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汽车旅行要带箱子吗
关于去名校上学应该知道的带孩子一起旅行,最美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家人的彼此陪伴,以及在旅行中得到拓展的眼界和不知不觉中注入心灵的养分。超超超级长寒假进行中!要不要带
关于去名校上学应该知道的
带孩子一起旅行,最美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家人的彼此陪伴,以及在旅行中得到拓展的眼界和不知不觉中注入心灵的养分。
超超超级长寒假进行中!
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名校君的答案是
不管有多苦有多累
必!须!要!带孩子去旅行
去旅行不为消磨假期,也不为攀比
而是因为
“旅行是偏见、偏执、狭隘的终结者。”
01
旅行是比书本更生动的教学
《罗马假日》里有一句话: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on the way.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的孩子,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对于孩子读书,现在的家长可谓不遗余力,几百万的学位房、几千块的补习班,父母们都咬牙承担,只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可说起带孩子旅行,父母们的看法就各不相同了:
旅行奔波劳顿,又担心孩子调皮哭闹,与其玩得那么累,不如不去了;
孩子年纪小根本记不住什么,带她去旅行也是白去,浪费时间和金钱;
旅行地人生地不熟,万一孩子吃不惯或者游玩中受伤就得不偿失了;
……
父母常常会陷入一种所谓的“有用”理论中,例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根据这样的理论,旅行既没有没证书,也算不上特长,考试也不会加分,自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但其实,孩子的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软实力的培养,都藏在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里。
过年回家时,朋友带着五岁的女儿和我们同行,小女孩拖着自己小小的行李箱,像导游一样当“领队”,一路上指挥我们坐哪条线路的地铁站,怎么换线,到哪个高铁站,到哪儿取票,到哪儿候车检票……
时代日新月异,很多大人在高铁站里也会犯糊涂,可一个五岁的孩子却能轻车熟路,大家都纷纷称赞朋友的孩子实在太聪明了。
朋友却淡定的说,不是她的女儿有多聪明,只是他们从小带着女儿出去旅行,去的地方多,见识的东西广,所以看起来啥都懂!
班里有个孩子背诵古诗词信手拈来,家长们都赞叹孩子天生聪颖,但孩子的妈妈却说,不过是孩子见过古诗词里的风景。
他们带孩子看过沙漠,所以孩子能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他们带孩子看过长江,所以孩子能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一场高质量的旅行,是比书本更生动的教学,所能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几句诗词,几项生活技能,就像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所说的:
孩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
02
孩子走过的路,就是他的人生格局
鲁迅在《阿Q正传》里,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
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然而真正可笑的,是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人啊!
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
只有去旅行,我们才会知道,离开我们居住的地方,在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那里的山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水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是什么样的……最关键的,则是那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有妈妈分享过自己带孩子出去旅行的体验:
因为行程紧张,旅途中常常要早起,常常要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轮番切换,食物自然也是各种各样,并不会像在家里一样迁就孩子的口味。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孩子并没有哭闹烦躁,海风,酷热,暴雨也没让他感冒;中餐西餐都可以,即使难吃些也并没有抱怨;几点睡觉起也没有关系,自己刷牙洗脸换衣服,上了车吃个小面包和果汁就呼呼大睡。原来,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超想象。
几次旅行过后,妈妈开始尝试让孩子一起制定旅行计划,这时又意外的发现孩子的眼光和大人的不尽相同,我们想带他去看大都市的繁华,可孩子却像接触田园里的质朴,我们想带他去看名胜古迹,但孩子是想拥抱蓝天大海……
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成熟”的,但他们清楚的表达了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他们探索的过程,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过程。
在多次旅行过后,这位妈妈明显的感觉到了孩子的变化:
在餐厅吃饭,他懂得自己去向服务员要果汁,落落大方,毫不畏惧;
路上遇到外国人,也能用简单的英文和对方交流;
在公共场合,不再不管不顾的哭闹,学会了冷静和父母沟通;
孩子学会了表达与沟通,建立起自信和独立,这都和旅行中的经历密不可分。
孩子走过的路多了,遇到的人多了,自然会知道世界其实很大,原来日本的人们可以根据列车到达的时间来校正自己的手表;法国的司机会在一个小时后,还温柔跟你说别着急;尼泊尔的人们虽然居住简陋、穿着朴素,但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带着满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祷……
孩子的见识多了,格局大了,才会一直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
03
旅行,是最高质量的陪伴
带孩子去旅行其实是个伪命题,真正的意义在于:夫妻+孩子=家庭。
现在的父母大多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更有甚者哪怕陪着孩子也离不开家务、琐事、工作、手机……这样的陪伴,无疑是不完整的。
而带孩子出去旅行,给了整个家庭从日出相处到日落的机会,给了父母和孩子彼此陪伴的机会。
父母和孩子一起去陌生的地方,一起面对路上的意外与惊喜,一起用好奇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样的记忆、体验、快乐都和只有夫妻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那是另一种幸福,更是永恒的记忆。
旅行不在于目的地,不在于简单或奢华,只在乎全身心的陪伴。
从小带孩子多去旅行,去经历陌生的人和事,去经历纷繁复杂的世界,去对陌生的环境感觉稀疏平常。
直到,他独自远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