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摩托车旅行视频
因为父亲曾经在藏北做过石油勘探,西藏对于东方物探员工郭峰来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17年,他终于完成了一直想做的事情--骑摩托车去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策划 |刘伟文图 |魏
因为父亲曾经在藏北做过石油勘探,西藏对于东方物探员工郭峰来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17年,他终于完成了一直想做的事情--骑摩托车去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
策划 |刘伟
文图 |魏志红谭晔王凤嘉
编辑 |欧阳杏波
子承父业
1995年的那个春天,河北霸州原物探地调四处的小车队广场上,原物探局首批进藏的2254队将士整装出发的一幕,给当时只有15岁的郭峰留下了深刻记忆。在他眼里,西藏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去搞石油勘探又是怎样一种场面?
自从父亲从羌塘盆地凯旋,郭峰就总爱缠着父亲讲他们在藏北勘探的故事。从点点滴滴的细节里,他深深地了解了父辈们奋战高原的奉献与艰辛。从父亲拍摄的工作照片里,他看到的西藏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只有天是蓝的,然后全是无人区,很荒凉。后来,一部《挺进藏北》的专题片,让他对父辈们当年发扬“五个特别能”精神,勇闯藏北无人区的壮举,更是从由衷敬佩到心生向往。

可以说,郭峰是听着父母讲勘探故事长大的。郭峰的母亲刘莉梅曾是中国第一支女子地震队2254队的一名汽车驾驶员。他记得母亲说起她20多岁那会儿,每年冬天开着大车到山西拉煤。曾经在十八盘的半山腰遇到车爆胎,但是她一点也不恐惧,下了车,把前后轮胎用石头一掩,撬胎棒一支,胳膊用力一背,就把轮胎扒下来了。
也许就是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郭峰也养成了能吃苦、不服输的个性。1998年,郭峰参加工作也被分配到了地震队。更巧的是,也分在了2254队。一个施工期下来,时任2254队队长的王新庆对郭峰的父亲说:“这小子脏活累活抢着干,能吃苦,有拼劲。”

