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走得太快,会不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会不会忽略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走得太快,会不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会不会忽略身边美丽的风景?会不会匆忙中遗失了美好的东西?

——白岩松

中国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是我们的教育本身实力不够?还是说我们的孩子能力不够?

不,问题的根源不在改革和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是灵魂!简单点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过一句令我很敬佩的话: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确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小钢很聪明,小时候就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他的爸爸妈妈是农民,一辈子种地,收获了这个金元宝一样的孩子,自然是全力培养,不惜花所有的积蓄送他去学习。小钢很争气,琴棋书画精通,学习成绩也不错,考上重点高中,还以市文科状元身份考进了外交学院,后来进了中央电视台,还到美国耶鲁大学作交流学习......

小钢的父母当然感到脸上有光了,逢人便说孩子有出息,亲朋好友自然也是送上赞誉、恭维......直到两年后,传来消息:小钢卷入贪污腐败案被抓!(没错,小钢的全名芮成钢!)

父母亲这个时候老泪纵横:“好好的孩子咋就成这样了?!”

看看小钢的成长之路:在父母的包办下,琴棋书画精通,成长为“全才”,考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做学霸,为的就是让爸妈脸上有光,让自己可以活在大家的赞誉中......这不正是当下诸多家长培养孩子时走的普遍模式吗?

结果是——中国孩子被普遍定义为“缺乏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偏弱,交际能力太差”,当我们认为是很优秀的孩子走出国门时,差距立见!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却成这样了,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柏拉图说过: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

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教育的目的是“在推动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核心是为丰盈自己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的心灵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那么研学旅行在对学生认识学习的道路上又有什么帮助呢?

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说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我非常认同。她每年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对她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对学生建立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思想大师蒙田提倡:“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是的,我们现在做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同学们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却忘记了教育的主流价值,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自己的内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灵魂深处具备了博爱、善良、智慧,那么即使以后他(她)在才华、技术等层面稍差一点,他(她)的人生也一样会很圆满。这是全世界尽知的普世价值,可是很多家长都忘记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