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青蛙房产宣传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零售”这个逻辑所衍生的概念、业态甚至是涌现的全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风向难辨。然而,不论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还是数据技术与营销体系的打通,每一种解读都有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零售”这个逻辑所衍生的概念、业态甚至是涌现的全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风向难辨。然而,不论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还是数据技术与营销体系的打通,每一种解读都有一个相同的指向,那就是——零售行业的确正在发生改变。

一方面,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频繁布局线下,无人超市、无人货架、新型社区店等业态的问世备受瞩目;另一方面,传统零售店“断腕求生”式的转型、并购还在不断摸索中,但同时也难逃“关店潮”的戏谑,折兵无数。而最近美团和海澜之家的“联姻”更令人惊诧,让很多人不曾想过的“外卖送衣服”、而且还是“1小时达”的模式,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零售行业的这种改变,是被“逼”出来的。在线上零售的冲击下,传统的纯线下零售在经历了地产整合、渠道升级、品牌崛起等发展阶段后,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而线上零售已过了流量的红利期,运营成本甚至超出了实体店,电商各环瓶颈频现。就在这种背景下,零售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期,通过线上、线下、技术、数据、供应链等要素和场景来融合的思维,也就是“新零售”,正在引导这一波全新的变革,而且这场变革将会持续发酵、蔓延。

对于零售而言,不管是品牌还是产品,都绕不开营销的话题。在新零售思维下,营销如何顺势而为?如何在人、货、场的重构和融合中突破和迭代,这是一道分数很重的“论述题”。

以消费者为中心,新营销讲求“温度”

传统的营销模式,以经典4P理论为金科玉律,以产品和渠道为中心来曝光和驱动流量转化。而在新零售时代,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数据赋能分析目标受众,他们的偏好、习惯、兴趣点,然后才能投其所好地进行广告营销。所以,营销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某款酸奶推出市场前,一般都要做这几件事:第一、充分挖掘产品的功能、诉求卖点;第二、根据目前市场的竞品做价格调查并制定售价;第三、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第四、产品的宣传及相应的促销落地,这是4P理论的传统打法。在新零售时代,在这款酸奶问世前,你就要很明确这是给谁喝的?这个社群喜欢什么口味?他们的消费水平是多少?平时获取广告促销的媒介有哪些?喜欢通过什么渠道购物……营销,要首先读懂客群,你才能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

进入线下卖场,手机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平时感兴趣的品类的促销信息;走进无人便利店,可以拿起商品就离开;浏览网店,自动推送关注的商品让利信息,并匹配关联品类组合的优惠,我觉得这就是“新零售”下数据赋能所带来的营销创新,有温度,更人性化。

场景内容化,新营销要学会“做秀”

“把商品陈列出来,挂一个POP宣传一下就能把商品卖出去的日子已经结束了。”日本GRAND TREE 购物中心董事长的这句话,道出了传统零售营销的现状。

新零售是人(目标消费者)、货(消费的商品)、场(消费的环境、场景和渠道)在技术赋能下的一次重构和升级,“新营销”也无非是和新零售一样基于现存的所有资源,整合自己的优势以攫取流量洼地开展契合用户调性的营销手段,它不一定有多新,但一定是场景的内容化、表演化延伸。

新零售的标杆案例“盒马鲜生”,“生鲜食品超市+餐饮+电商+物流配送”的多业态融合,其实就是构建了一个通过技术打造线上、线下闭环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你可以体验网购的乐趣,可以享受实体店带来的信任感,还可以享受冷链物流的便捷。

此外,像香奈儿推出的Coco Café的限时咖啡店,虽然主角是香奈儿的彩妆,但充满少女心的装饰和互动装置,让这里成为年轻人拍照发圈、社交休闲的一个新场所。还有饿了么针对“下午茶”场景需求而推出的“丧茶”,更是吸引了上亿的曝光和近20%的业务拉动。这些都是新营销里的一场场“秀”,也是互联网时代下,年轻社群崇尚的交际圈和消费场景。

社交赋能,新营销要懂得“悦人”

传统渠道的广告营销,已经很难满足新零售下的流量需求。通过砸钱式的广告轰炸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曝光,只有带来人们的自发分享,才会有意义。只有融入人们的分享行为、从而自发传播,才是真正合格的社交营销。

你知道旅行青蛙的明信片是一种宣传,可依然不自觉地分享;你知道连咖啡的各种咖啡福袋是一种宣传,还是会给朋友发过去;你知道拼多多的拼团是一种营销手段,可还是会很乐意、主动发到朋友圈。融入社交的营销,不再是赤裸裸的广告植入,而是衍化成生活社交的一部分——或是关怀、或是爱意、或是共享……

譬如,在微博上发表话题保持热度,在微信上发表观点引申内涵,在抖音上发布故事引起共鸣都是社交式营销的内容和方向,这种线上、线下、社群、社交、技术和场景的融合与新零售是不可割裂的,怎样和顾客建立更新潮、更高效的、更趋同的连接方式,永远是新营销的本质需求。

渠道曝光的硬广时代已经过去,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只有善于利用场景、社交传播来营销的“软广”才有未来,这是流量获取的升级,也是新零售思维下营销模式的迭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