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儿童的小故事

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活动都是学生们期待的时刻,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每每结束的时候都是恋恋不舍。在研学的路上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或感动、或欣喜,然而不管什么样的故事都

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活动都是学生们期待的时刻,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每每结束的时候都是恋恋不舍。在研学的路上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或感动、或欣喜,然而不管什么样的故事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契机。以下的两个小故事就发生在研学活动中......

1

发生在“头顶上”的故事

这是南京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的行程很紧凑,大家要在参观完南京中山陵后出发去火车站。

就在大家匆匆回停车场的路上,有一个小商贩出现在我们队伍旁边,兜售一种头饰。这种头饰种类繁多,很多同学已经在自由活动时间购买了并且戴在头上,这也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个时候就有几个之前没有买的同学开始询问价格,老师考虑到时间的原因,便阻止了这种行为。

可是问题出现了,这位小商贩听到老师的要求,有点不太高兴,说老师管得多,还指着前边的同学说,“前边有的学生已经买了,这些为何不能买?老师怎么可以这样不公平......”老师感觉有些尴尬,不知该怎么解释。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我抬头突然看到队尾的个名叫苏祖泰的男生将这个头饰摘了下来,慢慢地大家都将这个头饰摘下来了,瞬间小贩不知该说些什么,于是他悖悻地走开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是在我的心里却荡起了一些涟漪。我突然觉得他们很聪明,我也非常感动。当时我就想回来后,我一定要把这个瞬间的感动分享给更多的同学。

我们的研学活动圆满结东。在回来分享研学中的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一个地分享着令他们感动的故事,我也加入其中。当我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的时候,更多的同学参与了进来,他们说是苏祖泰带头把这个摘了下来的,于是大家就纷纷效仿都摘了下来。有的同学们说他很聪明,有的同学说他找到了一个很棒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有的同学说他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等等。

我觉得是时候问问当事人的想法了。这位同学说听到了那个小贩和老师的对话,感觉老师需要帮助,就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化解一下,当然要帮助自己的老师了。其他的同学都为他鼓掌,而我感动于他没有把我当“外人”,便对他们说:“原来一直以为是老师保护学生,现在看来你们也有自己的方式来保护着老师,我真的很感动。”他还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着,大家从这个故事开始,说到了研学活动中的一些“挺身而出”的行为。班长王萱说当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时候,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或者说懒得想别的办法来解决,但是有的同学就选择“站出来”,比如我们班吴桐在看到有小朋友在草从里乱扔东西的时候,就没有选择默不作声,而是善意提醒小朋友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要乱扔垃圾......

所有这些故事都来自于学生们的观察,我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一定要把这么好的教育素材进行总结:

第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沟通,有的时候一个小动作就可以解决一个难题,所以我们平时不能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法,我们不能惧怕困难。总之,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等待。

第二,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是对的事情就应该敢于做到,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的人,也才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班级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如此。当然作为老师也有义务提醒他们未成年人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也是为何需要尝试多种方法的原因。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体验,在感悟,自然也是他们在成长。

而我的收获也很多,

首先研学活动给大家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新情境,让学生和老师能更加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第二,这些“小事”也提醒我,教育的契机就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

第三,老师也要多反思,并将这些小故事记录下来,这对教师的成长才是最宝贵的。

2

志愿讲解员养成记

在研学过程中,班级文化也会不露痕迹地影响到每一个人。从高中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希望在班级营造出一种踏实认真、团结友爱的氛围。

这次南京游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从更细微的部分了解南京的历史建筑,所以在第三天下午瞻园这个相对不算太大的景点里,年级的老师们设计了博物馆解说这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想做好,需要踏实认真地进行研学准备,并且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一定难度,需要团队一起完成。在我意识到这项活动的价值后,我便走进了班级教室。

由于离出发仅剩两天时间,绝大部分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课题,老师也都给予了一些指导。只有一组还没有确定下来研究题目,于是我就试探地问这组同学是否愿意参加这个活动,结果很直接一一她们不愿意。

当我问到原因的时候,她们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不但要背大量的东西,还要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讲解,她们觉得难度太大了。其实根据我的观察,这几位同学不是能力达不到,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做过,怕自己出行的轻松心情背负上一丝艰苦的成分。所以我便更希望她们能挑战一下自己,我幻想着她们都自信地站在台前进行专业的讲解......我突然发现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过了一会儿,我又找到她们,她们仍然为课题不合格而闷闷不乐。指导老师说她们的课题太大了,根本无法着手,她们也想做好,但是一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内容。我于是先询问了一下她们的课题,她们感兴趣的正是一些建筑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我立刻就说,“这不就是咱们说的博物馆讲解词嘛!你们査资料不就是这个吗?”她们们疑惑地看着我。我紧接着开始分析她们现在的情形。

1.南京的建筑正好是她们想要了解的,而且她们对这个园林的设计也比较感兴趣;

2.虽然解说词很多,但是她们组人也多,一共5个人,园子不大,她们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任务还是不太多的,而且讲解和背通不一样,她们要讲故事,不需要生硬地背诵每一个词,这样任务没有那么难;

3.也是最有利的一点,她们的指导老师周枕戈老师就是首博的义务讲解员,能够给她们最直接最专业的指导,这正是别的组所不具备的条件。

说完这些,我能看到她们眼里的亮光,有一个叫陈思瑶的同学首先表态:“老师,我愿意参加,我想试试。”剩下的同学也都觉得那么大家一起吧!就这样,她们开始了真正的研学前的准备。在研学的前两天中,我看到别的同学在车上休息,她们在背词;晚上回酒店,大家都在体息放松,他们在抓紧时间背诵,互相提词,互相纠正错误。时不时的,她们还找到指导老师请教一下手势和神态。我感到了她们的压力,但是也为她们的努力而欣慰。

很快就到了研学第三天的下午,她们在车就问能不能一下车就直奔景点,她们需要10分钟的准备时间,我真没想到她们会安排得这么好。大概10分钟后,我带着一群年级的同学,开始听讲解员给我们讲故事。同学们带着惊讶的表情认真地倾听。张佳宁和宋雅慧是最早出场,从开始的紧张,不敢抬头,认真背词的状态转变为自如自信的讲解,陈思瑶和马铭洋渐渐地在讲解时还添加了手势.非常自然;当然也有意外,马铭洋准备的部分到了现场却发现在维修,无法靠近,她只能临时将两部分的讲解合二为一,还要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删减。不过最终的解说活动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取得很好的效果。她们自己也很开心。

研学总结会上,她们这一组提到了自己如何从专业网站上査找解说词,如何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认真准备,又如何紧张的踩点等待大家的到来,以及在讲解结束后如何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回到北京。

所有这些,都让其他的同学听得入神,作为最后总结的我,只是告诉她们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她们需要合理地进行规划并且踏实认真地做好,只有真正付出了努力才能体会到收获和快乐,而且大家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正是我想教给她们的,而这些鲜活的事例更加有说服力,这不就是研学的目的吗?

当然我也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有时候就是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合理规划,适时指点;最重要的是,要能抓住点滴小事促进班级文化建设,这是核心工作之一。我的理想中的班级的样子就是大家在这个班级“大家庭”中步一步走向成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