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我们爱旅行小姐的旅行

看完电影《伯德小姐》,我想我大概终于可以解释什么是接受理论中的“理想接受者”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几乎就是我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也许会让人难以接受,但自尊和虚

看完电影《伯德小姐》,我想我大概终于可以解释什么是接受理论中的“理想接受者”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几乎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说出来也许会让人难以接受,但自尊和虚荣很多时候都只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好面子,所以喜欢大排场、傍名牌、开豪车一样。

影片一开始,伯德小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觉得我像是从萨克拉门托来的吗?”问这句话的时候她和妈妈可能正在旅行,显而易见,她对自己来自于加州的这个小地方有着深深的芥蒂。然而,她对自己现有生活的不满还远不止于无法选择的出生地,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让她不满的还有:经济条件,就读的学校,自己的数学成绩,长相,甚至是父母帮她起的名字。她不喜欢Christine这个寻常的女孩名,她称呼自己为Lady Bird,因为Lady是对上流社会妇女的尊称,而Bird自由自在。她永远都在与身边的人暗暗较劲,可依旧样样落在别人后面。选了矮胖的女孩Juile作为她的挚友,想要以此获得一些精神上的优越感。然而当她发现Julie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个开敞篷车的准备娶她妈妈的叔叔,唱歌比自己好听,数学成绩还那么优秀,她心里那一点小小的安慰也坍塌了。

好在她很快找到了又英俊又富有的男友Danny,这让她觉得自己多少扳回一局。可是后来,当她发现Danny其实是个gay而自己只是个被欺骗的傻瓜时,她和Julie暗暗较劲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这时候,她渴望和更酷的人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她是个很渣朋友,只是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个一无是处的loser。

有的人天资一般,但上帝却给了他们比常人更强的自尊心和更大的虚荣心。他可能会被后者牵着鼻子走,而对前者选择性地视而不见。这就是伯德小姐,当她奋不顾身地投进那些所谓的“酷”朋友的怀抱,随后又遍体鳞伤地醒悟过来,时间已经晚了。她不得不和自己真正的好朋友匆匆道了别,和自己爱在心底口难开的父母道了别,独自一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为毕业舞会挑选礼服的那场戏中,伯德小姐隔着更衣室的门问她的妈妈:“你喜欢我吗?”

妈妈说:“我当然爱你。”

“可是你喜欢我吗?”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是天经地义别无选择的,可喜欢不一样,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就好比问父母:如果你有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我做你的孩子吗?

在另一场戏中,修女找伯德小姐来自己办公室谈话,她告诉她从她的大学论文中读出,她显然很爱萨克拉门托。伯德小姐显得非常无所谓,她耸耸肩,表示自己只是有关注萨克拉门托而已。修女反问:“你不觉得是一回事吗?爱和关注?”

很奇怪,在一个处处充满了自己印记的地方,我们厌恶那个地方,厌恶自己的印记,觉得那是耻辱,迫不及地想要逃离。然而真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异乡,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印记,我们又开始拼命地想要抓住那一丝熟悉,一丝安稳,一丝确定。就像在纽约的伯德小姐告诉别人:“我的名字是Christine,我来自萨克拉门托……”我们信上帝吗?我们用上帝分配给我们的父母起的名字称呼彼此,我们出生在上帝分配给我们的城市,我们就是上帝分配给我们最好的版本,你说我们信不信上帝?

然而纵使是这样,我们仍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实现,但这不代表我们不爱我们与生俱来的一切。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情绪化,可能会怨天尤人而因此伤害到深爱的人,希望你们能原谅我,因为虽然你们的爱对我很重要,但那不是我的一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