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kinfolk旅行特辑

自KINFOLK面向中国开放版权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作更多优质原创内容。即将出版的2018年春季刊《巴黎特辑》,KINFOLK中文版对话演员、导演俞飞鸿。听她聊生活、聊工作,分享植物

自KINFOLK面向中国开放版权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作更多优质原创内容。即将出版的2018年春季刊《巴黎特辑》,KINFOLK中文版对话演员、导演俞飞鸿。听她聊生活、聊工作,分享植物、食物、旅行、阅读。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见到她,而后收获一份真实的温度。

▲KINFOLK春季刊,我们对话俞飞鸿。服饰 / less

从某个起点开始,画个圆,周到不出错。

这是原以为的俞飞鸿。

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

她更像是线。直线、曲线,交织着。

清楚自己的去向。因心中明朗,所以不带私心去分享。有态度,但绝不愿立作规范,作为他人的参照。自己是怎样,表达出来就好。合情合理,不多也不少。

俞飞鸿从不避讳年龄。年龄之于她,不是某种基于经验的炫耀资本,而是她表达自我态度的出发点。“怎样的年纪做怎样的事情”,这是谈话背景、分享前提,是对你提出的所有“为什么”的合理解答。

▲当下的俞飞鸿,更多的是去感受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服饰 / less

“现阶段的我,不会特别去思考‘大’的话题或命题了。”俞飞鸿说,“我更多的是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的事物。”生活的美好和有趣是一直都在的,它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到你面前,你不用刻意发掘,只需用心感受。

她讲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故事。前阵子搬家,俞飞鸿在网上订了很多植物,花花草草的。订完之后就会有人送过来。一开始没有想好具体的摆放位置,送货的人就帮她搬来搬去,放这儿试试、放那儿试试。其中几株植物高大,搬动吃力。但对方热心,不抱怨。俞飞鸿在旁非常感动。在她看来,送货员的工作是“送”不是“放”,但对方主动给予了义务范围之外的协助。类似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小小交集,以及从中带出的真与善,是现在的俞飞鸿所珍视的。此外,俞飞鸿坦言,没有什么是非要存在的。就像她的家,简简单单,只保留生活必需品和喜爱的植物,多余的不会硬往里填。“选择性地拥有,没有也不会觉得缺失。我觉得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我不需要依靠外界的事物来给自己安全感。”

▲她不抵抗时间,不刻意维持某种状态,接受岁月每一声温柔的问候。服饰 / less

当然,这也和年龄有关。很多到达一定年龄和阅历的人都会分享成熟之后对自我生活所做的减法——越历经成长越学会取舍。俞飞鸿也是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做减法。她随着时间走,越来越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人生就是选择题,不断地选择生活方式、选择工作、选择情感。没有任何“获得”是理所应当的,也没有哪种“失去”是不应该的,它们都是一种状态。“我不会遗憾失去,我觉得每天都在获得。”

生命的过程本就有起有落,所获所得也随之增增减减。俞飞鸿不担忧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因为青春美好所到来的事物会逐渐弱化。“我们所在的社会,是有大趋势的,青年到中年是社会的主力人群,人处在这个年龄段,拥有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关注,都是合理的,是与他对社会的付出成正比的。因而我觉得,随着年龄增长,无需为所谓的‘式微’去做抵抗,保持平常心,不要给自己强加太多额外的要求。”

▲对于俞飞鸿而言,珍贵不过平常心。服饰 / Céline

珍贵不过平常心。俞飞鸿做到了。不刻意要求、概括、归纳,不作过多预设,不索取,不要极端也不要强烈对比。“我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拥挤。颜色、声音、味道,刚刚好就好。无所谓丰盛,无所谓乏味。乏味又如何?乏味也是一种趣味。感受最重要。生活、工作、旅行中遇到的人、事,你去感受就好。所有到来的都是美好。”

她不抵抗时间,不刻意维持某种状态,接受岁月每一声温柔的问候。“人不可能永远在创作高峰。年龄增长、身体老去、思维弱化,这是自然状态,不可逆。弱化到来的那一天,我就接受。”

何其坦然。

“但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孩。”俞飞鸿话锋一转——不是因为自相矛盾——“生命过程中,我越长大越简单。而简单是孩子的天性。我觉得心里的这个小孩会一直陪伴我到老。”

▲她的心里住着一个小孩。服饰 / QIUHAO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总是主观地期待着“不会出错的、美好的”俞飞鸿,但又好奇她偶然的“出其不意”。“当然会出错呀~ 谁不出错呢?”俞飞鸿惊讶道,“人生永远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错误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成熟,我出的错不会脱离轨道。”在她看来,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体验不同的情绪、经历。合理的错误也是体验之一,错了就改,错了就再学,它能带给你新的认知。

“只要一心向‘学’。”俞飞鸿这样总结。她对知识一直保有好奇心,这一点不会因为任何外部因素产生变化。她的涵养、豁达、通透,她身上的丰盛,一方面是岁月给予的礼物,一方面是自我的塑造与历练。若还有什么是现阶段的俞飞鸿无法“顺其自然”的,那就是对于获取新知识的坚持。这份坚持并不固执,多有几分俞飞鸿式的客观。面对当下网络化、碎片化信息的话题,俞飞鸿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没有必要去抗拒——平常心再次来袭——网络化、碎片化是时代的变迁,谁也抵挡不了。虽然某些东西被“打碎”了,但信息的到来相应更加便捷,当经过筛选的“碎片”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不论是学术知识还是生活知识),那时候,所谓的碎片化也能得出相对完整的结果。虽然她本人更中意阅读纸质书,但她包容一切汲取信息的方式。“不同的形式都是自我选择,非评判标准,不存在对立、矛盾。”

不争输赢,不论得失。所谓平常心。

▲俞飞鸿:日子就是寻常过

- THE END -

统筹 / Ivy
造型 / 黄俊
摄影 / Zhen Xiang
采访&撰文 / Ladong
设计 / 子慜

视频&制作 / 谭羽希、戴叔

妆发 / 王靖
艺人统筹 / 姬畅

文章节选自即将出版的KINFOLK春季刊《巴黎特辑》

更多惊喜

一杯习惯成自然的晨间咖啡,一次心心念念的远距离旅行;生活日常、阅读习惯。KINFOLK春季刊《巴黎特辑》,听俞飞鸿将寻常的故事有趣地说。喜欢喝咖啡的她,还和我们分享了关于咖啡、糖、奶配比的个人习惯。留言评论,猜一猜在俞飞鸿的咖啡里,牛奶比例是多少?糖又添加几勺?我们会选取5位最“了解”俞飞鸿的读者朋友,送上俞飞鸿特别版封面的KINFOLK春季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