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一个人静静的旅行散文

□富晓春收到周实先生的书,是在午睡后初醒的时候,阳台上的几株一串红正开得迅猛、鲜艳。我拆开快递包装,《我的心思》一下子吸引住我。乳白色的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干净利落。在这

□富晓春

收到周实先生的书,是在午睡后初醒的时候,阳台上的几株一串红正开得迅猛、鲜艳。我拆开快递包装,《我的心思》一下子吸引住我。乳白色的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干净利落。在这个自媒体横行的年代,读书也要讲缘分,有时随手一放便成了书架上的藏书,有缘无分。见到这本书,我怎么也放不下,丢下手头的事,一口气读完了它。

对于周实先生虽未见真人,却似久别的故人,话有些投机。之前,我在报刊上读过他的文章,以为是个老先生,没想到他算不上老,他只是写《老先生》的人。这本书的扉页,有一帧他的黑白照片,眉宇间洋溢着一种智慧的力量,镜片后面透着思虑的浅笑,有点不怀好意。

正是夏日最热的时候,像火球一样燃烧的太阳烙在空调房窗外碧蓝而清澈的天空上。我斜躺在书房的椅子上捧读这本书,一双光脚丫肆无忌惮地横放在茶几上,心里静静地淌过一股涓涓清流。周先生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用毛笔题赠“晓春兄一笑”,可我却难得一笑,愈读愈发心情沉重;手边随意丢弃的一支红笔,在书上划出了一道道粗重的红杠杠。

读书是一个人呆在家的旅行,每读一本书,都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出游。每一本书都是风景,而且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我喜欢读书,喜欢在书里旅行,喜欢行走在我自己的风景里。

这是一本随便翻翻翻不了的书,作者用最浅显的语言,讲出了最深奥的思想。他将隐藏内心深处的心思,美好的,丑陋的,琐碎的,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你。用他的写作,你的阅读,窥视人类的心思。你的心思,我的心思,他的心思,全人类的心思。那些道理,那些思想,之前有人说过;先哲说过,智者说过,你我也说过。从此以后,别再说了,似乎全在这本书里了。这是一部个人或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灵史。

作者写这本书时,笔底如河流奔腾,一泻千里。他说,有那么几个月,他像是得了病,发了疯,“胡言乱语”在他的脑子里“窜动”,似乎要撞破他的“颅壁”。他每天写一段或几段,做不了其他任何事,因为他的心思总在那里。我最佩服的是他用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琐事,写出人生的感悟,人生的大道理。他说,大道理就在日常的小事中。他从小写到大,从生写到死,从现在写到未来,写了200个章节。没有过程,没有主旨,没有顺序,像是一个无意识的人在梦呓。“用我选择的语言表达我的活的感受”,“用我组织的词句显示我的独立存在”。

有几个章节有点悲观,但我特喜欢。年轻时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好心的邻家大妈偷偷将我读的书藏匿起来。悲观情绪是某些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很美。美国畅销书作家丽莎·克莱帕丝说过,我喜欢悲观的人,他们时常为你备好船上的救生衣。在她看来,悲观是一种向上力。

每次出差,我都习惯带上一本书在旅途中阅读。我正在考虑带什么书呢,刚好李天扬的新著《河畔杂写》到了。我毫不犹豫将它塞进了身边的拉杆箱。在异地他乡的几天,台面上的光鲜与喧嚣,似乎与我无关。我随时随地都在享受我的阅读。

书的内容有点庞杂,长短不一,分为“访人”“论事”“讽世”“说书”,共计50余篇,难怪作者在跋中自谦为“杂乱的长短文”。作者天扬兄是媒体人,在报社负责评论工作,他“对前辈文人的行止颇感兴趣”,算是从“文化堆”出来的人。

他在书中一篇《应该读读张中行》的文中,谈到著文格调之高下,认为标准有三:一是文字,二是识见,三是情趣。天扬兄的文字、识见、情趣,均属上乘。我想,他写的这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书中写到了众多人物,有我敬仰的“学问之根在上海”的国学大家饶宗颐,有躲在“念楼”做学问剃头才下楼的散文大家钟叔河,有喜欢请客吃饭被人称作忙人好人妙人的大画家谢春彦,还有字正腔圆画作拍出天价的崔如琢,以及笑得灿若春天的考古学家樊锦诗等。平日仰视的名家大腕,这几天都从书页中走下来;他们就像久违的老朋友,簇拥着我,谦让着我,陪伴于我左右。

在这里,我还见到了熟悉的两位故去的师友,著名老报人张林岚先生与赵超老的小女儿刘芭姐。他们远行,走了,我以为再也不能相见,再也不能与他们一起讨论赵超老,一起笑话老人家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细节的笨拙与窘相了。感谢天扬兄营造了这么一个绝好的机缘,让我们在书里又见了面,又有了一次倾心的心灵对话。

他与我一样仰慕赵超老。“坐在刘芭老师的客厅里,想着这是偶像赵超构先生生活过的地方,觉得好神奇。”这是他书中的一段话,写出了我同样的感受。我们都有收藏癖,刘芭姐知道了,特地赠予我俩有关赵超老的旧物。我拿到的是几本留有赵超老墨迹的藏书,天扬兄拿到的是一张赵超老的签名纸及林放藏书票。

正是这种际遇,让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

一个人的旅途,总不免显得孤单或无趣。旅行中捎上一本书,意义就大不一样了: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会从书页中走下来,与你相伴。有书的日子,就这么不可思议……

◎富晓春,学者,现居温州。著有《报人赵超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