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旅行自然的意义
近年来,一到暑假,出游几乎成为了孩子们度过暑期的“必备功课”。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旅行、增长见识,或选择国外感受异国风情,或选择海边、游乐场让孩子放松身心。其中更
近年来,一到暑假,出游几乎成为了孩子们度过暑期的“必备功课”。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旅行、增长见识,或选择国外感受异国风情,或选择海边、游乐场让孩子放松身心。

其中更多的家长,最喜欢在暑期来一场高校之旅,或者给孩子报名参加以参观高校为主题的暑期夏令营,期望孩子沉浸在高校的文化氛围中,能够领略这些高校的历史底蕴、人文风采,同时激发自身的好学欲望。

今年7月,清华、北大等高校相继推出新举措: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参观,需提前进行网上实名预约。
此举一出,虽然有效缓解了往年校门拥堵、蒙混进校、不文明参观等乱象,但依然没有削减来自全国各地的满怀憧憬的家长们的热情。

其实,家长们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可是一味盲目地带孩子参观高校,甚至报名参加所谓的暑期夏令营,真的能够让孩子有所收获吗?
近日,一家晚报上就刊登了一则让家长们“心惊”的报道:

报道介绍:
许多以参观高校为主题的暑期夏令营进入高校后,只是组织孩子疯狂拍照,用手机“到此一游”,反而对学校历史、校内景观并无介绍。更有甚者,鲜少的一些讲解竟然还是错误百出。
孩子自身对于高校既不了解也不热衷,来参观高校只是因为“家长需要”,参观后也对学校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由此可见,踏进高校之中,孩子就一定能够学到什么吗?
那些所谓的夏令营只是把孩子从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
它压榨的是家长的金钱,浪费的是孩子的时间。
1
见到了=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家长选择带孩子出行,去香港、韩国、马尔代夫、欧美……到现在更多的家长会选择来一场高校游:去清华、北大、哈佛、剑桥……
然而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并不能将“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划上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快餐式”文化之旅的盲目推崇。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机构做贡献。
为看一看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没有欲望去探索?
不如不去!
很多时候,家长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看遍各大高校的结果,不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只是他被迫在规定好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行。

一些专家也提出观点:“就参观大学这一点来说,我不赞成让小学生参观大学。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和梦想,如果过早地将孩子们的梦想定位在上清华北大这样一个单一的梦想上,不利于孩子早期身心健康的成长。”
所以,对于暑期旅行,家长最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由选择假期去哪儿。
能够充分地利用假期,可以去关心大自然,可以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去景点、旅游胜地、古代遗址了解历史……都要比强迫带孩子一窝蜂去大学里参观要有意义得多。
3
家长狂热为哪般?
关于“让孩子参观高校”为何如此火爆?家长们究竟想让孩子学习什么?
网络上有过以下统计:
“参观高校一是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二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三也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参观高校主要是学习一下这些学校的校训,了解高校里的名人和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品质,从而鼓励自己。
去高校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学习风气,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感受一所学校文化才是根本。
”家长们有这些期望,所以带着孩子一处又一处地看,一年又一年地看,不停地问孩子:“你从中看到了吗?”
可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一个自己都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
所以带着孩子去各大高校参观之前,作为家长,首先问问自己:你了解这些高校的文化、它的名人以及人文素养吗?

4
如何正确“逛”名校?
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

无论选择哪种旅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
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某个地方,企图激发他的兴趣,但当孩子不感兴趣时,一定会敷衍家长,或者扭头就走,那么,旅行的体验就被瞬间破坏了。
要深度思考,不要走马观花

旅行最忌讳的心态是要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所有的东西都玩到。这最多只能称为“逛”。
走马观花地“逛”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跟随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景区、场馆、建筑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才是不虚此行。
思考对于深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到东西,孩子也才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只是拍照留念,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还会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变得肤浅,流于表面。
孩子不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也就看不见身边值得探究的事物,这会造成他们总想寻找新鲜事物的刺激。

学会提问开放式问题

对每个家长来说,学会提问比什么都重要。好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思考 并且让亲子对话更加深入。这种好的问题,称之为开放式问题。
以下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开放式问题,可以帮助家长在任何时候使用。
当孩子十分关注某个事物时,家长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重点是学习过程不是学习结果

参观高校是个文化启蒙,最重要的是过程:要让孩子身心在内的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全程参与,而不是被动地让家长拽着走。这个过程包括:激发兴趣,调动感官去观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能提出问题。如若再能有所感悟,也就足够了。
要试着问问孩子的感觉。他是不是很感兴趣?他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或想要了解的欲望?这些其实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高校游”的愈发火热,其实也是家长对教育愈发重视的体现。父母想让孩子提前感受优秀大学的氛围,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这样的出发点当然很好,但也需要时机和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进入了校园,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式地游历,又怎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
一所名校的精神和魅力远远比校园里的风景更“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