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作文集的前言



“六年了,真的要毕业了吗?同学们的笑容依旧,可我知道那只是在掩盖伤感、无奈。我的眼眶湿润了,可嘴角还勉强扯出一个灿烂、阳光的笑容……”这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莲寺小

“六年了,真的要毕业了吗?同学们的笑容依旧,可我知道那只是在掩盖伤感、无奈。我的眼眶湿润了,可嘴角还勉强扯出一个灿烂、阳光的笑容……”这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莲寺小学应届毕业生夏昕然在《再见,母校》一文中的一段真情描述。

今年3月份,含有夏昕然名字的小学文集《昕然花开》被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京东网、当当网同步销售,还在3月19日正式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包括这篇作文在内的102篇文章赫然收录其中。5个篇章、283页、8万字、378幅插图,成为记录夏昕然小学六年成长印迹的最好见证。

当代著名诗人、词作家阿紫评价道,“你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深蓝的天空,那一颗又一颗晶莹的繁星”;腾讯《大家》专栏作家闫红则认为,“昕然同学虽年纪不大,但见识颇多”……作为安庆市迎江区首个正式出版个人文集的学生,作为“00后”的夏昕然(现在安庆四中就读)表示,这本收录从小到大习作的文集对自己成长具有特殊意义,照亮了人生的前进方向。

小学六年,每篇习作悉心留存

是什么促使夏昕然小小年纪就出版了个人文集?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认真翻阅了这本文集,也走近了夏昕然和她周围的师友亲朋一探究竟。

这本文集共分为“旅行”、“求学”、“师友”、“天伦”、“拔节”五个篇章,每一篇章的作文,都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时间顺序有序排列,其中既有对人生中众多“第一次”体验的记录,也有对生活中无数个酸甜苦辣的描述;既展现了快乐的校园生活,也记录了温馨的家庭时刻……

在“求学篇”的一篇作文《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中,夏昕然分别描述了四年级一次竞选“三好学生”落选的经历,以及六年级在“荣誉竞选”中获得成功的经历。落选时虽然“眼泪在我的眼眶里直打转”,但最终还是认识到“失败不算什么,要勇敢站起来”;而两年后面对竞选的成功,留给她更多的不是兴奋,而是深深的感慨:“人,不经历风雨,怎会迎来成功?”

而在“天伦篇”一篇随笔《躲猫猫儿》中,夏昕然则以生动的文字描写了自己和爸爸躲猫猫的一次经历:听到妈妈多次“故作紧张地催促爸爸”指引别的方向,躲在衣柜里的夏昕然终于“忍不住笑出声”,“爸爸,我在衣柜里!”;爸爸于是“大笑着把我从衣柜里抱出来”,“一家三口笑成了一团”——这篇随笔也被刊载在全国学生作文期刊《小布老虎》上。

记者看到,这本文集的附录《成长大事记》中展示了夏昕然个人的成长收获,不仅展示出了不少习作被全国知名作文杂志刊登的图片,还展示了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图片:讲故事、吟诗文、弹琵琶、跳舞蹈、打乒乓、做主持、唱黄梅……丰富的学习经历,是她写作素材的源头。如何写得生动呢?夏昕然说,随时记录生活是她的写作法宝。每次发生感兴趣的事情,就及时写下来——因为刚刚发生,所以记得清,体验深刻,写作起来容易写得具体、生动。

夏昕然的母亲、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这本文集出版的策划者徐虹表示,孩子的成功与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虽然常年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不能在夏昕然身边陪伴,但忙碌中却坚持每天打电话,朋友似的与她交流,让夏昕然在关爱中健康成长。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教育则是不急不躁,耐心引领。

“这些文字其实并不‘高大上’甚至很普通,但很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徐虹说,自己在女儿很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她养成及时记录生活的写作习惯,而且对女儿的每一本作文每一篇习作,都会悉心留存。六年来,得益于这一无心的行为,这些习作已经整理成厚厚的一沓,某种程度上也为这本文集出版的提供了方便和快捷。

夏昕然的小学语文老师曹倩认为,夏昕然是个活泼大方、兴趣广泛的女孩。她能出书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她一直是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的素材总能被她信手拈来将其变成生动的文字。她表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期待夏昕然将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现。

自费出书,历时两年母爱满满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给孩子出书,更没有想到居然真的把书出版了!”徐虹坦言,出书缘起一次因故中断的作文比赛——那是夏昕然在五年级时准备参加的活动,虽然最终因为客观原因未能开展,但在指导女儿整理文字材料时,在同事的启发下,却不经意萌发了“为什么不试试给女儿出一本书”的想法。

出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途径,没有一点底气,有的只是一个突然萌发的想法和一沓厚厚的作文稿……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徐虹想要为女儿出书的决心,从2015年开始,徐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整整两年的出书历程。

没有电子版,徐虹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电脑上敲出来;没有插图,徐虹就日以继夜地在网上搜集合适的图片,悉心整理、挑选合适配图的家庭照片……幸运的是,徐虹还得到了不少同事、同学,还有朋友的热心帮助——在得知徐虹要为女儿出书的打算后,他们都给予了支持和指点,并通过不同方式为这本书的出版出谋划策,积极奔走。

期间,为了增加出版的分量,徐虹开始了“疯狂”的投稿之路,得益于作文本身的高质量,仅一年时间,就在各类杂志刊物发表文章9篇;在女儿六年级时,徐虹还为女儿开设了名为“萌萌小糖宝”的新浪博客,短短两年,该博客点击率就近两万,19篇文章更是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

