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遥远的旅行歌曲

作者...爱上大理编辑...汇客廰旅行儒雅●喜洲西枕苍山,东临洱海青瓦白墙,古朴典雅绿树相映,田园如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儒雅飘香面朝大海,炊烟袅袅这便是我对喜洲古镇的印

作者...爱上大理

编辑...汇客廰旅行

儒雅●喜洲

西枕苍山,东临洱海

青瓦白墙,古朴典雅

绿树相映,田园如织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民风淳朴,儒雅飘香

面朝大海,炊烟袅袅

这便是我对喜洲古镇的印象,如果它是一位女子,那它一定是温文尔雅的小家碧玉;如果说它是一幅画,那它一定是意蕴深邃的水墨画。喜洲古镇在经历了多年的沧桑后,已经更替了流光溢彩的往昔,剩下的,是一种内在的深沉,一种坚韧的魂魄。

喜洲是历史文化名镇,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也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

喜洲的雅,不是大雅,不是小雅,也不是古雅,而是一种充满着醇厚经典气息的“儒雅”。

这里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保存得很好,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

青瓦、白墙,风格独特的白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院内花繁叶茂,清泉点缀其间,品一杯清茶,不禁令人心旷神怡。远看小桥流水人家,更不失古朴简约的韵味。

这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已经超越了普通房子的意义,成为解读大理文化的一张底片,考据大理历史的一条线索。那些充满着水墨情调的民居群落,全都整齐地坐落在古老的石头巷子两边。每一个院落的布排,都力求做到自然、贴切,讲究一种儒雅的格调。

外表看起来就是普通民居,一条稀疏平常的小巷,推开一扇看着破旧的大门,总是能让你惊喜。

与其它地方的民居相比,大理的白族民居,特别是喜洲的白族民居,更趋向于一种纯朴之美,一种飘逸之美,一种隐忍之美。它是悠久而深厚的白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白族人民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

大青树是每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少不了的风水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树下成了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

喜洲镇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现在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政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

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

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城的格局从现在的地名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

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总会带着少许的沧桑,泛着昏黄,思绪总是禁不住飘到遥远的过去。

来到喜洲,一定要尝尝这里的特色小吃——喜洲粑粑。它是一种白族风味浓郁的麦面烤饼外皮香酥,内在绵软,咬上一口,就会唇齿留香。喜洲粑粑有咸甜两种口味,甜的满嘴玫瑰糖的香甜,咸的一口肉丝清香,考究的制作工艺,每一口都是美味。黄灿灿的表皮,酥脆的面饼,可口的馅料,还没出炉就香飘十里。

徜徉在石板路上,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累了,坐在古朴的石桥墩上休息片刻;让溪水在耳边流淌;渴了,走进热情好客的农户家中,沏一杯甘泉浸泡的清茶,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这片远离了城市喧嚣的净土上,寻得久违的祥和与安宁。

喜洲是一杯浓醇的酒,只有细细品尝,你才能体会到它的韵味。

【汇客廰旅行】致力于打造“任性、好玩、有态度!”的文化旅行专属社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