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欧洲旅行要注意什么

文化差异要留意设为封面接着我想说说文化差异,这一点才是最让我感触的地方,饮食不对胃口可以克服,但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却难以克服,这也是我对欧洲始终没法有“好感“的

文化差异要留意

设为封面

接着我想说说文化差异,这一点才是最让我感触的地方,饮食不对胃口可以克服,但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却难以克服,这也是我对欧洲始终没法有“好感“的原因,也是这一趟旅行主要的收获之一。

这次欧洲之行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真正开始重视起文化差异这个东西,尽管以前去了不少的国家,但大都集中在东南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让我真正的去思考文化差异对人与人交流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而这次行走欧洲这几个国家,所见所闻都让我感到震撼,以前关于欧洲的一些猜想也得到了印证。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当地华人融入欧洲主流社会的程度,比我想象的还要浅得多,特别是第一代华人。华人不管在欧洲生活还是工作,都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很难与当地人成为朋友。如果是从小在欧洲出生长大,情况会好一些,但总的还是不容乐观。

我认识一个朋友,移居德国生活快十年了,还一点没有融入当地社会,以社会主流的维度来说,基本相当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可能因为没有国际化的经历,或者没有国际化视野,就个人而言,我感觉我很难与外国人成为真正的朋友,文化差异犹如一道天堑,就算能跨过,那也是极少数。

有一次在河南旅行,偶遇了一个瑞士的年轻人,一起玩儿了两天,啥都聊,感觉很聊得来,当时还加了微信,但后来微信沟通的时候,就感觉到文化上的差异了,一段短暂的友谊很快就不了了之。联想到以前大学的时候,比较深入的接触了两个外教,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美国人,两个人对人都很好,印度老师还请我去他家参加了一次Party,跟外国人相处,我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我知道很难走进彼此心里。

这次欧洲之旅,我们的德国司机也让我有些感触,从他身上看到了普遍性的德国性格。整个行程下来除了沟通目的地几乎没有其他交流,这一点可以归结为他不会说英语,但从平时的一些行为观察到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

德国人非常的注重纪律,凡是有规定的,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更是绝对不会去碰。比如德国有法规规定司机不能连续驾车超过4个小时(好像是,记不清了,请原谅,中国也有类似的法规),那他就绝不会违反这个规则,德国法规还规定司机一天只能驾车10个小时(同上,数据不一定准确,请原谅),只要一到时间,司机当天绝对不会再开车。

我们中间有好几次都因为这个规定而更改了行程。这一点跟国内完全不一样,看起来缺乏了一些灵活性。我在这里说这个无所谓谁是谁非,德国人有自己原则我是挺赞同的,只是想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一下文化上的差异。

小伙伴跟我说过,在欧洲生活的华人分两种,一种是有很多华人朋友,抱团相处,很少和当地人深入交流,另一种则愿意接受当地人的文化,接受他们的行事风格,尽量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很少与其他华人交流。从这个现象也可以看出,华人在欧洲生活,要不选择彻底融入当地人的圈子,要不就是完全的摈弃,很少有折中的情况,因为折中就意味着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

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而欧洲的这种生活方式与我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相差甚远,这也是我无法真正“爱上”欧洲的原因。以德国为例,一到晚上七点左右,绝大部分的商店就关门了,除非有夜间的大型活动比如广场音乐会,那么再晚一点儿,大街上就静悄悄的了,德国人在下班后更愿意与家人一起消磨时光,很少再出门交际应酬。

而反观国内,以我的家乡重庆为例,晚上十一点出门吃个火锅唱个歌再正常不过了,更别提许多的烧烤摊大排档营业到凌晨三四点钟,甚至通宵营业。在欧洲的这段时间,几乎叫完全没有夜生活,每天晚上就在酒店里面玩儿,或者干脆就在房间里面消磨时光。只有当遇到有夜间活动比如音乐会等,才会有一点娱乐。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德国人与家人朋友吃饭买单AA制,中国人则一般是轮流买单;德国人同时,朋友,熟人,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则喜欢称兄道弟;德国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人与狗之间的感情倒是特别深厚,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更富有人情味,亲情友情浓厚。

文化差异带来的这些不同,在我看来是很难习惯很难将就的,对于欧洲,我只愿意做一个过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