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 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

旅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 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 键 词: 旅游业, 纳西族传统文化, 影响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

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

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

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

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旅游接待地传统文化的变迁所施加的正负影响,并分析其演化的内在动因,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步伐,丽江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是举世闻名,成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游点之一。

但旅游业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随着成千上万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并已融入旅游市场,得到了重构和新生。

例如:许多人文景观得以修复;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的保护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东巴造纸技术被恢复;打铜、打银、制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民间的传统饮食凉粉、发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颇受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巴文化,作为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涵盖了纳西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随着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急剧变迁,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巴文化便逐渐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机之中。

直到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好转,尤其是当地旅游的开发,给东巴文化的恢复带来了契机。

原本仅限于学术界研究而被人们视为神秘深奥的东巴文化,现已飞速步入市场,成为当地一道最为亮丽的人文景观,发展为推动丽江旅游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居民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了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了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

如丽江的地方政府、民众、企业通过旅游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游收入返还于古城修复、文化保护和抢救、整理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还有在纳西族知识精英大力呼吁和倡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为东巴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建立的学校。

如纳西族知名学者郭大烈先生在黄山镇宏文村开办的“东巴文化传习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乡组织的“纳西文化研习馆”以及东巴文化博物馆和东巴文化学校等等。

1999年、2001年又先后成功举办了99中国丽江国际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更使东巴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璀璨的光芒。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

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

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

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

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

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

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

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

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

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

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待民俗文化?

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待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凸现。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业化等。

强调在保护中开发,结果是既开发不好也保护不了,强调在开发中保护,结果是只开发不保护。

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与旅游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经济开发。

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问题,有效解决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2005年9月25日在贵阳花溪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旅游局的领导,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有关专家,贵州单一民族研究学会的代表共80余人。

与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采取专家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活跃研讨会的气氛,多角度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献计献策。

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若干误区 l、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总的家底不清楚,许多搞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专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

2、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什么是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应该严格禁止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弄懂。

3、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所谓市场运作。

这是商人的智慧,在这种商人的智慧中,不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保护,只要政府给他特许权,只要可能,都可以进行交易。

4、为了旅游开发,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所谓的包装。

对民族文化事象乱取名字,乱作所谓商品性的解释,把这种包装称为所谓的“创意”。

5、伪民俗现象严重。

有几种表现:第一,是基层的文化人从根源上制造出伪民俗。

第二,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础上“瞎编”的伪民俗。

第三是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

第四,是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等。

6、掠夺性开发。

一个地方“热”了,旅游团队一来,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后走了。

一个旅游过程完成,村民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这场“生意”的资本投进去,与旅游组织“合伙”做这场“生意”。

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这场“生意”的基本本钱,但村民们却拿不到利润的10%,可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掠夺。

7、扶贫性开发。

有时侯,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打着“扶贫"的旗号来进行的,看某个地方穷途末路,没什么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基础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性认识。

结果是“自己热闹”一阵完事,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

8、干涉性开发。

在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多地干涉当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进行和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9、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质,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开发什么,不能开发什么,自然也就理不顺正常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l、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法律保护体系。

2、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保护面较宽,有17个方面。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成为圈地式的保护,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

3、生态民俗文化区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特征不突出。

4、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与发展相冲突。

5、民俗民间习惯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仅对社区内的人起制约作用,对社区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约作用。

6、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开发者、管理者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知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是想当然。

(三)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l、古雅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

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3、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

4、流失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

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

有关--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文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uanTongWenHua.cn)旨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古典文明如唐诗,宋词,戏剧,国画,书法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等也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更有着意义深远的指引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诸子学说,孙子兵法更为当代商界、文化界所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网致力于以更通俗的视角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国,更加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为话题的征文

话题设计〕 古老的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徽商几百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格。

2006年古徽道旁一座具有200历史的徽州茶楼“翠屏居”因无钱维缮而欲远嫁瑞典,这幢老房子搬还是不搬引起强烈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破坏古文物的做法,古徽道旁的古建筑是任何人不能“出卖”的。

赞同者认为,此举不仅不会影响文化保护,反而能够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徽州文化,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你赞成把古迹卖到外国保存吗?请以“对待文化遗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构思导航〕 思路一: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目前的形势,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也可以以某一文化遗产(比如周庄、敦煌等)为中心,谈谈在不同阶段,人类对其保护的势态,以此来呼吁人们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