有一年临近春节,郭峰他们队到山西出工,需要尽快办理许可证。而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出差了,接着就赶上春节放假,郭峰辗转打听到人家的住址,多次寻访,甚至被小区保安认为是窃贼。最终工作人员被他的执着打动,冒雪带他去办了手续。
如今,郭峰在野外地震队工作20个年头了。工作之余,摩托车骑行成为他最大的爱好。每每听到父亲讲起藏北勘探那些事,郭峰就萌生骑行去西藏的冲动。他说,自己就想去试试,体验一下父亲当年的苦,也证明一下自己,不留遗憾。
一路向西
2017年5月初的一个早晨,项目结束休整在家的郭峰,在父母和妻女的支持下,骑上自己心爱的摩托,按照早已计划好的西行路线,向着梦想中蓝天白云的藏北进发。
郭峰说,一路走来是旅行,更是一场修行。只要持之以恒,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从保定出发,经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再到新疆、青海、西藏等8个省区,历经19天,跑了9000多公里。骑行途中经历苦辣酸甜,个中滋味令他至今难忘。
骑行第三天,到甘肃境内312国道时,遇到了一大段在修路,又是搓板路又是砂石路,而且刚下完雨,路上特别泥泞。摩托车加上行李三四百公斤重,郭峰的双手紧紧地把着车把,不停校正平衡。100多公里的路,摔倒了,爬起来再走,颠得他浑身跟散架了一样,疲惫不堪,出门时的美好荡然无存。4个多小时,像是过了4天,但是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既然出来了,就是要坚持。
看到“石油摇篮,铁人故乡”的宣传牌时,郭峰立马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骑到沙漠公路的边缘时,“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标语让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郭峰说:“骑行路上,每当看到熟悉的磕头机、大钻,还有醒目的宝石花标志,回想起父辈们找油的故事,便感觉不虚此行。作为一名中国石油的员工,追寻石油人勘探的足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骑行很累。让郭峰最痛苦的是进入新疆后,骑行的快乐与激情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疲乏和劳累。虽然是5月,气温也非常高,特别干燥、炎热。而且,新疆道路都是一条直线,长时间骑行,感觉非常累。郭峰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打盹,那样会很危险,尤其是自己一个人。困了,他就把车停到路旁的安全地带,脑袋一蒙,打个盹继续出发。
一人的骑行,郭峰却没有感到孤独。一路上,经过的大货车司机会向他鸣笛致意。偶遇的自行车骑友,会向他友好地呼喊。加油站的新疆小伙知道他是从河北过来的,不禁竖了大拇指,并主动与他合影,请他吃饭。郭峰拒绝了他的好意,因为吃完饭骑行会犯困。为了保证每天的行程,他中午基本是不吃饭的,到晚上才会踏踏实实地吃上一顿。
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骑行的第6天,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天山雪景,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盛情邀请他到库尔勒停留一下。郭峰按照位置信息,来到同事家的小区门口。见到同事拿着冰镇西瓜和冰镇椰汁站在那里,郭峰特别感动。晚上,郭峰与库尔勒的朋友们一起吃新疆特产,吃馕包肉,喝大乌苏,像回家了一样惬意。
挺进藏北
在顽强的意志支撑下,郭峰骑着摩托车穿越了天山大峡谷。在油城库尔勒短暂停留后直奔喀什,独自一个人骑车横穿南疆,一路经过青海进入西藏。
越向西行,海拔越高,路况越不好,人烟越稀少。早上,从青海花土沟出发没多久,郭峰发现车轮胎没气了。简单地补救打气,他继续往前走。100多公里后,他又发现轮胎胎压瞬间掉到了零点几。他看看手表已经下午一点,出来多半天了,距离下一站格尔木还有300多公里。没有路人,没有救援,难道西藏之行就此夭折了?他想告诉自己绝不能放弃!他沉了沉气,经过短暂的休息后继续出发。
他一定要走到西藏,与父亲一样在布达拉宫前拍一张照片。一路上,郭峰不停地通过塞胶条暂时修补轮胎。他坚信,无论路途多艰难,只要不退缩就一定能够达到。5个小时后,他终于到达了格尔木。郭峰把轮胎修好,保养了一下摩托车。他自己也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因为第二天就要踏入魂牵梦萦的西藏。
每过一个地方,郭峰会停下来发朋友圈,每次都是父亲第一个评论与点赞,这更给了他前进的动力。可可西里、五道梁、沱沱河、安多……“这地方我去过”“这个地方我曾住过”,虽然记忆不如以前了,但对于在藏北父亲却印象深刻。郭峰记得父亲说过,他们当年工作的地方到过海拔6100米,平均海拔至少4000米。青藏高原氧气十分稀薄,从平原到这里正常行走已非常吃力。更别说搭建营地和从事放线、钻井、放炮等重体力劳动。然而,父辈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勘探环境下,圆满地完成了藏北羌塘盆地的勘探任务。
50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标志碑时,郭峰特意请路人帮助拍了一张照片。他想给父亲看看,也想跟父亲以前的照片对比一下。到那曲的时候,郭峰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父亲说,那曲是他们当年西藏勘探时候的指挥部。听着父亲的讲述,郭峰也特别有感觉。已经到那曲了,距离他的目的地拉萨越来越近。父亲嘱咐他一定注意保暖,千万不要感冒。可是,偏偏不随人愿,因为白天淋了雨,当晚在那曲住宿时郭峰开始感到头疼,一照镜子才发现,脸也是肿的。他感觉四肢无力,浑身发冷。在海拔4000米的那曲,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作高原反应。他告诫自己坚持一下,整个一晚上,不停地烧水、喝水,终于在第二天早晨恢复了状态。

骑行第19天,郭峰终于站在布达拉宫前无比自豪的照了一张相,并立刻发了朋友圈,很快就看到了父亲的点赞和评语:“峰儿,你真棒!我为你骄傲!”顿时,郭峰的眼睛湿润了。他感觉一切辛苦都值了,因为他战胜了自己,实现了梦想。
郭峰说,十多天的骑行中,他感觉自己一直在跟父亲对话。他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以父亲为骄傲。
原文刊发于《中国石油报》2018年2月2日第5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