出版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尽管徐虹也一度有过犹豫、迟疑——毕竟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两万多元的出版费用不是一笔小数字;毕竟,出书究竟能为孩子带来什么?会不会让孩子过早陷入“成名”的烦恼?但是在热心同事、朋友的鼓励下,徐虹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出版的节奏也越来越加快。出版过程的后期,从来没有编辑经验的徐虹还自己一遍遍校对、勘误,一次次改图、修图,硬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徐老师平时就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毅力的人,认准了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一直支持、鼓励徐虹的双莲寺小学语文教师朱丽芳认为,无论是在教育孩子上,还是在教学中,徐虹都有着很好的见识和很高的水平;而夏昕然的文笔越来越老道,作品也越攒越多,徐虹作为孩子母亲,确实功不可没。

“没想到居然把这件看似不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自己都佩服自己!”直至2018年3月份这本女儿的个人文集正式被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并同步在网上销售,徐虹在激动之余坦言,两年来在出书过程中的收获、感动,远比出版本身更令人难忘。“目前有打算继续把女儿的中学习作也汇编出版,孩子的文章正在积累、整理中。” 徐虹说。

最大收获,成长意义大于出版

这段时间,由于出版个人文集的缘故,夏昕然一度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名人”,经常有同学称她为“作家”。对此,夏昕然并不以为然,她非常感谢妈妈为自己出版了这本文集,但认为现在看起来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稚嫩。她说,“我依然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不论是否出书,都会继续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足迹。”

谈及出版自己个人文集的感想,夏昕然谈到最多的词是“坚持”。记者发现,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幼年的夏昕然,其实是一个天资并不算聪慧的小女孩:身体很弱,一年当中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生病;胆子很小,什么都玩不过同龄孩子;反应迟钝、协调性差,幼儿园时跳舞是最差的……

但在母亲徐虹耐心地陪伴中,童年的夏昕然并没有因自己的很多“先天不足”而丧失信心,而是在坚持中把一件件普通的小事做好:学习琵琶就坚持每天弹奏;学习乒乓球就坚持每天打球;每晚坚持阅读文字;每个周末都会坚持去跳舞;每年暑假都坚持去旅行……与之相伴的,则是用朴素而真实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

而多年来坚持的结果是:夏昕然跑步能把别人甩得很远;乒乓球渐成高手;弹琵琶在省级比赛中获了奖。一度胆小的她还作为学校黄梅戏小演员,登上了央视中学生频道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国内知名期刊《中学时代》封面人物并接受专访。阅读和写作更是成了她最喜爱的习惯,经常盼着老师布置写作,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乐……而这些,也最终成为夏昕然这本小学文集的主要内容。

“写作需要作者具有坚定的意志、强健的身心、顽强的毅力。对于一位少年作家来说,可能更需要亲友的帮助”,为这本书写序言的迎江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江兴玲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可能很漫长,父母必得树立榜样,并且有耐心等待孩子缓慢而优雅的成长。

“老师的鼓励,家长的赞许,伙伴的支持,都能给孩子成长信心与力量。”以老同学身份帮忙出版的经开区教研室主任王贵忠、安庆一中语文教师舒兴庆,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昕然花开》是一种成长记录,也是一种成长期盼。让孩子通过回顾小学经历,审视成长,感恩前行,迈向优雅的幸福人生,这远比出版本身更有意义。

记者获悉,3月底,在夏昕然的坚持下,这本《昕然花开》还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安庆市宜秀区朝阳路小学的24名贫困学生。夏昕然说,希望自己的作文集能在写作方法上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方法借鉴,同时也希望他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同时,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快乐。

“选择了就不要放弃,认准了就要坚持到底”,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夏昕然表示,自己并不认同功利化的生活方式,无论何时,都会遵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选择,做一个有爱心、有理性、不惧挑战,不畏困难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采访夏昕然及其亲朋好友的过程,也是记者对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做了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作为安庆市出书年纪最小的“00后”,夏昕然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但这份幸福和成功并不都来自于出版本身,更多来自于她有一个懂得教育的父母——面对孩子幼年时的孱弱,他们并没有因着急而“慌不择路”,而是十分冷静地选择了最为质朴的教育方式——即耐心陪伴,不过多埋怨,也不刻意拔苗助长,并且在陪伴和坚持中,努力对夏昕然进行各种规范引导,积极为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各种兴趣,搭建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也正是得益于此,如今成为“小名人”的夏昕然才能很自然地做到:面对称赞并不自满,面对荣誉并不骄傲,面对未来并不迷惘。

诚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出书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方式,但并非成功一定就要出书。在记者看来,成长的最大收获就是参与,就是体验,就是享受生活的一切滋味,这一点在学校的教育方式上同样尤为重要。记者了解到,在夏昕然成长的迎江区,2017年一度走出过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精彩亮相的古文少年叶飞——两人虽不在同一所学校,但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环境——多元的课程体系,喜欢什么课程就可以选择什么课程;高效的生本课堂,每名学生的个性才能都能得到最大展示;科学的评价导向,“五个维度”的绿色评价成为教育“指挥棒”;尤其在两人共同的兴趣爱好——阅读写作方面,迎江区更是积极开发大阅读课程资源,全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内外阅读环境。这些举措和方式,能够最大程度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能像夏昕然一样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方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