思路二:人类的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

可以以时事为线索,写一写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文文物保护东巴文字、昆曲、还有针对韩国人要以端午节的风俗为项目申请文明遗产等为载体,谈论保护文化遗产对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路三:以“翠屏居”该不该搬为契机,分正反双方进行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辩论,针对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历史共存性进行争辩,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例文一〕 月残月阙 山东省文登十一中高二(三)班 黄宁 (一) 这一夜,月疯狂了,星哭累了,只有火红在侵染着天空,数不尽的罄竹,记载着几世兴衰成败——那是圣贤的语录——今夜,它们都沉默了,再多的文字也无法换得噬血者同情的泪水,那就用死亡演绎最后的狂欢吧!黑色的夜掩饰着黑色的深坑,暴君的手谕席天铺地设成一袭黑色的大网,四面青松狂吼,号陶着,吹散着,聚拢着……歇斯底里的呐喊,前赴后继地奔走,还有对穷兵黩武者痛心的斥责!博大精深的诸子思想、宽仁法制的圣贤文明被这横扫千军的霸主气概一扫而光,焚书乎!坑儒乎!文明的福祉第一次哭倒在暴政者的权杖之下,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二十年过去了,项羽的大军围住的用武力、民力建造的王者之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时间的轮回中,暴力总是如此轻蔑地对文明说“不”!只剩下读书人张养浩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徘徊,低吟,落泪,长叹…… (二) 月下的圆明园是那样安静,古今中外的文明荟萃使得它成为强势者蓄谋已久的囊中之物。

动乱年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已属不易,更何况西方人用红衣大炮明火执杖地强取豪夺。

八国的火种燃烧着列强贪婪地欲望,文明又一次在武力下呻吟:精致的硫璃墙推倒了,名贵的字画被抢走了,无法搬动的建筑最终成为欲望的祭品。

而园中的牡丹开得如此富丽堂皇,又被那沾着血迹的皮靴碾落得如此狼狈。

“风,冰冷/扫过断壁残垣,欲望的涟漪/如刀,可以分割月光。

武力的/火种,怎可将梦撕扯,焚烧成历史的/尘埃。

我好恨,恨不能/用悲壮祭奠/文明的蹂躏!”(三) 月光轻拂,长城蜿蜒在华夏北方边陲,几千年来,它用沉重的身体构设着中原百姓沉睡的摇篮,“两京锁钥双京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有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这里有多尔衮的铁骑呼啸而来,这里有中华儿女太多太多无法忘记也无法割舍的记忆。

可是现在,银白色的月光拂过长城,那沉重的城体却写满了欲望者短视的贪婪。

城砖,一块一块被愚昧从山巅挖走,或成为墙角路旁的基石,或成为倒卖文物的资本,或成为流浪异乡的孤客。

更有甚者,机械的轰鸣碾过,大规模的城砖被集体无意识地挖走,与漫漫黄沙一道,成为现代柏油路的陪衬。

不难想象,有一天当我们远离地球,有谁还能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有谁还能告诉子孙我们东方的文明曾如此绚烂。

千年前那场关于文明的封杀,月不曾忘记;百年前那场关于文明的掠夺,月不曾忘记;如今的种种对于文化遗产的蹂躏,月也不会忘记。

月残,月阙,留下的是废墟的泪水,还是记忆的碎片?还是对我们保护文明的期待! 点评:本文用散文的笔触、诗歌的语言来描绘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人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以文明在强权政治、暴力冲突以及短视的发展中所遭遇的灭顶之灾为主体,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本文旨高辞微,的确是一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文章。

〔学生例文二〕 同“姓”的兄弟 山东省文登十一中高二(三)班鞠君瑜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山顶洞的石器,半坡氏族的人面鱼身盆,春秋的犁铧,战国的烽台····它们,是人类进步的旅程记载,它们,是世界文明的真实见证;它们,同属历史福荫子孙的恩泽;它们,是同姓的兄弟,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庭。

不同家族的同种待遇 当斜晖拂过雅典围城的断壁残垣,当世风走进古朴丽江的影视垃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