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旅游开发与规划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七星关区林口镇“鸡呜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
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七星关区林口镇“鸡呜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后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贵毕”、“大纳”等级公路和国道“321线”、“326线”为骨架,多条“省道”和通乡公路相互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网络,加上“内昆”铁路贯穿威宁县全境,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商旅往来十分便捷。
即将建设的“隆黄”铁路、织金“旅游机场”、毕节“飞雄机场”以及全省规划的公路建设“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试验区的“一横一纵一联线”,更使全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大面积覆盖,加上典型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蕴藏了22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的水能。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洪家渡水电站(3*18万千瓦)、索风营水电站(4*13.5万千瓦)、黔北火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毕节头步火电厂异地改建(120万千瓦)、织金火电厂(240万千瓦)等一批电站、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确保2010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完成黔电送粤任务。
充足的能源必将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该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创建于1988年1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和推动建立的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
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
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胡锦涛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
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
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近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
此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
毕节七星关要修旅游区吗?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
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七星关区林口镇“鸡呜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后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贵毕”、“大纳”等级公路和国道“321线”、“326线”为骨架,多条“省道”和通乡公路相互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网络,加上“内昆”铁路贯穿威宁县全境,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商旅往来十分便捷。
即将建设的“隆黄”铁路、织金“旅游机场”、毕节“飞雄机场”以及全省规划的公路建设“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试验区的“一横一纵一联线”,更使全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大面积覆盖,加上典型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蕴藏了22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的水能。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洪家渡水电站(3*18万千瓦)、索风营水电站(4*13.5万千瓦)、黔北火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毕节头步火电厂异地改建(120万千瓦)、织金火电厂(240万千瓦)等一批电站、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确保2010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完成黔电送粤任务。
充足的能源必将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该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创建于1988年1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和推动建立的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
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
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胡锦涛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
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
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近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
此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
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环保设施与园区其他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
怎样做好 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规划工作
为加快推进毕节市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掌握试点工作新动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新经验,近日,毕节市农经站就织金县官寨乡红岩村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织金县官寨乡在改革试点中制定方案,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力争打好“生态农业观光”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抓好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红岩村成立了以副乡长为组长,财政分局、村管、国土、经济发展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共同商讨,建立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领导小组通过完善各项权能,激活红岩村各类生产要素,共同探索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农民权益受损,防止集体资产被集体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和支配,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工作方案红岩村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7.8公里,仅需10分钟车程,是乌江百里廊的核心地段,风光秀丽,气候迷人;辖区内盛产柑橘、樱桃、枇杷、果蔬等主要名特产品,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玩采摘,据统计,红岩村共有农家乐17家,名特产品带动每家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东风湖库区裸结河水上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与织金洞风景名胜区连为一体;除此之外,面积2万多平方米,政府耗资300多万元建成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其中。
乡、村两党委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充分结合该村经济、地理、人文、环境气候以及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托乡村区位优势,制定以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方案,全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品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整合资产资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红岩村将对集体资源和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让集体资产变股权,明晰产权归属,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让农民真正能把资产揣进口袋。
同时,以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省级财政补助的80万元扶持资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财政资金为牵引,进行折股量化后投入“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经营中,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共同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共享收益分红。
除此之外,红岩村将通过整合本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采用“公司%2B农户”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和“考酒%2B养猪%2B建设沼气池%2B种植发季节蔬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创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四、做好宣传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红岩村充分做好了集体业态经济发展宣传工作,召开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群众动员大会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做到大小事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到方案制定、实施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既要重视和尊重村支书等关键人物的意见和建议,也要保证方案制定不以参与决策者个人意见为主攻方向,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充分酝酿、民主讨论,提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并经应到人数的2/3以上通过,方案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后实行。
保证村民既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共享集体资产收益的受益者。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景观特色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背景条件及主要类型 [ 2007-4-18 15:28:00 | By: 羽の邪 ]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
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
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
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
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
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
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
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
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
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
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
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
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
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宗教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
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
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
黔中地区为什么是经济的火车头
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的经济区域。
这一规划的科学编制和高效率组织实施,对我省“十二五”突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黔中经济区的建设,必将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不断集中,成为我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承载区。
其产生的聚集效应将在区域内,乃至在全国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大大增强我省在参与全国新一轮区域分工合作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黔中地区目前是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我省人口最集中、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其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该区域工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明显,具有承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壮大经济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能力。
推进黔中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黔中经济区产业带和城市带,有利于推动我省产业进一步集聚和人口更大规模的集中,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我省工业化的带动区、城镇化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速推进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先进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才能实现现代化。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2010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
据预测,到2020年左右我国人均GDP将达到8000-10000美元,总体上实现工业化。
然而,2010年贵州人均GDP刚刚达到1800美元,我省总体上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5年。
要不断缩小我省工业化与全国的巨大差距,加快黔中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城市或大城市圈已经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省不仅城镇化程度与全国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跨区域之间合作交流将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展开。
也就是说,今后在大区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城市或大城市群的实力和水平决定的。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迫切需要一个能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特大城市或城市群。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建设的18个经济区域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中12个重点经济区中,谁能尽快抢占政策先机,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
黔中经济区建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作为黔中经济区核心的贵阳市的经济实力和对区域内的辐射带动能力会迅速增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辐射能力的限制,贵阳一直难以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实力。
而随着全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布局和建成,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省域向心积聚特征将得到强化。
贵阳以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依托,建设1小时经济圈,会大大增强贵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城市融入黔中经济区,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
二、黔中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格局 构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城市为支撑,以黔中城市带、产业带为骨架的黔中经济区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对外通道能力和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造以贵阳为核心、以快速陆路交通通道为主轴的“一核四带”黔中城市带和产业带。
“一核”即贵阳城市核心区。
以贵阳六区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带动环城公路沿线的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特色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网络体系,以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四带”即贵阳-遵义城市带和产业带、贵阳-安顺城市带和产业带、贵阳-都匀、凯里城市带和产业带、贵阳-毕节城市带和产业带。
以贵阳、遵义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遵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为主轴,形成贵阳-遵义城市带和产业带;以贵阳、安顺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黄高速公路、长昆客运专线为主轴,形成贵阳-安顺城市带和产业带;以贵阳、都匀、凯里三大城市为节点,以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长昆客运专线为主轴,形成贵阳-都匀-凯里城市带和产业带;以贵阳、毕节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毕高速公路、成贵快速铁路为主轴,形成贵阳-毕节城市带和产业带。
黔中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上将建成三大基地: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该区域内磷、铝等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发展能源产业与资源深加工产业的组合优势,具备建设国家大型资源深加工基地的资源条件。
二是建成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
该区域具有航空、航天和电子三大国防军工基地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新型航空航天产品和重大装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
曲靖是小城市还是中等城市?
