝。店里的手冲咖啡使用的是三款品质上乘的单品豆(Elida巴拿马\Drima Zede烛芒\Kenya肯尼亚),会根据各产区咖啡豆测试结果进行随时更换。
咖啡豆是广受欢迎的植物果实,其食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将整颗果实 ( Coffee Cherry ) 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其后他们将磨碎的咖啡豆与动物的脂肪混合,来当成长途旅行的体力补充剂,一直到约公元 1,000 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拿来在滚水中煮沸成为芳香的饮料。
豆子中带有的不同芳香,不同产区和处理法呈现的豆子口感千变万化:“从柑橘茉莉花香气的耶加雪啡一直到草药,木本味道的曼特宁,日晒处理法狂野的酵素系味道等等。”世界的咖啡带(coffee belt)主要生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赤道地带,原产国的海拔、气候都会对咖啡风味产生巨大的影响。
按照产区划分,中南美洲带有坚果和香料风味;非洲有丰富花香果香;亚洲则有泥土和草药香料味。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提升和烘焙手艺的日益精进,咖啡豆的芳香气味更具有全球性:无论是浓郁而醇厚的,狂野而甜美的,还是清脆而活泼的,可能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大陆,经过曲曲折折的航线运输来到你身边。
除了咖啡,店里还有热巧克力和茶可供选择。热巧克力经过现场熬煮三次后味道更加醇厚,有原味、爆谷米(类似脆香米的佐料洒在上面)还有肉桂味三种口味可供选择。
三款茶的名字都十分娇憨。金骏眉是一种名贵的红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冲泡后茶色呈现琥珀色,具有着淡淡的甘甜蜜香。十三娘则是大红袍,添加了陈皮加肉桂;冬日伯爵是冬季限定,是基底为白茶,添加了佛手柑和柠檬的伯爵茶。
晶莹剔透的茶皿盛放着一汪如春水般的茶水,坐在店外,晒着暖阳感受着春风拂面,忽来想起王昌龄诗中景象: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概是寒冬万物俱静的心境不在,自然有些许季节更替的伤逝感。
关于“Amos”
成都独立咖啡馆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开门营业,或走ins网红风,或走萌宠可爱风,人们乐于给自己偏好分类,市场则拼命迎合大多数人口味。想要特立独行又怕沦为自说自话,好在坚持自我总不是坏事,在既定的受众群体中提高粘性,和拍拍照饮完即走的昙花一现,用心做事的咖啡师们情愿选择前者,甚至希望不那么火一点——每一杯的品控就可以做得很好,让唇齿间的品尝变成一种预料中的期待。
那应该怎样描述Aoms的定位呢?从菜单中可见一斑,其实正墙的logo也已告知了答案——大海无澜,背负冰山前行,任重道远。实属谨慎的劝告!
初中时开咖啡馆的梦想如今照进现实,兼顾“咖啡师“加“咖啡馆店主”的双重身份,让两位店主更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早上8点开门营业,晚上6点打烊,是为了避免顾客晚上摄入过多咖啡因不利于睡眠。女店主不喝茶不喝酒也不饮咖啡,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味蕾的挑剔程度,对于咖啡的专一研究和探索是重复日常,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和她低调内敛性格极为相似。在新派连锁茶的冲击下,与其将热切的目光投向炒作和营销,不如思索眼下如何研磨好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毕竟恳学之人从不自夸自耀,沾沾自喜。
就是这样,被香气环绕似水流年的日常。如果说Amos是圣经旧约中先知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任重而道远的人“,那么也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笔下或富有戏剧性,或幽暗平淡的生活。正如阿摩司·奥兹善于探讨的人与人之间不确定性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孩子,朋友和敌人。小小咖啡馆迎来送往,导演、咖啡师、纹身师、民宿店老板……社区金毛在门外来回踱步,几只麻雀忽而停在台阶前。人们在这里思索精神本质,也高谈阔论搭建暂时性联系。无数人走进来,于丝滑香气中碰撞着奇妙火花。
“音乐、话剧、诗词和舞蹈,糅合生命千样好。”咖啡也不例外,这里是市民意识觉醒的小小公共空间,也是海纳百川的心灵归宿,更是五彩斑斓的生命地图。即便成都尚未如同韩国首尔、奥地利维也纳、美国西雅图——当然更不用说绝妙的咖啡之城墨尔本那样,咖啡成为城市气质之源,但不经意间,人们的社交场景从老派茶馆迁移到窗明几净的咖啡屋,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被逐渐建构。或许咖啡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饮品供需
本身,amos的咖啡场景带着独特的性格和多元的意义赋予,就这样走进成都这座慵懒的城市深处。
(ps:头条排版太痛苦了,我选择go die)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