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夕阳红旅行团
蜀郡公禅院赋新诗作者 纪廷孝先生走拢郫县吃了摞尖尖一碗闭门羹,打手机不接,发微信不理。只得找来笔头,在那墙上留下一首《留题张少愚屋壁》宋真宗景德三年(1007),成都华阳范家出
蜀郡公禅院赋新诗
作者 纪廷孝
先生走拢郫县吃了摞尖尖一碗闭门羹,打手机不接,发微信不理。只得找来笔头,在那墙上留下一首《留题张少愚屋壁》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7),成都华阳范家出生了一位公子,字景仁,大名范镇。

这范镇与“饭甑”同音,也不知他妈老汉咋琢磨出这样一个怪名,实在是委屈了咱们老乡。
范老乡也是心塞加鸭梨山大,要想不当背锅侠,深知只有奋发图强蛮拼的,才有希望冲出盆地,建功立业。于是他刻苦攻读,信心满满,时刻准备着当那啥伟大事业接班人。“书中自有千钟粟”呀,不取来装饭甑,咋对得起这芳名?
等装了一肚皮学问后,他爹有一天放下叶子菸杆,从怀中摸出一张银行卡,那是老爷子背着婆娘攒下的私房银子,要他出门去涨姿势,这同靴就背个双肩包,加入了伟大的北漂队伍。
到了宋仁宗宝元元年初(1038),大雪初霁。在京城皇城根的一间酒馆中,一位中年才俊向另一位中年人敬酒,感谢他在京城的推举引荐,你猜得没错,一位正是范缜,另一位中年人叫薛奎,是范先生的义务经济人,经由他的包装打理。
范镇此时己经混得风生水起,文名满京华,正踌躇满志地准备考取学位,弄个公务员来当当。

而也在这年,四川眉山苏老泉正在大摆寿宴,庆贺宁馨儿苏老大两岁生日,这孩子名叫苏轼,后来政声与诗、词、书、画、散文、美食均有建树。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与范镇同朝为官时,范先生已经入朝近二十年了。二人不光为自己家,更为广大四川人民增光添彩。
且说范镇在仁宗宝元元年(1038)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历任开封府推官、起居舍人、知谏院等职。
该同志一贯思想敏捷,胸襟开阔,洞察力强,敢于直言,政坛上往往大处着力,主张兵、民、财三系统须通力协调。
这几朝中咱四川老乡多着呢,有郫县人秘书校书郎张俞(字少愚),就是那个写“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腕儿。
历史上一不小心就发现阶级差别的诗人比例不大啊,如李坤的《悯农》、皮日休的《橡妪叹》等几个哥们就都因悲天悯人的情怀名留诗坛。
有新繁人龙图阁学士梅挚、新津人殿中侍御史张唐英、其弟监察御史张商英、(张哥儿也鲜得很,他举荐王安石为相,王就投桃报李,举荐其弟张商英为中纪委官员。大宋朝官场套路深,好玩儿。)梓潼人湖州太守文与可(首创“胸有成竹”成语,这仁兄画竹比我还港)、瀚林学士苏东坡、范镇从孙右谏议大夫范祖禹(他还与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主修了唐、五代部份。)等等。
最可圈可点的光辉事迹是范老师在宋英宗时出知陈州,时年正逢旱灾,民情如火。他未经请示汇报就自作主张以大量钱粮救济灾民,事后自劾辞官,多有担当的父母官啊。
而英明领袖本来打算用这钱粮安扶邻国的金家,免得那家伙在边境绺肇。

神宗继位后,任范镇为礼部侍郎,右通进银台司。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改任户部侍郎。熙宁八年(1075),回成都闲居。
斯时他已经是一位白发老翁,闲得蛋疼还赶高铁到郫县,去敦请皇帝老倌连下七诏也不出仕的张俞入朝为人民服务,真是杠杠的忧国控。却不料张老师情寄山水,早已和爱妻蒲芝参加了夕阳红旅游团,实践说走就走的旅行,湘沅、浙江、罗浮、九嶷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行迹。
先生走拢郫县吃了摞尖尖一碗闭门羹,打手机不接,发微信不理。只得找来笔头,在那墙上留下一首《留题张少愚屋壁》:
“高隐郫城下,平时仍往还。
门开值冠盖,帘卷为江山。
市雨人间待,浮云天外闲。
泥封诏不起,朝夕奉慈颜。”
感谢围观的吃瓜群众,有冬拱塾师、落第秀才抄录传布,这诗才不至湮没。
这里地处县西一里许的桃花滩,上风上水的龙脉地,一么多开发商早就打主意勾结政府来折迁,连清末民初还存在的为他所立“高士居”石碑也荡然无存,哪里还容留得下墙壁上的字?
哲宗即位(1086),停止新法,准备起用范镇,找了一顶“端明殿学士”的帽子高矮要给他戴起。但范老已年近八旬。
官三代的从孙范祖禹早就加入了接班人的梯队,(其实王安石也很喜欢范老太爷这位乖孙的才气,但他与爷爷同一条战壕反对拗相公王大爷的新法。)他劝老爷子退居二线算逑。
先生想想也是,官场起落几十年,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领导,凶险异常,于是上殿递交了退休申请。
哲宗细看这退休申请,心想,耶,老子刚上台,你娃不给老子们努力的干活嗦?
后来想到该同志是38式干部(1038),参加革命50多年,四朝元老,始终坚持为大宋朝人民服务,大节不错。
遂摁灭中华烟头,丢进太监捧着的墨玉烟灰缸,提起御笔批示,恩赏老先生一顶银青光禄大夫、蜀郡公的帽子之荣名光荣退休。
他先生享受部级待遇,“高干退休,吃穿无忧”,身体也倍儿棒,老爷子十分感激政府的干部政策啦。
有钱可以任性,于是及时行乐游山玩水。成都玉局观、昭觉寺、净众寺等都有他的游迹和吟咏。
还在大邑城北的静惠山颠修筑“平云亭”并讲学,“尝爱晋原,风物可人,爰筑亭于兹而讲学焉”(见《平云亭记》)。”
受成都知府、龙图阁学士宋祁邀请,至学射山(今)游

