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南京建筑旅行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在1912至1949年间诞生了诸多建筑杰作。这些民国建筑大多将传统中国古典审美与西式现代设计造法融合,展现了那个时代建筑设计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在1912至1949年间诞生了诸多建筑杰作。这些民国建筑大多将传统中国古典审美与西式现代设计造法融合,展现了那个时代建筑设计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浓缩出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水准。

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由建筑大师梁思成参与设计,是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寻味的风景。这些棕黄色的琉璃瓦,古典式的挑檐,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纪录着曾经中国建筑的辉煌。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因时局原因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建筑大师梁思成参与修改,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其中民国馆深受游客欢迎,一条旧街浓缩一个世纪的历史展现了民国首都的风采。

1913年在南京诞生了一所蜚声海内外的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而这所大学也一度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东方最美的校园”。校区规划设计由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出任,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参与设计。

中国式样融合西方现代造法覆以青瓦、黄墙、红柱,温润优雅。作为一代名校,南京师范大学身世显赫,美丽的校园让人流连忘返。当中国还处于贫穷落后的旧时代,这里就培养了无数的知识女性。如今走进那菁菁校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书卷的浓香,每一棵参天大树似乎都在诉说这所著名学府的前世今生。

153年前,一组前所未有的西洋建筑群出现在南京的聚宝门外——金陵机器制造局。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其规模为“委员住房一所十二间;机器汽炉房等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人字形屋顶,三角析架,门窗上部为拱形青砖清水墙,“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

梅园新村位于长江路东端,道路两旁法国梧桐林立,民国小楼坐落于街边,给这条街添上宁静的氛围。除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这条开放式的历史街道上还有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图书馆等,供人们在这里缅怀历史与伟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历史的见证者,亦向后人讲述那个年代的往事。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共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

中央体育场旧址位于现在的南京体育学院内,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全部工程采用美国进口之钢筋混凝土,以传统回云纹样和欧美盛行的罗马古奥运场巴洛克浮雕纹样分别作为外观装饰,中西风格珠联璧合,进出口则多采用传统牌坊形式,巧借山林间的地势匠心独运。

1930年4月,国民政府为筹备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建造了中央体育场,经过建筑师们和几千工人历时三年的努力,至1933年初,占地达80多万平方米的中央体育场终告落成。总共可容观众六万余人,当时堪称“远东第一”。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也曾经在这片运动场之上创造出当时全国最好的短跑记录。

“一条长江路,半部民国史”,虽有夸张成分,但长江路上确有众多民国印记。 长江路沿线分布着毗卢寺、梅园新村纪念馆、六朝博物馆、总统府、中山广场、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府、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事处等一系列近现代文物单位和文化景点。

坐落于长江路264号的国民大会堂旧址便是民国记忆的一个缩影。国民大会堂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由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坐北朝南,主体采用钢筋结构,占地3400平方米,墙体为斩假石,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历史宛作一部挑剔的机器,它会随着时间的风雨变迁和大浪淘沙,将一些建筑师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些饱经风霜的作品,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愈加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