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青蛙八块腹肌的青蛙

最近几天,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这款风靡朋友圈的游戏。很多执着于“跳一跳”、“恋与制作人”的玩家,纷纷被这只看不出性别也不会说话的“蛙崽”俘获,在游

最近几天,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这款风靡朋友圈的游戏。很多执着于“跳一跳”、“恋与制作人”的玩家,纷纷被这只看不出性别也不会说话的“蛙崽”俘获,在游戏里扮演着一名辛勤割草换便当、抽奖券的“老父亲”、“老母亲”,等待着远行的蛙回家或寄来明信片,期待着崽会交到新朋友。

佛系、可爱、平静、治愈……这些是玩家们用来形容“旅行青蛙”的高频词。这些形容词也暗示了“旅行青蛙”火爆朋友圈的原因——操作简单、不费时间、青蛙画风简单可爱、在游戏中体会父母心态……然而这些理由总感觉意犹未尽。

“旅行青蛙”的制作公司Hit-Point在前几年也出了一款类似的放置类游戏“猫咪庭院”,玩家只需要在庭院里放置野猫喜欢的物品等待野猫前来,同样操作简单画风可爱,但是其热度与“青蛙”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此外,“青蛙”玩家们的平静治愈感究竟来自于哪里?是在于父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获得的吗?游戏中与“蛙崽”的互动的乐趣是个人情感代入的结果吗?游戏的大规模风行是否有社会集体心理动因?

所以你要做的仅仅是割草(相当于收集金币),然后等青蛙出门,等青蛙回来。然而就是这样,很多人居然从中体会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感觉,把自己的蛙当成了自己的娃。它出门了,想它什么时候回来;它回来了,含情脉脉地看它吃饭看书;时不时地还要这么念叨它。

体会一下,这不是和当初你妈送你上学时说的话,一毛一样吗?再回想一下你当时的心情,怪不得游戏里的蛙也是这幅表情。

就这样养蛙养了十几天之后,养蛙的副作用就渐渐显现出来了。蛙没事,养蛙的人疯了。。。

开始拒绝蛙类食物,不能吃蛙蛙,蛙蛙是我崽砸。

为了蛙去努力学外语,想要多和蛙交流交流。

空巢老人内心极度空虚想给蛙儿子多做点事情

担心蛙住的不安全,一处一处指出住所的不合理构造。

担心它上网浏览到有害信息,影响它健康成长。

孜孜不倦地和蛙说了健身的重要性,期待有一天自家的蛙也能练出八块腹肌的完美身材。

看到花坛里的三叶草也想要偷偷摘走

刷了李泽言的黑卡,只为发布了一则寻蛙启事

因为爱,愿意义无反顾地生下二胎

就算没到更年期,对自家崽儿的态度也是两幅面孔

蛙带东西回来是这个样子:

蛙回来啥也没带马上变脸:

甚至精神恍惚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也是只蛙

明明说是放置play的佛系手游,但是偏偏玩出了一种牵肠挂肚的感觉,时不时的要登陆一下看看出门浪的蛙回没回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