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青蛙相类似的

知名学者和作者熊培云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日本的书《西风东土 : 两个世界的挫折 》,在书中他提出:日本是中国的药的观点,认为中国和日本互为镜鉴。当然,中国和日本还是有着很多不同

知名学者和作者熊培云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日本的书《西风东土 : 两个世界的挫折 》,在书中他提出:日本是中国的药的观点,认为中国和日本互为镜鉴。当然,中国和日本还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客观来说,中国的文化在古代是相对而言在日本影响更大,而日本的影响在现代相对来说在中国更大,尤其在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如日本。最近爆火的游戏《青蛙旅行》就说明了这点,而在95后和00后中,还有大量流行的小众的出自日本的游戏。从70后,80后到90后,00后,日本文化始终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在社会形态上,中国也发生了很多惊人的的变化,在一些方面变得更像日本。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在历史和现实中互相纠缠,互相学习,发生过惊人的惨剧,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联系。从唐朝时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妖猫传》中记载了这段历史,当杨贵妃说出:李白,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当《妖猫精》的作者在前往襄阳看待陈凯歌为电影复原的长安场景时,不由得痛哭失声,这是大唐绝代风华对于日本的不可触及的震慑力和当时中华在世界地位的反映。而在世界版图的风云变幻中,中国和日本同处于大东亚文化圈,在于世界格局的猛烈碰撞中悄然互换了位置。当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选择海外学习的第一站就是日本,当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在新干线上感慨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有高铁,在松下工厂感受日本制造业的发达时,他们也许没有想到未来中国的革命会发生这么迅猛。

那些在中国火的日本元素

2017年,在被美剧和韩剧影响多年后,我们看到了日剧的回归。不同于台湾剧韩剧永远的王子童话,大陆剧大量的古装和婆婆妈妈,我们在日本看到了丰富多元的题材。《东京爱情故事》的时代已经远去,《追捕》的重拍在中国没有掀起一丝波澜,我们看到类似《东京女子图鉴》《四重奏》《深夜食堂》在中国引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影响。

在游戏领域,我们看到《青蛙旅行》引起了中国的少女心泛滥,《恋与制作人》虽然是中国原创,但是也有着大量的日本恋爱养成游戏的元素,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不能不想起了《心跳回忆》《恋爱物语》这些经典的日本恋爱养成游戏,日本的游戏特征就是简单精致,曾经在中国的80后和90后当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忆痕迹,突然火并不让人吃惊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村上春树已经火了很多年,体现出经济高度发达情况的日本社会的人的境遇和面对社会的疏离感,而青山七惠 东野圭吾等作者的风格,更是直戳人内心的柔软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国人很容易体会到这种在快速发展背后。日本的文学作品也大量改成影视IP,在中国引进。

日本为什么会让现在中国年轻人着谜?

日本经济社会一方面有着高度发达的特征,物质的完善程度让人羡慕,一个马桶盖都可以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但是日本社会物质高度发达带来的人际疏离感,有着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所称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点,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国的一线城市有着大量背井离乡到一线成数发展的人群,从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和家乡的情感联系减少,对于类似《东京女子图鉴》中描绘的场景感同身受。

同时,日本的文化相对而言更加接近欧美,往往会在亚洲化的移植后再将时尚转入到中国,这也使得日本文化有着时尚的特征。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也使得中国年轻人对于日本文化有着更多的共鸣。

日本的文化有着保守和开放共存的特点,因此一方面有着世界上非常低的生育率,女性相夫教子的文化浓厚,另一方面AV产业发达,日本的动漫很多也要不就是很纯情要不就是很污。就如同日本人如果不是十分的内向安静,就会在喝醉酒时表现的十分狂放。这点也符合中国年轻人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网络上已经有大量分析日本的御宅族、动漫文化和以及其他各种小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效率提升让这种文化的传播深度更加提高了。随着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在到现在以智能分发为代表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大量提升。随着互联网企业财力的增强,日本的文化内容大量地引入到中国,移植速度大为提高。在日本出现了草食男等名称后,中国年轻人开始出现了佛系文化,这届年轻人,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像日本年轻人了。

日本的产品设计十分精致,在二战后经济竞争中,日本发展了精益生产、重视企业文化、集体参与管理、流水线管理等管理诀窍,日本重视产品设计,出现了大量的设计大师,这和日本人重视将日常事务发展成道,重视资源节约和产品风格的精致有关,中国正在从消费品充裕向消费升级跃升,所谓消费升级,是产业高度发展后的现象,而这在日本已经发生过了。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消费过剩或者过度精致后消费者的冷淡,而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还正在风口浪尖。

东京在仅占全日本4%面积的空间里聚集了25%的人口。不过,这个全球第一大城市的经济聚集程度更甚:该年度东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万美元,高出日本全国平均值67.4%。这样算下来,大东京一个地方就占日本总产出的40%。 而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集度没有如此之高,但是也相当可观,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人口积聚,也使得中国的人口体现了一些相似的特征。

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日本作者《下流社会》在中国出版后,引起了一阵波澜,后来,他出版了《阶层是会遗传的》当下的日本,年轻人性冷淡,不热爱恋爱结婚以至于日本政府要干涉,阶层固化,这和当下的中国有多少相似之处?而在日本大前研一的著作《M形社会》中,他也预言了这个现象。

在中国, 2017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这一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只有12.43‰,这一数据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了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

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场被美国加州学派学者彭慕兰称为“大分流”的趋势,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调换了一个位置。

同时,日本的阶层相对固化,大企业之间通过种种形式形成了交叉持股和财阀集团,交易相对更加依赖个人关系,政府也形成了政治世家,而中国随着互联网形成的舆论场的形成,富二代和官二代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开在呈现出提升的趋势。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房产价格的上涨,让年轻人直呼前途无望,而大学生的普遍化和大学培养价格的提升,使得依靠学历实现阶层跃升也越来越难。中国在快速的现代化,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缓,也出现了一些和日本类似的特点。

但是,中国还有着更多和日本不同的特点。

就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也是如此。日本的少子化和阶层固化造成了年轻人相对而言缺少进取心,日本企业大财阀的格局也使得新兴企业出现相对较少,年轻人往往是谋求进入大企业工作而不是创业。日本的年纪相对大的人群在社会的话语权也更高,和中国目前出现的90后和00后崇拜截然不同。根据企业管理的生态理论,企业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替,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日本总是那些大企业,创业企业就难以出现。而在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十分浓厚的时代,新的创业榜样层出不穷。中国广泛的市场,产业运营的精细化程度相对日本较低的特征,都使得中国还有着通过互联网来改造的可能性。中国在人工智能等产业上的前瞻性也要高于日本

日本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上某种意义上也作用孱弱,高层政府领导人的更替频繁,这可以使得在基层治理上,日本政府可以做到十分的细致,而在高层的宏观战略上,很多改革却难以执行下去。这可以以小泉纯一郎的邮政体系改革为例,进行了非常多次的推动才勉强推行。而中国的政府却是体现出了林毅夫所言的“有为政府的”一些特征,产业政策执行力度大,这虽然造成了一些负面现象,但是也使得中国的产业能够得到政府的一些更加有力的支持。

而且,中国的经济腹地还很广,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可能在一线城市已经高度发达并且出现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和相差很远。

因此,我认为中国有着出现日本一些特征的趋势,但是中国有着更多的不同于日本的特征,中国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