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旅游报纸
中国近代著名报纸有哪些?
时务报 ,新青年 ,民报等等。《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
中国近代著名报纸有哪些?
时务报 ,新青年 ,民报等等。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旬刊,连史纸、石印。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
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
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
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
《青年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
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
中国的报纸有哪些————
全国性报纸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参考消息 环球时报 解放军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少年报 中国儿童报 文汇读书周报 中华读书报 经济日报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报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环球报道 南方周末 南方体育 电脑报 中国日报 时代周报 于全国合法发行的香港报纸 东方日报 太阳报 大公报 文汇报 成报 香港商报
中国有哪些报纸?
全国发行的报纸: 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中国教育、中国经营、中国电视、中国服饰、 中国医药、中国汽车、体坛周刊82/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等等 。
全国各省级市报纸媒体广告优势代理如下:1、黑龙江:《新晚报》《生活报》2、吉林:《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长春晚报》3、辽宁:《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4、北京:《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5、天津:《今晚报》《每日新报》6、江苏:《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新华日报》《江南晚报》《姑苏晚报》7、上海:《新闻晨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8、浙江:《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浙江日报》《宁波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9、江西:《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 10、福建:《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东南快报》《福建日报》《海峡导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11、海南:《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海口晚报》12、河北:《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13、山东:《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烟台晚报》14、河南:《大河报》《郑州晚报》《东方今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15、安徽:《新安晚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16、湖北:《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17、湖南:《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 18、贵州:《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19、广西:《南国早报》《南宁晚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柳州晚报》20、广东:《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晶报》21、山西:《山西晚报》《太原晚报》22、陕西:《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23、重庆:《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24、内蒙:《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25、宁夏:《银川晚报》《新消息报》《宁夏日报》 26、甘肃:《兰州晨报》《兰州晚报》27、四川:《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28、云南:《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29、青海:《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30、新疆:《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31、西藏:《西藏日报》《拉萨晚报》《西藏商报》等等。
简介: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分类:依照出刊期间的不同,报纸可分为:日报、周报、双周报或更长时间的报纸。
依照出刊时间的不同,报纸可分为:日报、晨报、早报、晚报。
依照政治立场的不同,报纸 可分为:左报、右报。
依照收费与否,报纸可分为:收费报章、免费报章。
依照媒体形态不同,报纸可分为:印刷报章、网上版报章、电子报、电子手帐版报章。
依照侧重内容不同,报纸可分为教育报、军事报、学生报、学术报、财经报、农业报、旅游报等
中国主要的都市类报纸有哪些
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张以“都市报”为报名、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日报。
华西都市报开都市报先河,创造了都市报品牌。
??中国第一份系统提出市场化报业理论的报纸 ??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报业市场化的观点:报纸定位理论、报纸内容的市场化结构理论、报纸竞争理论、报业创新理论、报纸策划理论、报纸经营理论、报纸发展战略理论等,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全面系统的报业市场化理论。
她是中国报业市场化的原创性理论,确立了传媒市场化变革的一个方向。
?? 中国第一份区域组合城市报纸 ??《华西都市报》一创办就提出了办一张四川盆地“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带,建立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网络,全方位、强密度、大规模覆盖成渝经济圈。
构建“区域组合城市”的营销市场,华西都市报由此揭开了中国报纸区域化生存序幕。
解读中国晚报都市类报纸二十强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cjzx/2006081121524378667.htm 都市报因何诞生? 中国报业经济发展轨迹 我们可以简略回顾中国报业经济的发展轨迹。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
中国早期的封建“官报”虽然存在了很长时期,但始终无法与“经济”一词相联系。
宋代以后产生的民间小报及京报,虽具有一定的商业意味,但由于受到严格控制,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难以被称为“业”。
中国虽然最早发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然而,近代报刊却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
近代报业在中国形成和发展不足200年的历史。
200年来的中国报业如同它的国家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坎坷,报业市场的培育始终缺乏相应的生存土壤。
应该说1978年以来,中国报业才逐步走向繁荣和兴旺。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办报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那时的报纸多是党委机关报,几乎都是公费订阅。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报纸有186家,仍是公费订阅为主,几乎无广告收入,仅靠发行补贴一些日常支出,每每捉襟见肘。
报社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要改善办报条件,更新设备技术,资金却没有着落。
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希望通过适度的自主经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来弥补政府财政补贴之不足。
无力为报社增加拨款的财政部批准了这一报告。
根据当时的有关政策,报社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
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来提高职工的待遇,一部分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设备。
这权宜之计意味着中国报业开始步入市场。
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为了弥补春节期间的版面空白,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的第一则报纸广告。
广告刊出后,社会反响极大,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主管部门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3个多月后,中宣部才发文肯定了《解放日报》恢复广告的做法。
广告重返报纸版面,报业才有了进入市场的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报纸种数急剧增长,平均不到两天就诞生一家报纸。
单一的机关报体制得以突破,一个以党报为中心、多品种、多层次的报业体制开始形成。
到八十年代末,报纸种数达1496家,行业报、专业报和晚报占了不小比例。
但除晚报外,大多数报纸仍以公费订阅为主。
由于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没有根本性突破,商品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培育的过程中,广告资源比较匮乏,报纸的广告收入非常有限。
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与此同时,关于报纸的属性,仍然争论不休。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报纸是否是商品,报业是否是产业。
理论首先来源于实践,而后才用来指导实践,因此理论往往带着一种初期的滞后性。
基于这一点,有关报业经济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报业经济发展实践,也是比较正常。
可实际上,循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处于一种滞后状态,我国新闻界在两个对报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理论研究中,也在反复争论中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
这便是报纸商品性和报业属性。
大家都知道,报纸的商品性最早由复旦大学新闻学者王中先生于五十年代提出,后因多次遭到批判而不为人提。
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理论界和学术界首先冲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左倾思潮的影响,报纸商品性又再次成为我国新闻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
1982年至1984年,1986年至1988年以及1992年以来,曾先后展开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最终,从对报纸商品性的彻底否定转变为对其的普遍认同。
这一问题的解决,为报纸走向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我国新闻界对“报业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报纸事业到报纸行业,再到报纸产业的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反映了我国报纸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办报这一社会活动中所蕴含的经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本质上是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相一致的”[1]。
“产业”概念的确立,为我国媒体集团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争论归争论,实践归实践。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当党委机关报还在对报纸属性,报业定性议而...
中国经济类报纸一览表有那位仁兄愿意告诉我中国经济类报纸总共有哪...
关于民国时期的报纸: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 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 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崽庑幢ㄍ罚ⅰ端毡比毡ā贰ⅰ侗逼狡缆邸贰ⅰ侗逼嚼习傩杖毡ā贰ⅰ渡虾H吮ā返鹊龋? 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
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
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
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
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
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
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
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
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
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
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
” 《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
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
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
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
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
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
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
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
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
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
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
《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
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以中国开头的报纸有哪些?
人民铁道 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邮政报 中国有色金属报 文艺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消费者报 人民邮电 中国纺织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社会报 中国建材报 中国绿色时报 金融时报 中国摄影报 中国医药报 中国企业报 中国计算机报 中国老年报 中国信息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水利报 中国电影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气象报 中国航空报 通信产业报 中华工商时报 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 中国质量报 中国海洋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文物报 中国财经报 检察日报 中国畜牧兽医报 中国黄金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 光明日报 中国集邮报 中国电脑教育报 人民法院报 中国证券报 大众科技报 中国商报 中国航天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矿业报 中国特产报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国防报 新华每日电讯 音乐生活报 中国教师报 今日信息报 中国测绘报 中国船舶报 机电商报 人民政协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