小城市。
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是以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非农业正式户口人数为依据,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中规定的标准划分。
目前的划分标准是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的划分。
(1)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50-100万人口为大城市;(3)20-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4)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曲靖美吗,有啥特色
不错,山清水秀的,去过一次! 珠江源头第一市 ——云南曲靖 在南中国第一大河——珠江的源头,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曲靖。
这里西邻昆明,东接贵州,南靠广西,是彩云之南的一块投资宝地。
曲靖山川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工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畜牧、油料、蚕茧、能源、化工基地。
(一)自然资源丰富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距省会昆明130公里,辖7县1区1市和1个省级开发区,即宣威市(县级)、麒麟区、沾益县、马龙县、会泽县、师宗县、陆良县、罗平县、富源县和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587.5万人,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4.3%。
其优势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 1、地理气候:曲靖地跨东经102°42'~104°50',北纬24°19'~27°03'之间。
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进入内地及东南沿海和大西南走向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陆路交通枢纽,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
现已形成以4条国道、四条高速公路和2条铁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
曲靖是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
曲靖境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坝子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其中陆良坝子面积771.99平方公里,是云南最大的坝子。
境内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
包括从南亚热带到北温带的6种气候类型。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5℃,年无霜期224天,年降雨量600~1816毫米之间,年日照时间1917.4小时。
2、水能资源:曲靖市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地。
境内江河纵横,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小江等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 82万千瓦,可开发300.31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35.46万千瓦,占45.1%,开发潜力巨大。
3、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铅、锌、铁、磷、重晶石、萤石等矿分布,其中以煤、铅、锌为主。
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76亿吨,占全省总量的52%,炼焦煤约占全省的96.5%;富源县老厂优质无烟煤矿区被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大煤田”。
铅锌及稀有金属保有量360万吨,远景储量800万吨,居云南省第二位;磷的预测储量63亿吨,探明储量10亿吨,居云南省第二位;硫铁储量占全省的80%;天然气探明储量达4亿吨以上,占全省的4/5。
4、生物资源:境内生物资源多样,有3955种种子植物,约占全省种子植物的1/3,有使用植物178种,药用植物973种,工业用植物236种,花卉及观赏植物285种,其中属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有树蕨、野茶花、木兰、辣子树等37种。
另有竹荪、鸡枞、牛肝菌等数十种食用菌。
同时,曲靖独特的气候环境繁衍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大灵猫、猕猴、水獭、黑熊、金猫、豹、斑羚、黑颈鹤等30种。
5、旅游资源:曲靖自然风光旖旎,旅游景观独特,有2个国家4A级风景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8个市级风景点。
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东大地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并盛赞了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
“源出马雄”的涓涓细流,流过滇、黔、桂、粤四省区,创造出南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
马雄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曲靖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
闻名遐迩的铜商文化、“正书古石第一”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历史罕见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有史可考的“七擒孟获”、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声名日盛的滇东美食文化为世人所瞩目。
雄奇的乌蒙山、马雄山,秀美的牛栏江、多依河以及罗平的30万亩油菜花海、鲁布革峡谷风光、九龙河瀑布群、珠江源以及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会泽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沾益珠江源旅游节和宣威火腿美食文化节,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
布依族的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耍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染花饭等节庆活动,彰显着迷人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二)历史文化悠久 曲靖是著名的爨文化发祥地,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以其极高的书艺价值及史料价值而被世人推崇,被誉为“南碑瑰宝”、“神品第一”。
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秦修“五尺道”,最早开辟出云南“内引外联”的通道。
西汉王朝时期已在曲靖设置味县。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在曲靖会盟设建宁郡。
西晋王朝设宁州,曲靖成为全国19州之一。
自蜀汉至唐天宝年间,是“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
(三)发展前景广阔 1、工业基础:曲靖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已形成以煤炭、电力、烟草、机械、纺织、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2005年工业总产值464.3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572万吨;焦炭810.6万吨;卷烟518.3亿支;黄磷6.4万吨;水泥397.6万吨;汽车4.66万辆;生铁135.4万吨;合成氨45.4万吨。
2、农业前景:曲靖是亚洲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