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不想陪父母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节奏越来愉快,妈妈在家庭中经济角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基本与爸爸差不多了。这时候,无论是妈妈,还是整体社会舆论让父亲多陪伴孩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很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节奏越来愉快,妈妈在家庭中经济角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基本与爸爸差不多了。这时候,无论是妈妈,还是整体社会舆论让父亲多陪伴孩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很多的父亲在各种忙碌中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很少,也是一个事实。丧偶式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个爸爸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玩耍、上课、旅行,反而成了被人争相传播赞许的事情。

作为妈妈,呼吁、要求甚至逼迫爸爸回到家庭陪伴孩子,不一定能真的能够带来什么改变,而且这种要求、抱怨有时还会引起父亲的反抗心理,你越拉他越逃,你越指责他越畏缩,不得要领地一味“要求”爸爸履行责任去陪伴孩子,只会将这个家庭的“父亲”推得更远,影响孩子对父亲的看法和感情。

我们应该弄清楚的其实是,爸爸不愿意陪孩子背后的原因,除了对于陪孩子的意义,认知不够清晰,不知道父亲的陪伴对孩子人格成长和将来意味着什么,是否还有什么别的因素?

爸爸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而不是道理的产物。总结来说,爸爸缺乏陪伴,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不是不想陪,而是我不知道怎么陪。

有的父亲小时候和自己的父母也是很疏远的,妈妈不关心自己,爸爸也比较粗暴,没事就一顿打,这样的爸爸长大了,面对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表达父爱,其实非常困难,可以说是有障碍的。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将这种爱表达出来。

他们也会无意识认同自己父母的那种冷漠教条的方式——没事问你学习成绩就是一种“爱的表达”,除了聊学习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所以这类爸爸无法以一种直接、温和、自然的方式,对孩子示爱。

所以,我的建议是:

第一,妈妈多给予鼓励、或者充当爸爸“爱的方式”的翻译桥梁;

第二,创造一些可以比较放松地和孩子玩耍的时机,让爸爸可以找到一种自在的方式和孩子近距离相处;

第三,爸爸需要有学习的态度、更多地了解自己对于爱的表达的问题,觉察自己是否一直在刻意回避着对孩子的陪伴,其心理原因需要被思考和分析。

2、不是不想陪,而是我待在家有压力。

必须说,孩子所在的环境,一般妈妈也都是在的,有的家庭还有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有的爸爸之所以不愿意回家陪孩子,并不是因为不想陪孩子,而是不想面对那么多人、那么多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可能有些问题,给他带来了压力甚至窒息感。

相对女性,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高,但是又很难像女性那样找到宣泄的渠道——比如向闺蜜、妈妈抱怨吐槽,对老公唠叨等,男性一般更需要一个无人打扰的空间去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获得缓冲。

回到家,这个空间会被迅速占满,男性本能上的确会有逃避的想法,而且他们也会找理由说,反正孩子也有人在陪伴照顾着。

还有一些男人是因为和妻子的关系出了问题,但又无力面对解决,或者没法应妻子的要求改变,所以他就想回避妻子,因为妻子总是和孩子在一起,那么自然,也就只能连孩子一起回避了。

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真的希望爸爸多陪孩子,妻子就要多理解丈夫。

第二,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以“让爸爸陪孩子”为理由要求丈夫回家面对自己,自己和丈夫的关系,还有爸爸与孩子的关系需要分开处理。

第三,给孩子的爸爸营造一种他可以轻松地回家陪孩子的氛围,如果家里的人际关系复杂,个人空间小,那么就创造一些让爸爸单独带孩子外出的机会。

对爸爸来说,同样也要将与孩子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区分开。

回避老人或者回避妻子,不处理家庭问题,导致自己已经在父亲的位置上严重缺失,这是作为爸爸有责任去正视和处理的事情。

最后,想跟爸爸们说,孩子不是生活有人照料就可以,也不是只要有人疼爱就可以,孩子有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心在成长的阶段极度需要有人照料,而爸爸,在这种阶段,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角色。希望每一位父亲,都能在新的一年,力所能及地,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因为,他们长大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