乐。当晚本地频道播报地方新闻:“今日成都市长宋祁同志陪同原中央翰林院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蜀郡公范镇同志在我市学射山地区调研。
是日春雨初晴,绮罗夹道,范镇同志还亲自骑马拉弓射箭,据现场计筹官妓透露,范老兴趣盎然地射了十箭,中的八箭,不减当年雄风。
在宋祁市长的提议下,范老欣然写下了热情扬溢的诗篇《仲远龙图见邀游学射》,诗中写道:“‘次第红妆数胜筹,管弦旌旆拥遨头’。对成都人民的盛情接待表示感谢。”
游赏净众寺,是在那里新禅院建成之后。他写有一首《净众寺新禅院》的诗记述此事:
“金地西郊外,一来烦恼摅。
凡逢是仙境,鲜不属僧居。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
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躇踌。”
这寺庙在唐宋时期被光荣入选作为省政府公款吃喝的几个场所之一。
这些楼堂会所分别是正月初一安福寺,初二移忠寺(碑楼院),十五至十八上午大慈寺,下午五门城楼,二十八净众寺或杜丞相祠,晚上大智院,二月二万里桥“小游江”,晚上官员到宝历寺宴会,三月三晚官员万岁池饮酒,下旬移师狮子山海云寺(即海山鸿庆寺),寒食节西园(转运司园)宴会,四月梵安寺浣花祠、四月十九游浣花溪“大游江”,六月初伏聚会监司衙门,末伏聚会江渎庙,七月七日大慈寺,七月十八大慈寺,八月十五大慈寺,九月九日至十一日三天在玉局观,十一月冬至前一日,上午金绳寺、下午大慈寺......官员很忙。
那时也许禁止官员公款吃喝的文件尚未出台,至使这一优良传统延续到了现代,并且发扬光大,有所创新。

范先生去这些场所拈过油大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净众寺印票子时他早巳于1088年跨鹤西游,之后的余绪他也无从知晓了。
北宋画宫庭飞鸽图那位艺术大师赵佶当了徽宗皇帝,是年1101,张商英拜相。他主持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后期时局动荡,维稳乏力,到南宋时,中央银行造币厂疑由别处迁往大后方的净众寺旁。建有造“交子”的“抄纸场”。据元代人费著《楮币谱》云:“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
隆兴元年(1163),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这已经是南宋孝宗时代了。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始创抄纸场于寺之旁,遣官治其中。抄匠二十一人,杂役三十人。”
这就是说1194年之前,是在这里生产造币“所用之纸”,(即以构树为主要原料所产之楮纸)之后才“始创抄纸场于寺之旁”。
斯时范老太爷己经作古一百余年了。
那么问题来了:(净众)“寺之旁”到底在哪里?具体地址极有可能是近侧的杜丞相祠或俗祀保寿侯的生禄祠。
据与范镇同时代、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作过成都知府的田况诗作:《二十八日谒生禄祠游净众寺》中“干骑出重阒,严祠净宇邻。”可以证明“净宇”(净众寺)与“严祠”(即生禄祠)为近邻。
净众寺后来又称过万福寺、万佛寺。
抗日战争时期,树德中学疏散到万佛寺办学,国军一马姓师长为避日机轰炸也在近侧建别墅一座,习称马家花园。
再后来佛寺成为川康农工学院。
解放后,其地为中国铁路第二工程局机关所属,地域上归北巷子街道办事处管辖。
北巷子街道办事处1953年6月成立。
1960年3月改名宁夏街人民公社北巷子分社。
1962年公社寿终正寝后复名为北巷子街道办事处。1968年9月改为北巷子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恢复原名。
原属西城区,1990年成都市区划调整后划归金牛区。
1966年新辟此路,同年命名为新华西路三段(原南起通锦桥),1988年8月30日调整起点,更名为马家花园路,为新华大道的组成部分之—。
其南起金仙桥街、西体路交汇处接通锦桥路,北止一环路北一段(对沙湾路),长715米,宽12米,沥青路面,绿树成荫。
沿路大部为铁路第二工程局所属单位,如铁路卫校、俱乐部、招待所等。
后经金牛区对各街办管辖路道调整,现属人民北路社区所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