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行社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
一、行业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9家,国内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增加了9155家,扩大了近7倍,年均增长21.24%;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19.24万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72万人,年均增长13.30%。
如按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来计算,相当于提供了96.2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未来十年,如旅行社的直接从业人员按年均增长15%计算,将为全社会提供间接就业机会292.96万个,成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
1994年起,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对社会开放,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达到15万,比1991年底增加了13.2万多人,扩大了近8倍,年均增长23.62%,相当于提供了7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预计今年年底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将达到20万。
除此之外,临时导游和景区(点)的导游人员数量也增长较快,导游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热门职业。
据了解,仅北京市2001年报考导游的人数就达到13800人。
二、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旅行社是从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的发展模式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
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
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据统计,2001年度,在国内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团和接待达9410.5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2%,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业务收入为331.33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9.41%。
在入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者1453.64万人次,占全年入境旅游者总数的16.33%,旅行社组织入境旅游业务收入为150亿元,约占全部国际旅游收入的10.16%。
在出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为369.53万人次,占中国公民出境人数的30.45%。
二是旅行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
旅行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
2001年底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达到415.47亿元,同比增长13.55%;负债总额为199.08亿元,同比增长2.07%;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16.39亿元,同比增长26.64%;注册资本金额为130.63亿元,同比增长15.39%。
三是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589.8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4995亿元的11.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61%,但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为25.51%,远远大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旅行社行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四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2001年度,全国旅行社实缴税金为7.63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的0.0466%,结汇7.85亿美元,同比增长38.94%,占旅游外汇收入的4.4%。
旅行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第二个阶段地方财政开始增加,第三阶段中央财政开始增加,目前我国旅行社还处于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
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
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旅游产品参团人员踊跃、经久不衰、形成了品牌。
如九寨沟之旅、长江三峡游、西部之旅,云南周末团、海南周末团等。
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由此拉开了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序幕。
之后,又有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始兴办,加上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度假产品体系,家庭度...
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旅游的发展
您好《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旅游的发展》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
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
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
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
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
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
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
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
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
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
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
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
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
谈谈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作文
民俗旅游的价值 论文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
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
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
陶犁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
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都处在冲撞,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
2.隐性效应。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 从某种程度上看;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
因此,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粗制滥造。
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
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又要遵照文化法则。
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 1.显性效应。
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
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商品化则无法避免,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
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民俗旅游规划民俗旅游的价值 论文 二,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
同时,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
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经济相关的研究,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
除此以外。
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出现大量的伪民俗,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
此外,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
2.文化的协调发展,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同时加深加宽,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怎么样?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
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
远景设计院指出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
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
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农民增收、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旅游+”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为了发展旅游业,旅游地为了满足旅游者猎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游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东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蕴,舞台化明显,甚至出现“伪民俗”。
2、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碍由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在发展的重点是招商引资,缺乏统一的机制平台协调各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导致社区参与不够,居民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阻碍了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由于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城市居民选择在假期去城市近郊,或者农家体验休闲农业旅游,来缓解生活压力,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变成一种潮流,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伴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休闲农业缺乏消费者的信任、休闲农业参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培训、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大致相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发展面临资金困难。
休闲农业落地案例: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